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宇宁
摘 要:贫困问题的良好解决是实现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国家在消除贫困问题上进行了全面的规划,使得我国消除贫困的攻坚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作为贫困问题较为集中的农村,在进行扶贫脱贫过程中仍然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尤其是需要对农村金融扶贫问题进行认真分析,从而找到问题的症结,实现真脱贫、脱真贫。
关键词:新时期 农村金融扶贫 成果 问题 路径
一、新时期我国农村金融扶贫工作取得的成果
(一)农村金融扶贫产品和服务方式实现创新发展
新时期我国农村金融扶贫产品类型和服务方式实现了创新式发展,第一个方面表现在针对当地特色产业的金融扶持和资助上,比如会根据不同地区农村特色产业设立不同类型而又具有专项性的小额贷款,通过向这些产业的投资者和产品的生产者进行一定的资金支持,不断扩大产业规模,更新生产技术,从而生产出更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实现当地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具体的表现形式有诸如“马铃薯收购与加工特色农业小额贷款”、“枸杞种植业农户小额贷款”、“苹果特色产业小额贷款”等;第二个方面是承接第一个方面而展开的,当金融机构为农村特色产业提供充裕的资金支持后,需要生产经营者能够提供一定的信用担保,从而保證金融机构能够持续不断的向其予以资金支持,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体现。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有益的发展经验,主要包括“支付宝”、“蔬菜大棚抵押”等特色贷款业务,积极稳妥地开展农民住房财产抵押试点以及健全完善林权抵押登记系统,扩大林权抵押贷款规模。推广以农业机械设备、运输工具、水域滩涂养殖权、承包土地收益权等为标的的新型抵押担保方式。
(二)金融扶贫与产业化扶贫双驱动,实现扶贫工作可持续发展
脱贫工作的开展及其成效不仅取决于国家资金支持的多少,同时更重要的在于贫困地区能否形成自身独立的脱贫手段和脱贫能力,从而实现自主脱贫,走向富裕。在国家主导开展的金融扶贫模式下,不仅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的资金投入和资金支持,同时,还应加强贫困地区产业链的发展,简言之,就是要求我们既要做到“输血”功能与“造血”功能双管齐下,不可偏废。当地政府应大力引资引智,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并积极挖掘当地所具有的特殊的产业发展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增加贫困地区的就业机会,增加贫困群体的收入,真正实现金融资金支持到位,特色产业健康发展,人民收入不断增长的良性发展模式,实现扶贫工作可持续健康发展,最终实现真脱贫,脱真贫。
二、新时期我国农村金融扶贫存在问题分析
(一)农村金融扶贫产品创新性不足,未能满足真扶贫的需求
在农村金融扶贫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金融机构还是以往常的在城市中的运作模式来推而广之,这一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农村金融活动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农村居民的需求类型、需求规模、还款方式、抵押品类型和方式以及资金使用方向同城市居民存在很大的区别。此外,还有一点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农村居民在自身的生产和生活两个不同方面的借贷需求区分并不明显。另一方面,从宏观上来讲,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导致不同经济发达程度地区对金融的需求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复杂化的特点,在不同经济条件区域开展具体的农村金融扶贫工作的时候也应考虑这一因素。当下的农村金融扶贫模式和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刀切的工作方法,同时也未很好的考虑我国农村地区金融领域的特殊性问题,只是片面的追求商业利益,未做到因地制宜,也未进行创新性发展,创新性不足,导致农村金融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受到影响。
(二)新时期农村金融扶贫模式有待创新发展
国家往常的做法是定期将扶贫资金通过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资助到贫困户手中,这一资助方式看似定向扶贫到需要救助的群体手中,也确实解决了一部分人暂时的生活困难,但是这种资助模式有一个弊端,那就是这部分群体将国家的资助金花完后接下来该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是国家接着继续资助和扶持,此时,我们会发现我国的贫困人口会出现不减反增的反常现象。因此,我们需要开拓农村的金融扶贫工作发展新模式,实现金融扶贫同产业扶贫相结合,从而真正解放农村生产力,帮助农民实现真脱贫。但是,在实践操作中也发现,农村金融扶贫存在扶贫模式落后,扶贫机制单一等问题,大部分时候只是进行单纯的小额信贷扶贫,这一做法使得扶贫资金分散化问题严重,很难达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效果,此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放贷风险。因此,我国目前的农村金融扶贫模式有待做进一步的创新发展,实现金融扶贫方式的多元化、科学化发展。
