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卫视新闻中心 孟文林
回顾10年上送央视工作,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心路历程。
十年前,我们刚刚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内心是很崩溃的,因为在央视《新闻联播》要平均一天一条浙江新闻,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从那之后,每天一起床,就有一个问题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昨天晚上,我们播了什么?如果昨天一条都没有,那么今天就得2条。如果今天依然没有,那么明天就要3条打底。
我们有一个工作群,叫“盯盯历险记”,盯,就是盯片子,我们派驻在央视负责前方对接的同事和后方的团队,要密切配合,把片子盯出去。每天,我们在群里交流着中央的最新精神、国务院的最新部署,还有我们今天到底能播啥?围绕这个贯穿始终、不能回避的终极命题,我们思考这样3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样的地方新闻可以成为国家新闻?
我们常说一句话,叫“站在田埂上,遥望天安门”,意思心怀全局,从全国的视野看基层,发掘国家新闻。这个要求,其实挺难的。
我们也有一些自己的做法,比如我们有个“听会”制度,我们的外宣人员要参加省里重要的会议,去拎信息,找选题。我们还有个“时上组合”,是时政部和上联部联手的一种工作机制,把我们上送央视的外宣聚焦点与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最关心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同频共振。今年以来,我们已经2次采访省委书记,并当天在央视《新闻联播》播出。
第二个问题是:上战场,我们有什么?
30分钟的《新闻联播》留给地方的版面非常有限,竞争很激烈。在这样的一种竞争格局下,我们手里有什么?我想,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总书记新时代思想的萌发地,我们有美丽乡村、特色小镇、两山理论;还有层出不穷的浙江经验,这些都是宝贵的、稀缺的、独家的资源。
这些年,卫视新闻中心都在忙大事,前年G20峰会,去年党的十九大,今年“八八战略”15年、改革开放40周年。面对这些重大主题战役,我们经常思考,我们浙江省可以输出什么样具有“先行先试”特征的基层典型经验?可以输出什么样具有“决策参考”价值的发展思路?所以说,我们新闻中心整个团队,一直在探索的重大主题主线报道创新,正是我们取之不竭的外宣富矿。
第三个问题是:下一步,如何提升外宣质量?
我记得7年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夕,我们在央视《新闻联播》播出了一条新闻,题目是《浙江:结构调整让经济有质量地增长》。大意是,当年全国经济形势还是一片大好的时候,浙江经济增速却出现下滑,而背后是主动牺牲GDP,追求有质量的增长。这个理念,现在看起来不新鲜,但是在当年,体现出的是浙江早于全国遇到了“新常态”,遇到阵痛期,也早于全国率先转型。当时,我们报道的时间节点,正是各个省在亮经济成绩单的时候,我们上送的报道,无疑是引导了社会舆论,如何理性看待经济数据下滑。
报道播出后,时任省委书记给我们专门做了批示,大概是12个字,“选题准、时机好、内容实、影响大。”这12个字,后来成了我们衡量外宣质量和分量的一把尺子,为我们下一步的提升,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我想,其实新闻也好,综艺也罢,很多创作规律都是共通的。我们不断地反思和总结,才能走得更远。那些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其实一点都不可怕,山不会过来,那么,我们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