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师范专业内涵建设与提升路径措施

2018-10-25 10:53王建仙
大学教育 2018年10期

王建仙

[摘 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面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大环境和大背景, 地方院校师范专业教育面临更多来自非传统领域的挑战。地方院校师范专业内涵建设与提升存在的问题:1.师范专业培养口径太窄;2.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意识欠缺;3.师范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顶层设计需要进一步加强。地方院校加强师范专业内涵建设与提升的路径措施:1.加强师范特色专业建设;2.提升师范专业内涵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匹配度;3.注重师范专业评估及认证。

[关键词]师范专业;内涵建设与提升;路径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10-0001-03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党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这开启了我国教育发展的新征程。地方院校作为培养新时代教育师资的基础阵地,担负着加快教育现代化,将我国由教育大国建设成教育强国的历史重任。地方院校师范专业内涵建设是高校培养教育人才的依托,是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落脚点,是地方院校与人民群众最紧密的纽带之一。因此,经济社会发展新时期,如何加强地方高校师范专业内涵建设与提升成为当前地方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研究的重点。

一、加强地方院校师范专业建设的基本共识

我国的教师教育发端于19 世纪末期,经过100 多年的历史变迁,现 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和教师教育模式, 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的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1]。进入新时代,国家经济正处于增速换挡回落、经济结构优化、发展动力转换的“新常态”之中,创新驱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激发出大量的对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一变化在教育领域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教育需要与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我国经过百年形成的教师教育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新的经济条件和教育理念对教师的要求。实现我国教师教育的转型已成为教师教育发展必须直面的一个问题。

专业建设是指专业的设置与调整、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师资队伍的规划与建设以及教学改革与建设等一系列工作的总称[2]。加强师范专业建设是地方院校专业建设改革的客观需求,也是提升师范学生全面素养的必然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到,要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也建议:提高教育质量;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里指出,要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质量决定兴衰,质量是教育工作的生命线。要以质量为本,把标准建起来,把责任落下去,把机制完善起来,推动我国教育事业进入提质增效的轨道。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高质量发展是根本要求,但实际工作中许多高校的精力、资源、政策还没有彻底转到专业内涵建设上,一些要求还停留在口号和导向上,工作还没抓到症结上,基础性制度还不健全。我们既要普及,也要提高,这是办教育的基本原则。如果说过去在大发展阶段,解决规模问题是我国教育的首要任务,有些问题还可以暂时放一放、缓一缓,今后,推动教育高质量内涵发展必须实实在在的成为确定思路、制定政策、分配资源的根本要求。

面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大环境和大背景, 地方院校师范专业教育面临更多来自非传统领域的挑战,包括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师范特色不鲜明, 脱离基础教育发展的需求, 教师教育课程比重过低, 教育见习、实习等实践环节不能有效落实, 存在重理论、轻应用的问题;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和手段更新缓慢, 脱离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教育的质量[3]。地方院校的优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师范专业的特色,师范专业的特色又可以大力彰显地方院校的品牌。可见,每所院校师范专业都应该重点关注专业特色品牌建设。师范专业的特色比的是特色化师范办学和学术领先优势,要学会深度挖掘师范专业的文化和内涵,提高师范专业的知名度。

二、 地方院校师范专业内涵建设与提升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我国,地方院校师范专业往往都是以文理基础学科见长的传统老牌专业,其办学年代久,师资力量强,但近些年地方院校师范专业发展较慢,部分地方院校想摆脱“师范”束缚走向综合发展,这无疑对师范专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1.师范专业培养口径太窄

由于各大院校办学历史和相互发展竞争的原因,地方院校的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学科水平、生源质量等对师范专业内涵发展构成很大的制约,办学规模不断扩张导致从生源上选择真正适教的学生进入师范专业尚未形成良好的机制;师范专业学生平均教学用房、图书使用、仪器设备大幅度减少,教室、实验室、教育实习、实践基地等教学硬件异常紧张,已经不能满足师范专业内涵建设和提升的需要;许多地方院校师范专业存在生师比高,教师教学任务重,在职培训和进修机会较少;师范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模糊,专业培养目标不能很好地与国家、地方社会需求、岗位需求接轨,存在师范专业培养方向和教学内容的偏差,导致课程设计、教师技能、知识结构等不明确、教学过程不明朗,现有师范专业布局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无法做到有效对接。

2.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意识欠缺

一些专业课程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不顺,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严重不协调。普遍存在理论课程偏多,师范生动手能力不强,外加实习、实践基地匮乏,导致学生无法更好地开展专业实践; 课程设计与课程时间不搭配,很多课程时间安排不合理,缺乏科学性与弹性。有的课程时间安排过于紧张,有的课程时间安排过于轻松,导致学生该学的没时间学,想学的却没安排学[4];师范专业课程教材单一,教师教学方法落后,缺乏创新。甚至有的教材还有错误,但一些院校还在使用;网络课程资源平台少,信息化手段匮乏,课堂教学模式仍然以传统灌输式为主;培养的师范生注重职前培训却忽视职后培训, 实践一体化教学还需加强;师范专业大都属于发展稳定、专业实力强、就业前景好的专业,也属于地方院校的品牌专业,但许多院校都没有树立起品牌意识,没有结合地方院校优势重点打造和“包装”,师范专业品牌意识不强,师范特色不鲜明,教师教育特色还有待进一步强化,教师教育对基础教育的引领作用发挥不够。

