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价值论及其当代价值

2018-10-25 10:41刘安
祖国 2018年19期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

摘要: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石,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首要的就是坚持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不易被掌握的原因有三:抽象的分析方法,神秘的商品拜物教观念和鲜明的工人阶级立场。劳动价值论使包括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抽象劳动、具体劳动等在内的政治经济学基本概念间的相互关系首次得以科学地阐明。扎实掌握劳动价值论,对于理解当前经济规律,尤其是理解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作用、探究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背后的深刻根源和把握资源配置的实质等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 商品拜物教 物化劳动 非物质生产劳动 看不见的手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石,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否坚持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分水岭。一位巴师夏分子1868年7月14日在德国莱比锡的《中央文学报》上宣称,“驳倒价值理论是反对马克思的人的唯一任务,因为如果同意这个定理,那就必然要承认马克思以铁的逻辑所做出的差不多全部结论”。[1]自《资本论》出版以来,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先后多次掀起了否定劳动价值论的浪潮,但无一例外都失败了。无法从正面驳倒劳动价值论,就迫使他们通过其他方式达到目的。马克思主义诞生后的100多年来,新技术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作用被弱化,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比增大,以金融部门为代表的非生产性服务业迅速膨胀……有的误解了劳动价值论,趁机喊出劳动价值论过时了;有的则打着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旗号对其随意曲解,“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的胜利,逼得它的敌人装扮成马克思主义者,历史的辩证法就是如此。”联系变化了的实际,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是每一个理论工作者的职责所在,但发展的前提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一、为什么劳动价值论常被误解?

首先,抽象的分析方法使人们不易把握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使劳动价值理论成为了科学的理论,但劳动价值理论并非由马克思最早提出。威廉.配第将经济学的研究转向生产领域,最早提出采掘金银的劳动或农业劳动形成价值的观点。亚当.斯密推动劳动价值理论进一步发展,认为一切生产部门的劳动都创造价值。李嘉图摒弃了亚当.斯密在劳动价值理论认识上的二重性,不仅在质上坚定地维护了劳动决定价值的原理,而且在量上指出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马克思在1843年初始从事经济学研究时是反对劳动价值理论的,原因在于李嘉图所使用的抽象方法,特别是把资本主义竞争给抽象掉了。[2]马克思认为,“抽象价值以及抽象价值是由生产费用来决定的说法,都只不过是一些抽象的不实际的东西。”[3]由此可见,劳动价值理论所运用的抽象分析法是理解该理论的一大难点,以至于马克思在一开始也没有接受劳动价值理论。随着研究的深入,马克思愈加感到抽象分析法对于经济研究者的重要性,“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两者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4]他在李嘉图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从商品入手,进一步运用抽象力分析劳动与价值的关系,区分了价值与使用价值、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研究了价值形式的发展,清算了李嘉图劳动价值理论中的形而上学的观点的基础上,最终提出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与前人相比,马克思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是建立在更加抽象的分析方法之上的,这使得人们不易把握劳动价值论。

其次,商品拜物教作祟使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不易掌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商品拜物教简单来说就是人对物的崇拜,即把生产者之间的劳动关系看成了物与物的关系,甚至是物对人的统治关系。[5]比如,利息的本质是由产业资本家雇佣的工人生产的、借贷资本家凭借资本所有权使产业资本家向其让渡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其大小取决于平均利润在利息和企业利润之间的分割比例,进而取决于产业资本家与借贷资本家竞争状况。而在受商品拜物教影响的经济学家的眼中,利息是货币本身的产物,好像货币本身能够繁衍更多的货币。这样一来,劳动者之间的生产关系就被掩盖了,反映劳动者间生产关系的“价值”概念就变得无足轻重,劳动价值论似乎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列宁曾说过:“凡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看到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商品交换商品)的地方,马克思都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是因为受到商品拜物教的影响,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在物与物关系的背后没有看到劳动者间的生产关系,因此无法真正理解劳动价值论。

再次,工人阶级立场使资产阶级不愿承认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社会科学的研究会受到研究者所处阶级的影响,马克思形象地指出,“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把人们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复仇女神召唤到战场上来反对自由的科学研究”。[6]劳动价值论是工人阶级立场在经济理论的表现,是“工人阶级的圣经”。因为它指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因此间接说明了资产阶级的收入是对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说明了资产阶级是剥削阶级,工人阶级与资本阶级对立;提出了资本积累理论,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相对过剩人口和无产阶级贫困化的根源;提出了利润率下降规律,论证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局限性和历史性,进而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合理性与必然性。这是资产阶级不想看到的,因此他们极力诋毁、故意曲解劳动价值论,“不偏不倚的研究让位于豢养的文乞的争斗,公正无私的科学探讨让位于辩护士的坏心恶意”。[7]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因为马克思的工人阶级立场使他“发明”了劳动价值论,而是他科学的研究结果本身体现出了鲜明的工人阶级立场。

二、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最普遍的现象,商品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最普遍的关系,马克思对劳动创造价值规律的剖析是从分析商品开始的。商品有两个特点:其一,它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马克思称之为使用价值;其二,它必须用来交换,表现为一种数量的商品能够与另一种数量的商品相交换,马克思称之为交换价值。不同商品的交换比背后有什么规律呢?常识告诉我们,只有同质的东西才相互比较才能形成稳定的比例关系,这说明不同商品之中存在某种共同的东西。运用抽象分析法,撇开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可以看到它们都是人类的劳动产品,它们共同的东西就是人类劳动的凝结,即价值。因此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统一是矛盾的统一,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着,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可能有价值;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价值,因此在商品出售以前他拥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出售之后他才能实现商品的价值,即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无法同时實现。价值形式间的矛盾、货币与商品间的矛盾、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间的矛盾、剩余价值生产与实现间的矛盾等一系列矛盾都源于商品中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可以说,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的胚芽。

