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洁
摘 要:《文艺报》作为“十七年”文学斗争的阵地,引领着舆论的方向。它以权威的角色参与到了“十七年”文学批评中,用实践推动着文学批评领域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文化领导的主导权。本文试图从“对读者批评的创建”、“对创作主体的规约”和“重要批判事件的参与”三个方面着手,梳理《文艺报》对“十七年”文学批评的建构,以期对此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
关键词:《文艺报》 “十七年” 读者批评 创作主体 批判事件
《文艺报》作为一份机关文艺报刊,在“十七年”(1949-1966)以“政治标准 ”为主要要义的话语语境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以权威的角色参与到十七年文学批评领域中,其中无论是对读者批评的创建、创作主体的规约还是重要批判事件的参与共同促成了“十七年”文学批评的建构。
一、对读者批评的创建
《文艺报》曾召开“旧的连载、章回小说作者座谈会”,丁玲在文艺座谈会上发言道:“要在毛主席的文艺旗帜下为争取小市民层的读者而努力。”[1]此次座谈会的主题不言而喻。如何争取读者、建立读者舆论的规范是当时《文艺报》亟待解决的问题。配合这样的文艺要求,《文艺报》试图组建广泛的文艺网络,把全国各地征聘的通讯员纳入其中,明确规定了读者的具体任务和注意事项。读者批评的日益高涨,同时也满足了文艺领导者希望更大规模开展批判的“策略性需要”。[2]
在具体的构建过程中,《文艺报》不仅重视让读者加入讨论,还或多或少的参与引导读者讨论和批评的方向。其开辟的“新语丝”栏目中发表过多篇“短评”,呼吁重视读者群众的需要。
二、对创作主体的规约
随着中共中央委员会1950年发布了《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决定》,《文艺报》迅速作出反映,跟随着主流意识形态率先进入自我检讨的状态。由初期阶段作家们比较普遍的“自我批评”,经过慢慢发展,带来了一片“和谐”的话语。从《文艺报》主编的转换上我们也可以发现其对创作者思想的规约作用。创刊初期编者署“文艺报编辑委员会”,可以看出是政治制约下的集体创作。1950 年 8 月由丁玲、陈企霞、萧殷担任主编。丁玲只待了2年多,因为在《文艺报》中对“武训传”批判性不够,被调往了《人民文学》担任主编。1952年,冯雪峰开始在《文艺报》任主编。他曾发表过《反对玩弄人民的态度,反对新的低级趣味》文章来批判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因为表现积极,为其后进入《文艺报》工作埋下了伏笔。[3]这期间的多次主编变更,反映的是个人的编辑理念被国家意识形态所压制,他们只能执行国家意识形态的批评理念。
创作者的书写表现对象被限制在“本质主义”之内。文学界反复鼓励和提倡描写重大题材,那些不符合本质主义要求的现象层面的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 则被排斥在文学表现的范围之外。[4]这种表现重大社会历史事件的要求,引导作家更多注重外在的、客观的社会生活,往往忽视了从深度挖掘内心世界的情感。
三、重要批判事件的参与
《文艺报》作为文学斗争的阵地,不仅要有相当的艺术水准,还要紧跟政治步伐。在历次的文学斗争和批评运动中,《文艺报》都能做出迅速积极的反应。《文艺报》所属地位的权威性与发布国家政策、阐释党的文艺思想等方面的权威性,使它成了国家意识形态的传声筒。[5]这些批判事件,清晰地展示《文艺报》如何实现对“十七年”文学批评的建构。下面就列举一些对重要文学事件的批判。
对《武训传》的批判。《武训传》的原剧创作于1944年,最初的主题是歌颂历史上的传奇人物武训“行乞兴学”的义举。上映之后得到了一些好评。但是,自从1951年3月开始,就有唱衰的声音出现。作为批评先锋的《文艺报》嗅到了气息,4月第4卷发表了短文《建议教育界讨论〈武训传〉》。在此引导下,《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都用了大量篇幅,发表多篇文章批判。这场批判,彰显了《文艺报》作为国家文艺机关刊物体现的是国家意识形态对文艺的规范作用。
对萧也牧《我们夫妻之间》的批判。1951年6月,《文艺报》第四卷第五期冯雪化名为李定中发表了《反对玩弄人民的态度,反对新的低级趣味》。他指出作者脱离了政治!”。[6]丁玲也在《文艺报》第四卷第八期发表了《作为一种倾向来看——给萧也牧的一封信》,对其进行了批判。
通过史料的搜集,做了以上的梳理,我们可以理清“十七年”期间,在政治和社会状况不断变化的大环境下,《文艺报》是如何抓住当代的文学走向紧跟潮流,以及如何建构“十七年”的文学批评,為我们面向当时文学现场提供了一条道路。
参考文献:
[1] 本报记者.争取小市民层的读者——记旧的连载、章回小说作者座谈会,文艺报,1949.
[2] 魏宝涛.《文艺报》与“十七年”大众读者批评舆论建构,南都学坛,2012年5月,63页.
[3] 胡友峰. 《文艺报》与十七年(1949-1966)的文学批评,百家评论,2017(4),6页.
[4] 武新军. 意识形态结构与中国当代文学——“《文艺报》( 1949- 1989) 研究”绪论,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24页.
[5] 魏宏瑞.文学场与政治场—— 以十七年(1949 — 1966)《文艺报》 “编者按”为考察中心,扬子江评论,2008 (5),57页.
[6] 反对玩弄人民的态度,反对新的低级趣味,文艺报,195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