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研究大学生自杀对维系社会的和谐稳定有着积极的作用,将大学生群体中特殊及普遍存在的脆弱心理及倾向放入社会学的角度进行研究,以迪尔凯姆的《自杀论》为理论依据,通过社会中存在的种种要素分析研究证明,社会对大学生自杀这一事件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应当找对原因,对症下药,这对预防自杀机制有重要的推动力。
关键词:自杀 大学生 社会学 规避设想
在社会学经典著作《自杀论》中,作者埃米尔·迪尔凯姆依据自己在序中所指出的研究方法,首先确定了对自杀这个被广泛研究的问题进行了概念上的定义: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1]。作者对自杀与非社会因素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包括心理状态、种族、遗传、自然因素、仿效与自杀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这些因素与引起自杀不存在一定的规律。最后确定了引起自杀的原因与社会外部环境、政治团体与群众的远離、经济危机、社会动荡、家庭结构的变化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我国,近几年频繁发生大学生自杀事件,想不开的理由不尽相同。对于一些普遍的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原因,主要包括:1.社会转型期各种文化纷繁复杂,目前大学生所学习的专业有些已经跟不上社会的发展节奏或者说根本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校园是一个比较封闭的环境,他们在校期间对于社会前沿学科或者一些社会需求量很高的应用技能的掌握往往重视不够,仅仅停留在理论学习和浅显地完成任务式的社会实践,当这些人进入社会以后发现自己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没有用武之地时,就会抱怨自己、抱怨社会,有些人更容易走极端,出现自杀行为。2.外来文化因素的影响,现在各大高校都在努力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学生如果践行的不是很好,容易出现全球化所带来的思想上的多元化,使他们人生当中迷失了方向。由于大学生缺乏对于现实问题的认识,传统的观念也无法解决大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大学生就会转向求助于外来文化。大学生需要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因此西方的一些实用主义思想就会不知不觉地得到大学生的认可,因为这些思想能够解决大学生现实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比如网络上充斥着暴力和轻生的信息,并且宣称自杀是解脱自我的最好方法,这必然对大学生心里起到消极的暗示作用,从而导致悲剧的发生[2]。3.长期的应试教育,我国的教育只注重书本知识,死记硬背,以分数高低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这都压抑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当然不利于其完整性格的培养[3]。然而大学教育目前的这种状况很难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大学生入学后普遍不能适应自主发展的大学生活,容易使学生对人生失去信心,这更加大了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发生几率。
以上造成自杀的原因看似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直接解决,但是迪尔凯姆说:教育可以影响各种性格,使之比较坚强,教育模拟社会并以缩小的形式复制社会,而不是创造社会。作为学校,人文的环境只能保护他一时,而且这种保护很不得力,随着现实生活对他的进一步侵蚀,这种组织就会破坏教师的工作,只有社会本身得到改造的时候,教育才能得到改造,因此,社会作为一个大环境对于大学生的自杀行为的发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4]。
笔者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机制的改革及实现三个方面对大学生自杀行为提出几个规避自杀的设想。
学校教育,大学生自杀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高等学校这样一个主要靠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大环境,要想减少自杀行为,必须将高等教育工作扎实地做在平时,学校的大环境首先要为学生而办,想学生之所想,让同学们在校园里有一定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学校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坚强性格,要求各学院各系部合力营造此氛围,让同学们意识到这是对社会有危害的一种行为,而不单单是个人的行为;校园集体宿舍是一个老师无法实时监管到的一个场地,却是最能产生问题的地方,除了老师多去宿舍走动,与学生谈心谈话之外,我们更应该培养一批得力的学生骨干,通过他们的及时观察、发现、上报,让老师在最短的时间做出相应的决策,包括约谈有此倾向的学生,通过周围同学的合力去帮扶,建立同学之间的凝聚力,联系家长了解成长过程中学校所不知道的一些情况等。
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包括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迪尔凯姆说,减少夫妻的不正常生活引起的自杀,唯一的办法是使婚姻关系牢不可破。那么对于当代大学生,婚姻的产物,他们多少会受到这种不幸的影响。步入大学之后遭遇家庭破裂的孩子,基本已经成熟懂事,这样的倾向也许会少一些,而对于小时侯家庭就破裂的孩子,心灵创伤是很大的,往往孩子会走极端,要么性格极度内向,则反之。因此,父母在遇到是否要离婚的时候,一定要高度重视孩子以后的教育发展。对于大学生的教育,培养孩子独当一面的能力和避免出现家庭和学校的管理断裂,家长应该有意识主动与学校保持联系,交流孩子的情况,这样有利于对孩子意志的培养。
社会机制的改革,为了规避大学生的自杀行为,社会机制的改革包括教育的改革、婚姻的约束等。我国教育从学生很小的时候都采取应试教育的淘汰方式亦或是分三六九等,如果社会对学生优秀与否的区分,不是过分的以学习成绩来衡量的话,可能自杀现象会明显减少,但这样,很容易纵容不求上进的学生,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加大自主创业的宣传和挖掘学生从0到1的创新能力等等来平衡残酷的应试教育。
大学生是祖国建设的后备军,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一个理想的社会是应该使每个人都感到幸福和稳定的,或与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能避免有人自杀,但是发现倾向之后进行适当补救才是研究自杀的真正意义之
所在[5]。
参考文献:
[1] 埃米尔·迪尔凯姆.自杀论[M].冯韵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 赵军.大学生自杀的社会因素分析[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院报,2011.
[3][4] 杨宁坤.近年来我国大学生自杀心理剖析[A].当代青年研究,2012.7.
[5] 王笑一.透映在社会中的大学生生命教育[A].科技创新导报,2014.
[6] 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M].华夏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马驰飞(1991)、女、汉族、江苏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助教、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