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到有
——青年雕塑家的跨界实践

2018-10-26 00:55胡晓琳
当代美术家 2018年5期
关键词:雕塑媒介商业

胡晓琳

1胡晓琳如影随形一装置铁丝网尺寸可变2018

当代美术家(以下简称“当”):你本科是雕塑专业的,毕业创作《A-N之间》使用增强现实和装置动画投影的方式去呈现,在创作过程当中你是如何去解决技术问题的呢?

胡晓琳(以下简称“胡”):技术问题我会先上网了解相关技术和原理,找大量的案例,如果相对简单就现学现卖,如果自己解决不了就找专业人士。若是遇到那种需要改造,专业人士也解决不了的,就立马换方案。技术问题其实可以有很多解决办法,有时候只需要换一种思路就能解决。

当:该创作通过动画叙事的方式虚构了以人为原料的甜品加工过程,借此谈论食品安全,你将比较严肃的话题以参与互动的方式提出,是想避免太过严肃的表达吗?

胡:不会刻意去避免,只是会去寻找最适合的表达形式,但是一定会避免的是说教的方式。

当:在创作互动装置的时候,你是如何去把握参与的“度”,会刻意地避免太过娱乐性吗?

胡:在创作过程中,我在意的是所选的材料和媒介或者是所设置的互动形式是否与我想表达的相匹配。在互动的作品中,观众既是观看者也是作品的一部分,这个参与“度”的控制关键在于作者将观众置于何种位置。就我个人作品而言,当观众走近时,启动整个食物加工装置,食物原材料“人”的数量也是通过感应装置检测到的观众数量决定的,当装置通过一系列的加工程序将人加工成食物时,会传送到观众面前显示器中的盘子里。是人启动了这一切罪恶的食物生产方式,而人也终将自食其果。没有观众的参与,作品的表意便不成立,这就是观众在这件作品中存在的意义,并非为了娱乐,至于娱乐性,就看作品的需求。

当:驻留期间的新作品“如影随形”系列由沉浸式体验装置和部分小型材料灯光雕塑组成,将物质材料和光影相结合,其中的创作逻辑是什么呢?

2胡晓琳如影随形二(内部)装置300cm×240cm×200cm2018

胡:新的作品是对之前材料研究的一个延伸,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灯光和行为。作品分为两部分,《如影随形一》呈现的是长期处在抑郁状态下的内心独白,作品分为两个空间,里面的画布上大多是将钢丝缝制上去的具象的事物,如孤独的气球、雨、仰望的人,外面则是不规则的、抽象的三维的形,并包裹着画布上的事物,《如影随形二》是在试图寻找自我解救的途径。

当:今年你考上了雕塑系跨媒介方向的研究生,你怎样看待雕塑的跨媒介创作?是雕塑家的顺势而为,还是雕塑自身试图寻求新的表达手段的需求?

胡:雕塑的跨媒介是这个时代的必然产物,科技的高速发展深深地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疑它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它终究会以某种形式呈现在我们的作品里,因为这就是我们的生活,这就是我们熟悉的方式,在创作时,我们的种种经历和认知内的各种事物都会作为媒介成为创作的工具。

当:你认为今天的跨媒介雕塑实践者最需要的是哪方面的资源呢?

胡:作为跨媒介的雕塑实践者,需要的资源太多了,既然是“跨”媒介,那就意味着你选择了你不熟悉的领域,例如我自己,在做《A-N之间》这件作品之前从没想过编程、机械工程、AR、动画会与我有什么关系,而当作品需要这些技术来支撑时,你就需要去了解,去学习,去寻找精通这些领域的人。所以很多时候跨媒介的作品更多的是团队努力的结果,大家分工明确,各自完成自己熟悉的领域里的部分,而艺术家在其中则扮演着统筹的角色,艺术家提出想法、预设效果和具体实施方案,将不同领域的东西通过组合和改造创造出新的作品。所以跨媒介也对艺术家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需要你有更加丰富的知识结构,不能仅限于课堂里和本专业的知识,也需要敏锐的感知能力和大脑及时的信息更新,还需要艺术家懂得团队协作。

当:今天艺术与商业可以说是共生的关系,大型互动装置类艺术创作更是得到了商业的青睐,既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大众又能参与。你作为青年艺术家,如何看待今天艺术与商业之间的关系?

胡:我觉得艺术与商业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商业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艺术的流通和传播。让大众通过商业的途径参与进来,了解艺术,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拉近了大众和艺术之间的距离。而当今的艺术创作也需要大量的技术和资金的支持,才能让一些想法、创意得以实现,商业在某种程度上给予了艺术很大的支持。但是,我认为作为艺术家需要去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既要结合又不能被带偏。事实上,艺术性更强的作品往往更具有商业价值。

猜你喜欢
雕塑媒介商业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商业经济》征稿通知
巨型雕塑
Megapark商业综合体
我的破烂雕塑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写实雕塑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商业遥感已到瓜熟蒂落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