劳动是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统一体。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使用价值,生产不同的商品需要采用不同种类的劳动,因此生产劳动一方面可以看作是不同种类的具体劳动,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如果把劳动的具体形式抽象掉,因此生产劳动还可以看作是一般的无差别的抽象劳动,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价值。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在生产过程中,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并将生产资料中旧价值转移至商品中;抽象劳动是人类劳动的耗费,形成新价值。可以看到商品中的价值包括两部分:从生产资料中转移而来的旧价值和活劳动新创造的价值。斯密教条之所以把不变资本从商品价值中排除掉,其根源在于斯密不懂得劳动二重性,不懂得在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的同时,具体劳动把不变资本中的旧价值转移到了商品中。需要指出的是,抽象劳动是人们必须借助物与物的交换来进行劳动交换这样一种生产关系的反映。[8]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那为什么不是个别劳动时间?因为生产商品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全社会生产者生产关系的反映,因此商品的价值量只能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否则就否认了抽象劳动与价值的社会属性。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那为什么勞动生产率越高,商品的价值量反而越少?还是因为抽象劳动的社会属性,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社会需要在该商品生产上投入的劳动时间就越少,因此商品的价值量降低了。有人认为劳动价值论不承认脑力劳动创造价值,这是对劳动价值论的误解。任何劳动都无法严格区分脑力劳动或体力劳动,即使最简单的手工劳动也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马克思指出,劳动力应“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抽象劳动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结合,体力劳动创造价值,脑力劳动也创造价值。但智力劳动是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倍加,因此与体力劳动相比在相同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更多。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时代价值

物化劳动与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机器对劳动者的替代愈加明显,机器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那科学技术是否创造价值呢?答案是否定的。劳动可以区分为凝结在生产资料或商品中的物化劳动和存在人体内的活劳动。马克思认为只有活劳动才能创造价值,“唯一与物化劳动相对立的是非物化劳动,活劳动。前者是存在于空间的劳动,后者是存在于时间中的劳动;前者是过去的劳动,后者是现在的劳动;前者体现在使用价值中,后者作为人的活动进行着,因而还只处于它物化的过程中;前者是价值,后者创造价值。”[9]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扮演着物化劳动的角色,不能够创造价值,但本身具有价值,可以通过具体劳动将其中的旧价值转移至商品中,转移的总价值量以本身的价值量为限。虽然科学技术不创造价值,但却并非不重要。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财富的生产上,比如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产品。

非物质生产劳动与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随即席卷全球,如何从劳动价值论的视角思考其深层原因?劳动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和非物质生产劳动,非物质生产劳动的产物不是有形商品中,因此非物质生产劳动不创造价值,“商品的概念本身包含着劳动体现,物化和实现在自己的产品中的意思。劳动本身,在它的直接存在上,在它活生生的存在上,不能直接看作商品,只有劳动能力才能看作商品,劳动本身是劳动能力的暂时表现。”[10]。二十世纪70年代,在美国以金融部门为代表的非生产性服务业迅速膨胀,而包括金融部门在内的非生产性服务业不创造价值,金融部门所支配的价值一部分是由其他部门转移而来的,另一部分则是虚拟价值,而该部分占比不断扩大,导致不断膨胀的金融部门失去价值根基,最终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

价值规律的作用与看不见的手。价值作为交换关系,实际上体现着一个生产者同另一个生产者之间的分工关系。由于劳动表现形式为价值形式,生产者只能通过物与物的交换来发生接触,交换彼此的劳动,这样,单个生产者同社会总劳动的关系,就表现在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由此成为一种不能为人们所理解所控制的神秘关系。价值关系就变成了一种难以理解的事物,亚当斯密无奈地用“看不见的手”来回避对它的科学说明。从物质内容来说,价值是一个社会劳动的合理分配问题,也就是资源在各种生产部门之间的合理配置。马克思在致路.库格曼的一封信中说:“小孩子同样知道,要想得到各种不同的需要量相适应的产品量,就要付出各种不同的和一定量的社会总劳动量。”[11]可见价值规律的作用就是资源配置,就是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人类社会由许多人组成,出现不同生产之间合理分工,使社会总劳动时间和资源在不同生产之间合理分配,保证各种需要得以满足。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劳动具有私人性质,这就产生了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在这种经济条件下,使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成为社会总劳动中的必需的部分,这需要形成一种特殊的方式来实现全社会劳动时间和资源的合理分配,维持社会生产的存在和发展,使各种需要得到满足。正是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劳动的社会性表现为物具有价值,决定了劳动采取了价值这样一种特殊社会形式。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53页。

[2]顾海良:《马克思: 从劳动价值论异议者向赞成者的转变—18 4 3-1 8 4 7年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发展研究》,《海派经济学》2003年,第11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604页。

[4]《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页。

[5]徐禾:《政治经济学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8页。

[6]《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2页。

[7]《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7页。

[8]胡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若干基本理论问题》,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8年版,第209页。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3页。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3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0页。

参考文献:

[1]丁堡骏.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与当代现实[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2]郭京龙,李翠玲.聚焦:劳动价值论在中国理论界[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3]赵磊.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使命[J].学术月刊,2005,(04).

[4]陈征.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运用与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张雷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逻辑整体性[J].教学与研究,2018,(04).

[6]王峰明.《<资本论>的逻辑、方法与意义——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为例》[J].哲学动态,2017,(08).

[7]金碚.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意义及理论启示[M].中国工业经济,2016,(06).

(作者简介:刘安,硕士学历,作者单位:南洋理工大学,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

猜你喜欢
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四个短板
“共享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鲜活体现
科技劳动视角下的超额剩余价值来源探析
现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及其可能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