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宗白华老先生既是一位哲学家,又是一位美学泰斗。本文以《艺境》这本书为参照,从书中找到了比较精彩的论断与之共享,摘录了笔者认为精彩的论述与之交流,并试图从整体出发对本书的整体思想加以揣测。因此,本文主要从部分观点辨析、精彩论述及主题思想三个层面对《艺境》进行解读。
关键词:宗白华 艺境
《艺境1》是宗白华老先生的历史巨作,这本书是学习美学,进入艺术殿堂必读的一本良作。笔者以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及1987年6月第一版本为例,对本书的部分观点进行辨析,对部分精彩论述进行摘录,并对此书的主题思想做出个人的一些
拙见。
一、观点辨析
观点一:艺术家创作一个艺术品的过程,就是一段自然创造的过程。& 亚里士多德“艺术是模仿自然。”(P7)
艺术虽是需用自然的材料借以表现,但他决不是一味地模仿自然,他自体是一种自然的创造,就如同从艺术家的理想情感发展进化到一个完满的艺术品;也就同一个生物细胞发展进化到一个完全的生物一样,所以艺术是一段自然创造的过程;
而亚里士多德的意见则是,他看这自然界现象不是幻影,而是一个个生命的形体,所以模仿它,表现它,是件有价值的事,可以增进知识进而表现技能。艺术的理想当然是用最适当的材料,在做恰当的方式中,描摹最美的对象,所以艺术的过程终究是形式化的,故艺术是模仿自然。
观点二:我们人人知道照片没有图画的美,照片没有艺术的价值。这是什么缘故呢?照片不是自然最其实的摄影么? & 照片是机器复制时代的产物,灵韵消散,没有价值。(P24)
我们知道“自然”,是无时无处不在“動”中的。物即是动,动即是物,不能分离。这种“动象”,积微成著,瞬息变化,不可捉摸。照片中的物,只是摄取一角,是静态的。有价值的乃是动者,表精神者,艺术家要想借图画、雕刻等以表现自然之真,当然要能表现动象,才能表现精神、表现生命。这就是艺术与照片根本不同之处了。同时,这种观点的解释虽与灵韵的消散是不一样的,但是结果是一样。
观点三: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说模仿自然是艺术的本质(P71)
柏拉图认为人类感官所接触的自然乃是“观念世界”的幻影。艺术又是描摹这幻影世界的幻影。所以在追求真理的哲学立场上着来是毫无价值、徒乱人意、刺激肉感;亚里士多德的意见则不同。他着这自然界现象不是幻影,而是一个个生命的形体,所以模仿它、表现它,是伸有价值的事,可似增进知识而表示技能。他的学说不仅是研究怎样模仿,他还研究模仿的对象,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确是有他当时经验的基础;如希腊的雕刻、绘画,中国古代的艺术原本是写实的作品。
观点四:中国画所表现出的中国心灵是怎样的?与西洋画精神的区别是什么?(P81)
古代希腊人心灵所反映的世界是一个宇宙,这就是一个圆满的、完成的、和谐的、秩序井然的字宙,这宇宙是有限而安宁。人体是这大宇宙中的小宇宙。他的和谐、他的秩序,是这宇宙精神的反映,所以西洋画以“和谐”为美的原理。
中国绘画里所表现的最深心灵既不是以世界为有限的圆满的现实而崇拜模仿,也不是向无尽的世界作无尽的追求,烦闷苦恼,仿徨不安。它所表现的精神是一朴“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它所启示的境界是静的,它表现着无限的寂静,也同时表示着是自然最深最后的结构,所以纸上的空白是中国画真正的画底,中国画则在一片空白上随意布放几个人物,在这无边的世界里,只有这几个人的环境里,能看出世界。因为中国画底的空白在画的整个的意境上井不是真空,乃正是宇宙灵气往来,生命流动
之处。
观点五:中西两大绘画体系渊源有何不同?(P118)
中国画所表现的境界特征,可以说是根基于中国民族的基本哲学,即《易经》的宇宙观:阴阳二气化生万物,万物皆桌元地之气以生,,切物体可以说是一种“气积”。中国画
的主题“气韵生动”,就是“生命的节奏”或“有节奏的生命”。伏羲画八卦,即是以最简单的线条结构表示宇宙万相的变化节奏。后来成为中国山水花鸟画的基本境界的老、庄思想以禅宗思想也不外乎于静观寂照中,求返于自己深心的心灵节奏,以体合宇宙内部的生命节奏。中国人终不愿描写从“一个光泉”所看见的光线及阴影出发,而将全幅意境谱入一明暗虚实的节奏中;西洋绘画的境界,其渊源基础在于希腊的雕刻与建筑。以目睹具体实相融合于和谐整齐的形式,是他们的理想。雕刻形体上的光影凹凸利用油色晕染移入画面,其光彩明暗及颜色的鲜艳流丽构成画境之气韵生动。近代绘画更由古典主义的雕刻风格进展为色彩主义的绘画风格,虽象征了古典精神向近代精神的转变,然而它们的宇宙观点仍是一贯的,即“人”与“物”,“心”与“境”的对立相视。
