口腔颌面部鳞癌患者术前诱导化疗的临床护理分析

2018-10-26 07:41:48李曼容
当代医学 2018年27期
关键词:颌面部鳞癌个体

李曼容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上海 200011)

口腔颌面部鳞癌患者降低患者在诱导化疗过程中应激反应,提高个体患者临床护理治疗,降低患者临床诊疗护理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已经成为完善临床护理内容的热点问题[1-2]。本次研究通过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不同时间段QLQ-52评分变化情况,从而论证口腔颌面部鳞癌患者术前诱导化疗中临床护理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11月~2017年11月接收的60例口腔颌面部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实验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3~75岁,平均年龄(51.2±1.2)岁,临床分型:其中18例患者为T3,12例患者为T4,1例患者为唇癌,8例患者为颊癌,13例患者为舌癌,6例患者为口底癌,2例患者为腭癌。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4~78岁,平均年龄(52.5±1.2)岁,临床分型:其中17例患者为T3,13例患者为T4,1例患者为唇癌,8例患者为颊癌,12例患者为舌癌,7例患者为口底癌,2例患者为腭癌。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术前化疗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实施术前诱导化疗,第1~5天,每天给予5-FU1 000 mg与浓度为5%的1 000 ml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第6天给予CDDP化疗,8 000 mg/m2顺铂与100 ml生理盐水混合后静脉滴注给药,在给药前30分钟先静脉滴注8 mg恩丹西酮与浓度为20%的甘露醇125 ml,而后在给予CDDP化疗后30分钟、60分钟、120分钟分别静脉滴注浓度为20%的甘露醇125 ml。

1.2.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化疗诱导后密切观察个体给药后临床症状,若患者发生血压升高、肢体麻痹等症状后立即停止给药,并协助主治医生给予对症处理。实验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综合护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在了解患者临床资料的情况下,结合患者职业、生活习惯等因素,帮助患者分析其发病原因,向患者普及口腔颌面部肿瘤临床治疗方法、化疗方案、术前诱导化疗对个体临床治疗的作用,从而增强患者对临床治疗流程以及个体疾病相关技术治疗的了解,从而防止患者由于缺乏相关基础知识,从而发生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嘱患者家属多陪伴患者,与患者积极沟通,体贴病人,鼓励患者正视疾病,积极配合临床治疗。②不良反应预防性护理:术前诱导化疗临床常见不良反应主要有肾毒性、胃肠道反应以及骨髓抑制,为降低术前诱导化疗对个体肾脏的损伤,化疗给药后适当给予利尿药,从而促进化疗药物的排泄,减少尿中化疗药物浓度;鼓励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大量饮水,记录患者24 h出入量,并保证患者每小时尿量在150~250 ml。③抗癌营养支持治疗:给予个体患者康莱特、消癌平等药物以增强个体免疫力、抗癌的目的。化疗后给予患者镇吐剂已经胃肠黏膜保护剂,并对患者饮食进行指导,嘱患者饮食清淡,同时应增加富含优质蛋白的饮食物。④患者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给予心电监护,密切观察个体心律变化情况,并给予杜玛等保护心脏的药物。⑤经常复查个体血象,患者在化疗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的要求进行,密切关注患者是否存在出血以及感染倾向,可适当给予皮下注射惠尔血以提升白细胞。⑥血管护理:所有患者均给予PICC导管穿刺,穿刺成功后对导管畅通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并向患者普及PICC导管临床护理知识,向患者强调PICC导管穿刺对个体疾病治疗的重要性,避免穿刺肢体提拉重物。护理人员若发现穿刺点出血,应立即给药局部按压止血,止血后在穿刺点上方防止纱布以吸渗血,次日更换纱布,对于出血较多患者嘱患者屈肘10~20 min或加压包扎止血;护理人员在操作的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的要求进行,若患者出现不明原因寒战、发热、局部红肿等症状应拔出导管行细菌培养,给予抗感染治疗;护理人员应正确掌握封管技术,输液后使用浓度为0.9%的氯化钠注射液冲管,若发现导管阻塞,应使用浓度为0.9%的氯化钠注射液反复抽吸以获通管。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肾功能异常、胃肠反应、骨髓抑制、静脉炎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术前诱导护理前、术前诱导护理1周后、术前诱导护理3周后QLQ-52评分变化情况,QLQ-52评分量表主要对患者局部症状、睡眠状况、日常生活活动功能、行动功能以及医药依从性等维度进行评估,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生活质量越低。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实验组患者胃肠反应1例,静脉炎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对照组肾功能异常1例,胃肠反应3例,骨髓抑制2例,静脉炎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7%,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2.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QLQ-52评分变化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术前诱导护理1周后、术前诱导护理3周后QLQ-52评分与术前诱导护理前比较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其中实验组患者QLQ-52评分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QLQ-52评分变化情况比较(x±s)

3 讨论

口腔颌面部鳞癌临床治疗主要方法为化疗,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以及实验室资料表明肿瘤患者化疗效果受化疗给药时间、应激感应等因素的影响[3],随着现代医学体系的健全,口腔颌面部鳞癌患者术前诱导化疗,其给药方案在临床得到有效规范,口腔颌面部鳞癌患者术前诱导化疗的实施是根治性方案的第一步,其临床护理质量可影响个体在治疗过程中应激反应[4-6]。个体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若出现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临床诊疗依从性,增加患者治疗过程中静脉炎、肾损伤等不良反应发生率[7]。综合性护理与常规护理相比是一种有针对性的预防性护理,通过给予个体健康给予以及必要的心理护理,从而增加患者对临床治疗的信心和依从性,并在临床护理过程中通过密切观察个体体征,给予有针对性干预,从而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8-9]。本次研究显示给予综合护理干预的实验组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7%,且护理干预3周后实验组生活质量评估(QLQ-52)评分为(14.26±1.8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14±2.21)分。

综上所述,对于口腔颌面部鳞癌术前诱导化疗给予临床护理是十分重要的。

猜你喜欢
颌面部鳞癌个体
恶性胸膜间皮瘤、肺鳞癌重复癌一例
云南医药(2021年3期)2021-07-21 05:41:06
基于深度学习的宫颈鳞癌和腺鳞癌的识别分类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劳动保护(2019年7期)2019-08-27 00:41:02
颏下岛状皮瓣修复颌面部软组织缺损
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颌面部美容中的应用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学习月刊(2015年22期)2015-07-09 03:40:48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中学科技(2015年1期)2015-04-28 05:06:12
计算机辅助模拟技术在颌面部复杂骨折内固定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整合素αvβ6和JunB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颈阔肌肌皮瓣修复颌面部软组织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