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古镇建筑的功能置换及空间拓展

2018-10-25 10:33周恺
西部论丛 2018年10期
关键词:古镇保护

周恺

摘 要:人们思想的进步,保护利用古村落的观念深入人心,古村落古建筑的保护利用的形式具有多样性,其中人本思想必定是保护利用的最终目的,人本思想从空间上讲就是空间与人们活动方式的一致性,人的活动空间由人的活动功能决定,由此人的功能才是决定古建筑空间置换拓展的决定因素。

关键词:古镇 保护 功能置换 空间拓展

0引言

2000年11月西递、宏村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2003年10月8号,西递、宏村被评为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随后第二批的渔梁、江村,截止到2010年7月22日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镇公布,安徽省共有历史文化村镇18个。在尊重历史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历史性建筑保护再利用在文化、经济、生态上的优势已经不置可否,西绩南镇作为黄山市的北大门,历史文物建筑较丰富,街巷空间格局保存较为完整,不过随着经济时代的冲击,人们的生活质量要求大幅度的提高,人的功能逐渐变化,决定建筑功能的改变,建筑功能的改变决定建筑空间的改变。古建筑的空间是一定的,人的功能是在发展变化的,古建筑的空间不满足人的功能需要的矛盾尤为突出。由此,古建筑的功能置换(空间转换)以及空间拓展来满足现代人的功能需要是要讨论的重点问题。

1.西绩南镇历史沿革及现状

西溪南古称丰溪、丰南,形成于唐,历经宋元,鼎盛于明清,当时商者足迹遍布扬州、南京、杭州及沿淮一带,以盐商为主,兼营茶、木材、典當等行业,成为徽商历史的重要组成部份。现西溪南古村落保存较为完好,村中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老屋阁、绿绕亭,以及大量的明清古建筑,“丰溪八景”、“溪南十园”等遗迹依晰可见,世界名著《金瓶梅》故事情节中描写的相关建筑依旧可寻。千年银杏树、五百年桂花树、二百年罗汉松生长旺盛,独具观赏价值。坑上二坝水面1500余亩,两岸植被完好,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西溪南镇位于黄山市徽州区西部,与本区的岩寺镇、呈坎镇、潜口镇及休宁县接壤,国土面积55.5平方公里,中心镇区面积4平方公里,距区府岩寺5公里,岩竦公路、黄山新城主干道的建成,形成新的横穿镇东南的过境公路,进一步拉近西溪南与岩寺、屯溪的距离,使之成为黄山市及徽州区新一轮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2.古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条件

随着人们亲近自然的愿望日益强烈,徽州古村落桃花源般的生活方式吸引大量游客,西绩南镇虽不是历史文化名镇,但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及文化资源,具备成为历史文化名镇的潜质,目前对古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特别重视。古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功能转换应在尽量尊重原有建筑空间的基础上,做到合理利用,既不能脱离老建筑,又要满足新功能的要求。功能置换的可行性分析首先要建立在原有建筑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对于功能置换可行性分析应满足以下几个条件:新旧功能所需求的结构体系的相似性、原有结构体系改造的可能性及老建筑空间的可拓展性。[1]

2.1新旧功能所需求的空间结构体系的相似性

在新旧功能需要的空间差别不大时,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在保持原来的结构体系的前提下进行置换。典型的例子如天津“五大道”地区老建筑的改造再利用,这些老建筑大多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建成,主要是一些不同建筑风格的住宅建筑,由于住宅的空间主要是一些客厅、卧室、书房等大小空间的组合,对于将其改造成特色酒吧或餐馆来说,并不需要太多的改动就可以完成。另外,西绩南镇旧政府改建为接待中心,沿街建筑置换为商业建筑,二进、三进合院建筑置换为一层置换为备餐与包厢,二楼置换为居住功能,最后一进单层建筑置换为厨房及卫生间,古建筑空间与新功能要求相符合,结构基本保持原状。如图3、4所示:

2.2原有结构体系改造的可能性

当就建筑的空间不能满足新的功能需要时,就需要考虑将原来建筑结构进行调整,其中将大空间分割小空间,一般采取隔断墙的形式;若将小空间打造成大空间,一般采取拆除非承重墙的做法。20世纪七八十年代流行于美国工业改造成(LOFT)[2]就是将典型的大空间分割在利用的实例,将仓库、厂房大空间灵活的分割为居住与办公的空间,满足不同层次人们的要求。

2.3老建筑空间的可拓展性

老建筑功能空间拓展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考虑,水平方向拓展和竖向加建。在改造原有老建筑的功能空间无法满足新功能的要求时,就需要考虑加建的问题,通常采用水平方向和竖向的功能空间加建是改造后的建筑功能空间满足新功能的要求,是旧建筑适应性再利用功能空间改造比较常用的方法之一,对于古建筑的空间拓展来说,竖向加建分为中间夹层和屋顶加建,为了保持古建筑的传统风格,屋顶加建的方式很少,由于中间夹层要求层高较大,除了一些层高较大的公共建筑外,居住建筑也很少采取这种方式。譬如:西绩南镇沿边街民居空间拓展。