观点六:壮美与崇高(P263)
康德认为,许多自然物可以被称为是优美的,但它们不能是真正的壮美的。一个自然物仅能作为崇高的表象,因真正的壮美是不存在感性的形式里的。对自然物的优美感是基于物的形式,而形式是成立在界限里的(有轮廓范围)。壮美却能在一个无边无垠的对象里找到。这种“无限”可能在一个物象身上见到,也可能由这物象引起我们这种想象。同时,他还把崇高分为两种:数学的崇高、力学的崇高。一个事物既是崇高的,同时也是壮美的,两者之间具有一致性。
二、精彩论述及评述
论述一:艺术底源泉是一种极强烈深浓的,不可遏止的情绪,挟着超越寻常的想像能力,这种由人性最深处发生的情威,刺激着那想像能力到不思议的强度,引导着他直觉到普通理性所不能概括的境界,在这一刹那倾间一产生的许多复杂的威想情绪底联络组织,便成了一个艺术创作的基础。(P6)
本句主讲艺术是一种强烈情感的表达,他的情感强度就如同酒神所达到的迷狂状态一样,能在一刹那倾间碰撞你的感觉神经。这种情感是从人的内心最深处发出来的,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和强度,可以和所达到的迷狂状态一样,它是艺术创作的前提。
论述二:诗的内容可分为两部分,就是“形”同“质”。诗的定义可以说是:“用,一种美的文字··…昔律的绘画的文字……表写人的情绪中的意境。”这能表写的、适当的文字就是诗的“形”,那所表写的“意境”,就是诗的“质”。诗的“形,就是诗中的音节和词句的构造;诗的“质”就是诗人的思想情绪。(P20)
由此,诗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形式和情感,缺一不可,如果要想写出好诗句,就必须从这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做诗人人格的涵养,养成优美的情绪、高尚的思想、精架的学识;一方面要作诗的艺术的训练,写出自然优美的音节,协和适当的词句。
论述三:什么是美?自然是美的,这是事实。(P24)
美的定义很是广泛,自然界中的事物可以是美的,你可以仰看那檐头金黄色的秋叶在光波中颤运,或是来到池边柳树下俯看那白云青天在水波中荡漾,早晨起来走到附近绿堡森林中去看日出,你看空中的光、色,那花草的动,云水的波斓,有什么艺术家能够完全表现得出?这些都是“美”,它是使人人可以普遍地、时时地享受。艺术的目的就在于此,而美的真泉仍在自然。
论述四:艺术的模仿不是徘徊于自然的外表,乃是深深透入真实的必然性。所以艺术最邻近于哲学,它是达到真理表现真理的另一道路,它使真理披了一件美丽的外衣。(P72)
艺术来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这正如对于事物的遮蔽与解蔽一样,比如一双农夫的破旧鞋子,不能只单纯从表面来看,而应当从实质,一双破鞋象征了农夫勤劳的本质,同时也象征了农夫生活的艰辛,而这些都被遮蔽了,必须通过发现其实质的东西进行解蔽,我们才能发觉艺术的本质,所以说真理都披了一件美丽的外衣。
论述五: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虚灵化了,也情致化了。(P131)
如陶渊明、谢灵运这般人的山水诗写得很好,是由于他门对于自然有那一股新鲜发现时身入化境浓酣忘我的趣味,他们随手写来,都成妙谛,境與神会,真气扑人。谢灵运的“池给生春草”是新鲜自然,然而扩而大之,体而深之,就能构成一种泛神论宇宙观,作为艺术文学的基础。孙绰的《天台山赋》、王羲之的《兰亭序》、鲍照《登大雷岸寄妹书》、陶安景、臭均的《叙景短札》,马道元的《水经注》,这些都是最优美的写景文学,表现了自然的虚灵和情致。
论述六: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实(P269)
例如中国戏曲里面的“打马鞭”、“趟马”这个动作,在舞台中表演时并没有马的存在,但是可以使人看出有一匹马在跑,同时又能哄人觉得是人骑在马上,是在什么情境下骑着的,如果一个演员在骑马时心中无马,光在那里卖弄武艺,卖弄技巧,那他的动作就是形式主义的。这种由舞蹈动作的延伸展示出来的虚灵的空间,是构成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里的空间感和空间表现的共同特征,而造成中国艺术在世界上的特殊风格,它是和西洋从埃及以来所承受的几何学的空间感有不同之处。研究我们古典遗产里的特殊贡献,可以有助于人类的美学探讨和艺术理解的进展。
