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18-10-25 10:33辛达
西部论丛 2018年10期
关键词:德育渗透高中语文教学

辛达

摘 要:语文以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着深远影响,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优势。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德育的渗透,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本篇论文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相关问题进行创新性地探讨,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详细论述阅读与鉴赏活动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学 德育渗透

引 言

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涉人的成长与发展,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专家日益重视德育工作。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其丰富的人文精神更是培养优良道德的土壤,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思考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这一问题。因此,应该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寓德育于教学之中。

(一)对话阅读中的德育渗透方法

对话阅读是指在阅读教学中围绕文本展开的多重对话活動。

1.通过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渗透德育

学生对文本进行仔细阅读,有感情的朗读或者是配乐朗诵都能够提高学生品味作品的能力,学生必须与文本展开对话,融入到课文之中,真正实现“批文入情”,提高自己的道德体验。比如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来体会诗人、诗歌的情感,在学习《沁园春·长沙》时,让学生仔细品味诗歌中对长沙深秋景色的描写,体会诗人对青年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学生在朗读时,声音要饱满有张力,气势要昂扬豪迈,在有感情的朗读中把握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激流勇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通过生生对话渗透德育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最直接的体现便是课堂讨论,教师提出关键性的问题,学生就此问题进行讨论,彼此之间产生思想碰撞的火花。如在学习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时,学生可以尽情地讨论到底谁才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有学生说是鲁四老爷,也有人说是柳妈,有的学生则说每个人都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可是每个人又都不是杀死她的凶手。那身为教师,应该如何看待学生讨论的结果呢?无疑,这几种看法都有道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封建社会的宗法制度造成的。在自由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入体会祥林嫂命运的悲剧性,进而引发对当今社会热点问题的思索。

3.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渗透德育

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有利于师生共同发展,语文教师肩负着教育学生的重要使命,其自身的德育素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质量。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德育素养,树立德育意识,以身作则,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施加德育影响。

(二)探究性阅读中的德育渗透方法

探究性阅读要引导学生直接进入作品,独立地探究文本中的德育问题,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思想道德认识的进步。

1.在探究作家和写作背景中渗透德育

探究性阅读提供给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学生在课前主动搜集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教师在学生了解基本背景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比如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课下阅读,了解苏轼的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知道这首词是47岁的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两年有余,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矶便感触良多。学生了解了这一层背景,也就更能体会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更愿意去主动学习他乐观旷达的胸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2.在探究作品主题中渗透德育

作品主题的探究有阐释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但值得注意的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照本宣科,把主题以答案的形式告诉学生,应该让学生自主探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德育体验。主题的阐释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比如《祝福》这篇小说,有同学提出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是由于社会环境以及冷漠的人际关系导致的,因此,祥林嫂的命运也可能是小说中每一个人物的命运。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当时的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从而启发学生对当今社会问题的思考。

3.在人物形象分析中渗透德育

鲜明、有特色的人物形象往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的阅读体验,在人物形象的分析中渗透德育,能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如在《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中,学生尝试分析烛之武高超的论辩艺术,探讨烛之武取得成功的原因,使学生在探究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主动学习烛之武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个性化阅读中的德育渗透方法

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语文教学不是死板的,而是灵活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分角色朗读、改编歌曲等形式来表达自己个性化的体验,在愉悦中揣摩课文的思想与加深个人的感悟。例如学习《雷雨》这篇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角色扮演。

(四)体验性阅读中的德育渗透方法

教师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巧妙设计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崇高美德的熏陶。例如学习《琵琶行》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播放琵琶曲《汉宫秋月》,学生认真倾听,把握曲子中的情感,之后老师利用知音难觅的传说导入新课,这样的情境渲染,利于学生体会作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慨叹。

结 语

语文以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在德育渗透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因此语文教师应该自觉承担起德育渗透的任务,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同时,社会的发展对德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掌握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理性的认知和自己独特的情感品味,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 陈继锋. 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与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

[3] 吕洋. 语文教育中德育问题再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3.

猜你喜欢
德育渗透高中语文教学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选课机制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