(三)新时期农村金融扶贫生态环境有待改善
社会信用环境和信用意识、抵押担保体系、农业保险以及农村的互助资金组织体系等多个方面共同组成了农村金融生态系统。但是,通过调研发现我国当前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信用环境较差;其次是农村金融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农村地区人口分散、大型商业网点的缺失、涉农资金投入不足、资金利用效率偏低等多方面的问题;再次是政策性信贷资金投入不足、商业性信贷资金长期外流、农村合作性资金规模较小等问题的存在;最后表现为贫困农民素质普遍偏低,调研发现很多农民并未将贷款资金用于生产和投资,而是用于消费性支出和非生产用途。上述做多问题共同导致贫困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较差,不利于农村金融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新时期我国农村金融扶贫优化发展路径探析
(一)实现金融产品不断创新与农村贫困地区金融服务水平提升
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为我国金融扶贫工作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主要表现在通过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和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纳入抵押贷款体系,拓展和丰富了我国农村贫困地区抵押担保品的范围,可以让更多农户在更大范围内获得自己所需的资金。此外,还大力鼓励我国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在还未设立金融服务网点的乡镇进行设立,从而为我国扶贫工作的良好开展提供相应的支持。同时,还应不断加强和改善农村支付结算环境建设,结合实际条件在贫困地区开展电子化金融服务,加强和提高存取汇兑等基础金融服务水平,为贫困农户的生产生活提供便利。此外,在具体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还需要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与发展形势,根据贫困用户需求的变化,不断对金融产品进行创新发展,不断改进农村贫困地区的金融服务水平,从而促进农村金融扶贫工作实现质的飞跃。
(二)推动农村金融扶贫模式创新发展
新时期我们应积极实现金融扶貧模式的创新发展,具体可以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通过研究发现,我国大部分贫困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因此,我国金融机构可以因地制宜,积极依托贫困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集聚各方面的力量进行融资,支持开发旅游扶贫工作,将当地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通过发展旅游业来带动其他关联产业的发展,为当地人民的脱贫致富梦想增添力量。此外,随着底单经济的快速发展,低碳理念深入人心,“碳金融”概念也逐步为人们所熟知,有学者的相关研究表明基于农林业的碳融资项目具有显著的经济利益,能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水平,具有一定的减贫潜力。因此,金融机构可以对这一经济增长点进行融资支持,大量推动“低碳扶贫”的快速发展,实现贫困地区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实现我国农村金融扶贫生态环境优化发展
2016年《关于金融助推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的出台,明确了中央工作的重点是优化金融扶贫环境,为金融扶贫生态环境的改善指引了方向。首先应通过完善农村居民信用制度,建立农村居民信用数据库,这一数据库的建立可以通过进一步采集农村居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在其他金融机构所反映和留存的信用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一个优化整合和数据分析,进而对每一位农村居民进行信用档案归类和分类,对不同信用程度的居民予以不同数额的金融资金支持,这一方面可以督促农村居民遵守信用,同时也有利于金融机构对资金的管理和良好运用。其次,任何领域的健康发展都离不开相关法律法规的规范和引导,因此,我们应逐步建立和健全同农村金融扶贫工作向配套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从而保障其科学、合理、有序的发展。通过研究发现我国在合作金融机构领域的法律规范要么是不够完善,要么是未覆盖到整个合作金融机构领域,而是单独针对特定的某一个金融机构,这就造成了规范领域的缺失,会出现规范漏洞。因此,应针对农村合作金融出台一整套完整的法律法规,做到既有法律的指引又有法规的配套执行,多元化的法律法规监管促进农村金融扶贫生态环境的改善。
参考文献:
[1] 伍洪.探讨农村金融扶贫的困境与突破[J].管理观察,2018,38(09):66-67.
[2] 张元琦,朱庆.我国农村金融扶贫工作现状分析与对策措施[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9(02):68-71.
[3] 涂思.我国农村金融扶贫的成果、困境与出路[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3(03):84-87.
[4] 傅盛.农村金融扶贫中的困境以及解决策略思考[J].商,2015(34):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