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对西方文化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探索和研究,探讨了语言在文化学习中的重要性,阐述了认知语言学的三大特性:体验性、理据性和隐喻性;结合西方文化习得的现状,给出了基于认知语言学习得西方文化的方法和建议,通过对语言的学习来深刻了解语言背后承载的西方文化。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西方文化;文化习得
【作者简介】邵静(1984.10-),女,汉族,山东济宁人,硕士学历,中级职称,中共北京市延庆区委党校,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文化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又能切切实实的影响个体的行动和认知,决定着个体看待世界的方式。语言是文化的积淀、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Cohen, A. D.,2013)的一部分,语言的学习(Barac, R., 2012)可以看成是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学习西方文化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基于认知语言学(Hilton, H.,2011),通过对语言的学习来深刻了解语言背后承载的西方文化,同时也能更加清楚的认知我国传统的中国文化。对于西方文化的学习,获取世界各方的信息和提升自己的交际能力有重要的帮助。
一、认知语言学
1.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分支学科,它是以认知科学为理论背景,涉及了人工智能、心理学、系统论和语言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认知语言学是要在一般的认知中寻找语言想象的类似物。认知语言学突出了语言的三大特性:体验性、理据性和隐喻性,且这三大特性之间是相互密切联系的。
2.认知语言学的特性。
(1)语言的体验性。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种高级的思维认知活动,在对语言进行研究时应该包含人对社会环境、文化、情感的感知和体验,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对语法的研究。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的語言很多都和我们的身体或者身体的体验有关的。比如中文中有肩并肩,手拉手的短语,在英语中也有相应的shoulder to shoulder,hand in hand等。很多研究表明身体会参与到理解语言的过程中。
(2)语言的理据性。认知语言学不同于普通语言学的观点,认为语言的形式和意义是存在逻辑关系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有理可循,有据可查的,具体可以分为语音理据、语义理据和形态理据。语音理据表现在词的发音与词义的关系上,比如大部分的拟声词,如roar、tinkle,中文中有稀里哗啦、叮咚、滴答等;词的语义理据是通过词的基本意义逐步引申或者转喻而成的,例如a veil of mist,只要我们理解了词的本意,然后引申出来的意义就不难理解;最后一类是词的形态理据,一个词可以分析它的构成而理解词的意义,例如在英语中很多词找到词根之后就能轻松的推断出这个词的意思。
(3)语言的隐喻性。隐喻是人类处理抽象概念的一个重要的方法,是一种认知手段,而不只是简单的语言问题。人类会利用语言将我们身体感知的体验转换到我们可以进行沟通交流的方式,例如人在悲伤或者难过时身体常常呈弯曲状,而在表达积极向上的情感时身体通常是直立的状态;在英文表达中也常常见到这样的隐喻,例如表达开心的cheer up和表达沮丧时的feel down。
二、西方文化习得的内容
关于文化,至今没有一个固定的定义,但是基本可以从三个层面上来界定文化的内涵,第一层面是物质文化;第二个层面是包含政治、经济、人际关系等;第三个层面是心理层次。文化的本质在于人,在于传播,没有传播就没有文化。语言不仅是一种交流沟通的媒介,更是一个民族长期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和文化习惯的积淀,反应整个民族的文化,具有符号性、民族性和系统性,是人类进行思维和交际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青年干部基于认知语言学对于西方文化的学习是一个不错的途径。通过语言知识的学习可以对西方的价值观念、习俗、信仰、知识都有全面而详细的了解,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积淀,同时又是文化的一部分。
三、西方文化习得的方法
学习西方文化的本质是为了吸收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因此简单的否定或者终止对外开放的方法是不可取的,我们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外语的学习过程中,不可单纯进行语言训练,更要注重语言文化功能的培养,充分发掘和体会语言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内蕴和精髓,从而汲取养分,丰富和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语言和文化的学习是一种渐进的过程,对于任何人,包括学习者来说都是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而且在学习的时间过程中证明,学习和适应新的文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学习语言和文化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学好语言的前提是对西方文化和社会的了解,而对西方文化的背景的掌握又可以帮助我们对于语言的运用更加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Cohen, A. D.Teaching and learning pragmatics: where language and culture meet[J].2013,4(3):388-392.
[2]Barac, R. & Bialystok, E.Bilingual effects on cognitive and linguistic development: role of language,cultural background, and education[J].Child Development,2012,83(2):413.
[3]Hilton, H.Applying cognitive linguistics to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J].System,2011,39(1):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