3.功能置换与空间拓展的基本方式

对于新旧功能置换,基本的方式一般包括:原有老建筑功能的拓展与延续,功能的转注,新旧功能的置换和新旧功能的并置等。[1]当然这些功能转换的方式需要灵活使用,具体的项目对功能转化要求不同,几种方式同时使用也是可能的。典型的实例如台湾鹿港的历史街区今天仍然是居民的生活空间,而其中的古书院依旧提供给学生念书,这样活用历史建筑的效益及对世人的影响,比偶尔去一趟博物馆的方式来得实际且有效。[3]

3.1原有老建筑功能的拓展与延续

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城市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人的功能会发生质的变化,旧建筑的使用功能会随着人的功能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的有可能是彻底性的改变——即原有旧建筑使用功能完全丧失,全新的功能取而代之,譬如西绩南镇旧政府改造为小型接待中心,古民居改造为茶楼等;也可能是非彻底性的改变——原有旧建筑使用功能的逐步发生着变化,通过功能的拓展与延续使旧建筑生命周期得以更新,以获得生命的“第二春”。对于西绩南历史建筑的保存,特别是有着重要意义的历史性建筑,也没有必要去进行博物馆式的保存,就像现在好多古建筑里边还能呈现现代居民生活的场景,以私家住宅的形式保存也不失是一种有效地保护手段。

3.2功能的转注

看待同一个事物,我们应当从不同角度去看待,也许会得到不同的结果,解决的思路有可能截然不同,这给旧建筑适应性再利用提供了多种思路:原有旧建筑功能的转注——从新的视角看待旧建筑旧的使用功能,这样可以在保证旧建筑因使用者的不同而得以生存下去。转注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将旧建筑原有的功能空间秩序作为加建部分新秩序的组成部分,从而使旧建筑得以保存下去。

3.3新旧功能的置换

新旧功能的置换是旧建筑适应性再利用时最常见利用形式,用新功能代替原有的功能,给予旧建筑生命周期的更新。典型的实例北京巴首钢工业园区改建为休闲娱乐展览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公园,获得北京市民的广泛好评。前者以焦炉和高炉等保留建筑为主体的博览展示区;以石景山作为背景,永定河为依托,秀池、1、2、3號高炉为标志的区域作为城市公共休闲区;以保留的铁轨、皮带运送通廊为主题景观,结合料仓的改造,打造富有工业特色的创意园区;这些现实案例都可以称为经典的改造实例。

3.4新旧功能的并置

对于需要更新改造的旧建筑,如果可以使原有功能与新功能并存,便可以使旧建筑的功能空间得以更新与延续。新旧功能空间的并置,需要做到两者协调共生,相互映衬。譬如:沿街住宅底层置换为沿街商业或者餐饮等功能,楼上还保留原来的居住功能,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正常需求,而且能够为居民增加经济效益。新旧功能并置与一栋建筑中,就如同新老两个演员同处一个舞台,共同诉说着这个一个共有基地的历史。[1]

4.案例分析

西绩南镇具有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潜力,历史悠久,历史风貌保存完好,历史建筑较丰富,空间格局仍能呈现出历史的信息。对这样的古镇建筑的保护利用应该采取什么手段进行保护,下边以旧政府改造改造为例。

旧政府位于核心保护区内,据国家文物保护单位老屋阁、绿绕亭仅有几户院落之隔,地理位置较为优越。如图7所示。西绩南镇目标是打造以旅游服务第三产业为主导的古镇,目前虽然具备发展旅游的潜质,不过基础服务设施显得尤为不足,由此要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另一方面就是西绩南至今还没有一所具有接待娱乐餐饮为一体设施,由此把旧政府置换为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接待中心就显得尤为重要。

立面改造。大幅度更改建筑的西外立面,采用传统与现代形式相结合的方法,新建筑采用纯白色墙体,保留建筑采用有一定历史遗存的色彩加以区分;很大程度上保留原来建筑的原貌,只在小范围的开窗,尊重历史的真实性。

5.小结

古村落建筑保护利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功能在不断地多样化,就要求有与其相适应的建筑功能出现,建筑功能又决定了建筑的空间,这样也就是说人的功能决定着建筑功能置换拓展的空间形式;古建筑保护和再利用的目的是更新建筑的功能,重新凝聚活力,作为城市的细胞将不断演进成为与人功能想对应的新空间。[4]

参考文献:

[1] 梁晓波.旧建筑适应性再利用及其评价要素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0.04,22~24

[2] 贺静.整体生态观下既存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D]:[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4,3~5,55~58

[3] 第二届近代城市历史地段保护与改造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 廖志,陆琦.岭南传统聚落的保护与功能置换——广州大学城民俗博物村保护与更新设计

猜你喜欢
古镇保护
周庄古镇
同里古镇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
千年古镇
西塘古镇
光福古镇
锦溪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