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建文
斜视即双眼不能同时注视对象,是眼科常见的一种疾病,斜视不仅影响患者的外观及视觉功能,还会对患者的心理和社会功能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1-2]。临床上斜视是引起双眼视觉功能异常的一种常见病因,其患病率高达3%[3],大量的国内外研究均认为斜视矫正术是斜视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这种治疗方法不仅能改善斜视患者的外观形象,还能恢复患者的视力。眼部手术中会不可避免地使患者的角膜受到暴露,而角膜的暴露会损伤患者的眼表,进而引起患者的焦虑,严重影响术后患者的治疗效果[4]。本研究观察角膜保护在斜视患者外科治疗中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5年 3月至2018年1月浙江省衢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斜视患者86例,其中内斜视21例,外斜视61例,垂直斜视4例。入选标准:(1)符合斜视诊断标准[5],且其斜视度数均≥15°;(2)有良好的沟通能力;(3)没有服用过抗抑郁及抗焦虑的药物;(4)没有经过手术矫正斜视治疗;(5)颜面部没有畸形或其他能引起眼部异常的疾病。排除标准:(1)患有能引起眼部外观异常的疾病,如甲状腺相关眼病等;(2)眼部有炎症患者;(3)不愿配合者。按干预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男25例,女18例;年龄 18~ 45岁,平均(29.2±2.1)岁。对照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19~44岁,平均(28.9±1.7)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均由同一手术团队给予改良Parks切口斜视手术进行治疗,首先,在距患眼角膜边缘7 mm且平行于角巩膜处行一长5 mm的切口,将前Tenon’s与结膜剪开至巩膜;其次,将带弯头的大斜视钩从切口插入后,勾住直肌后将小斜视钩由大斜视钩的下方置入切口,滑动到肌腱位置后跨过大斜视钩切断前Tenon’s与肌间膜间的联系;再次,将肌间膜、节制韧带分离,并用肌肉止端套环将其缝闭并截除;最后,将结膜切口对合来结束手术。观察组在上述手术过程中每5 min滴一次角膜保护剂(2%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为其主要成分)来保持患眼角膜表面的湿润。
1.3 观察指标及其疗效判定 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术后1 h观察患者的舒适度、焦虑程度、泪膜破裂时间(BUT)、下眼睑中央泪河高度(TMN)及角膜荧光素染色。疗效判定:自发性上斜视的发生频率没有任何明显的改善为无效;垂直斜视减少>10°,上斜视偶尔出现或有明显改善为有效;垂直斜视消失或<10°,且没有自发性上斜视或只出现不明显的上斜视为显效;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BUT使用秒表来记录,TMN的检查使用眼前节相干光断层扫描仪来检查,角膜荧光素染色通过裂隙灯来检查放入结膜囊内的荧光素钠眼科检测试纸,角膜划分为4个象限,依据每个象限的染色面积来进行评分,分数0~3分。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615,P<0.05)。见表 1。
2.2 两组BUT、TMN及角膜荧光素染色结果等比较 两组BUT、TMH、角膜荧光素染色、舒适度及焦虑程度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表2 两组BUT、TMN及角膜荧光素染色结果等比较
斜视是任何一只眼视轴发生了偏离的临床表现,其种类很多,病因复杂,目前手术是治疗斜视的一种最佳治疗方法,而在手术治疗过程中角膜的湿润及透明清洁非常重要[6]。眼部手术会造成术眼眼表损伤,而术中角膜的暴露与损伤均是术后眼表损伤的主要原因。因此,眼科医师已经注意到在术中对暴露角膜进行保护的重要性。角膜保护剂是临床上眼科手术中常被用到的,其主要成分为2%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具有吸水性强、纯度高等特点,对角膜有很好的润滑性与内聚性。
泪液的分泌会随着眼表的不适刺激而增加,泪河的高度也会相应地增加。本研究结果显示,矫正术后1 h观察组BUT及TMN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观察组角膜荧光素染色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说明角膜保护剂能明显延长行矫正斜视患者的 BUT,升高TMN;而BUT能反映斜视患者泪膜的稳定性,泪河的高度值能间接反映斜视患者的眼表刺激症状,这就进一步说明在斜视患者矫正术中角膜保护剂能明显增加泪膜的稳定性及泪河的高度值,进而改善患者眼表的舒适度,降低患者的焦虑情绪。由于在斜视矫正手术过程中,患者的角膜会逐渐变热,进而导致水分的蒸发,而角膜保护剂有很强的吸水性,能为角膜提高充足的水分,使患者的角膜表面保持湿润。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斜视患者的矫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这表明角膜保护剂能增进斜视患者矫正术的手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