三、主题思想
宗白华先生没有自成体系的美学思想,却有独到的美学体验,终身执着追求于艺境,我们从《艺境》这本书中能够看得出来。虽然只是他的随笔,但是我们从《美学散步》中可以感受得出,宗老先生和田汉、郭沫若可谓称得上是挚友,在《艺境》这本书中,收录了宗老先生与两位的信件,有自己对于艺术的理解,对事物的认知,并从诗歌、绘画、音乐、书法、园林建筑等方面对艺术进行综合分析,提出自己对于“美”的认知。读此文章后,感触颇深,我就从他讲述的这几方面的艺术来稍加谈论一下自己的想法。
(一)诗歌
有些诗是描写景物的,但更是诉说现实社会的,诗歌在唐朝时期达到全胜,唐人诗歌中所表现的民族精神令人神往,在唐朝,几乎每个诗人都会有一两首边塞诗,这似乎成为了一种惯性。由此可见,诗歌以语言为媒介描述对时空镜像的审美感受,诗境的创造既要善于选举能寄情寓意又具有审美价值的
物象。
(二)绘画
宗老先生既介绍了中国画的渊源、空间意识和山水画的感想,又讲述了中西画法两者的不同精妙之处。绘画的构图与造境是分不开的,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中国美学的文化传统,同时还提出了“虚实结合”空间意识。
(三)音乐
讲述了中西方音乐的寓言,提出了古代音乐思想。音乐具有特殊的表现和深厚的感染力,在人类生活及意识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是一种最神秘的艺术表达,比别的艺术更能够唤起我们内心的情感,我们可以随着音乐的音律摇摆、兴奋、伤感、彷徨。在那短短的一瞬间,我们忘乎所以,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四)书法
由于朝代众多,中国书法的字体也很多,有小篆、隶书、楷书、草书等,都由骨、筋、肉、血构成,以此来表现中国字的一种气势和生命力,书法所表现的是一种结构和空间的美感,传达的是一种空灵的境界。
(五)园林建筑
中国园林建筑是东方建筑的典型,它综合了山水画、书法、雕刻等众多的艺术形式,反映了中国美学传统思想。建筑的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飞动的美和空间的美,即是要有生命力和空间表现力,从而扩展到思考宇宙人生。
此外,我觉得对于艺术而言,重点在于生命,是生命的表现;即使是同一个人,同一作品,不同年龄阶段对于艺术的理解也会不同,艺术是可以陪伴人成长的;正如后汉书法家蔡邕所说:“凡欲结构字体,皆须象其一物,若鸟之形,若山若树,纵横有托,运用合度,方可谓书。”意思是如果想要写好的书法,必须先观察事物的习性,先画后成书;面对中西方不同的绘画艺术与文化,我们应当持宽容的态度;对于美学的研究是多种多样的,柏拉图以对话的形式谈论美与艺术,康德以严肃的哲学分析方式研究美,西方美学家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来探求美的意识特点……不论从那个方面研究美学,都应该持一种趣味性的心态来研究它。
结语
宗白华,一位哲学家,更是一位美学泰斗。艺术,是一定时期经济时代的产物。而如今在物质社会如此丰富,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却鲜见这种艺术大家的出现,很难见到享誉中外流芳百世的学者,究其根本原因是与我们现在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的,由于物质生活的宽裕,应该很少有人在有以前先辈们那样的报国热情了吧,不可否认的是有很多海外的留学生,但是他们有些走出去后就真的走出去了。
总体来说,宗老先生的这本书既谈论了艺术和美,同时我们也读到了它蕴含的人生哲学,文字如行云流水,信手拈来,对于中外史料的运用毫不费力,可见其深厚的功底,对研究美学和艺术的学生来说是一本必读书,个人觉得对于书中个别字眼还是很难领会其意蕴,因才疏学浅,还应当在日后反复
咀嚼。
参考文献:
[1] 宗白华,艺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6月第一版.
作者简介:徐楠,云南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