3.师范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顶层设计需要进一步加强

质量效益是有机统一的,加强师范专业内涵建设与提升的目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培养高质量的师范生,加强师范专业内涵建设与提升的动力则是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一致。实现师范专业建设的质量效益目标, 关键在于师范专业设置是否合理, 专业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之间是否协调吻合, 师范专业教育教学资源是否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目前,国内成立了很多第三方师范专业评估机构,这些机构充分利用评估、仲裁、信息反馈等手段,导向或直接影响高校师范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和类型。但现状是许多高校师范专业标准、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都未研究制订,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保障性、实效性尚需进一步加强。

三、地方院校加强师范专业内涵建设与提升的路径措施

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突破,就要寻找新的发展路径,不断培育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作为地方高校,我们必须积极顺应转型趋势,使人才培养有效对接地方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构建适应区域发展需求的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

1.加强师范特色专业建设

以特色求发展,特色就是品牌, 就是优势, 就是效益,只有具备特色师资, 特色方法, 特色管理, 特色的教学条件, 才能造就特色学校、特色学生[5]。要打造师范专业特色品牌、实现师范专业内涵建设——“卓越教师”升级版,就应坚持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专业内涵建设思路,提升地方院校师范专业的知名度和认可度,扩大地方院校的社会影响力,提升师范生的就业竞争优势,推进师范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应坚持以学生为本,推进OBE理念在课程教学中的贯彻执行;以理念与技术更新为抓手,促进课程、资源建设,推动课程改革。加大师范生教师的培训力度,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加强在线课程资源建设,加快在线开放课程、网络课程等线上课程建设工作,开展在线课程、教学案例库、视频资源等专项建设;加大师范专业课堂教学方式改革和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倡导“课堂革命”,持续推进线上线下互动混合式教学方式;稳步推进师范专业教材建设,鼓励教师根据教学改革实践编写师范教材。同时,还要积极加强地方院校师范专业的宣传力度,通过新闻媒体、学校网站、专题报告、师范生技能竞赛等活动或形式,宣传地方院校发展动态、教学业绩、专业建设成果、师生荣誉奖励等,通过院校举办的专业活动、取得的突出成绩、获得的良好荣誉、做出的特殊贡献等方面对地方院校师范专业进行深度宣传报道,形成“品牌建设有亮点,宣传报道有焦点,聚集人气有看点”的良好氛围[6]。

2.提升师范专业内涵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匹配度

要把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专业建设的立足点,强化地方院校师范专业与地方的全方位互动,在服务地方教育事业的过程中培育师范特色专业,在师范特色专业的不断壮大过程中深化地方服务;密切关注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对师范专业人才需求的类型、数量、结构、层次及其变化趋势的影响。全方位开放性地进行师范专业内涵建设,专业设置、专业教学、专业管理的全过程都要有地方中小学有关教育专家的直接参与[7]。借助国务院、教育部、省教育厅相关教师教育振兴计划文件精神,制订地方院校教师教育振兴计划。与学校相关部门协同,共同做好学科教学团队及师范生实践导师聘任工作;服务地方教育事业,做好乡村教师定向培養工作,开展乡村教师定向培养师范生入学教育工作,加强师德教育。与定向单位共同开展定向培养师范生实习基地建设;创建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建立与地方基础教育共同发展机制;加强师范生实践教学,继续做好师范生教育技能训练,扩充师范生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师范生教育实习、顶岗实习等专业实践效果。

3.注重师范专业评估及认证

目前,我国地方院校现有的师范专业教学保障体系还很不完善:教师、学生的参与度少,保障体系建构单一;保障体系缺少学习前期、学习中期、学习效果等全过程评价,没有形成一体化;缺少持续改进的措施和方案;一般多是学校层面统筹,没有形成自上而下的需求。可见,师范专业保障体系建设还需进一步提升。

必须注重师范专业评估及认证,将评估和认证由外在压力变成内生需求,重视“自我评估”和“第三方评估”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要建立严格的教学质量考核评估机制, 做好教学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 提高教职工的积极性; 要制定专业建设整体规划和长远规划,实现专业建设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效益和长远效益的统一, 促进质量效益协调发展[8]。遵循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即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全面推进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综合改革。构建相应的第三方评估结论应用机制,充分运用第三方评估结论及其诊断性评价的导引功能,以师范专业认证标准为引领,以“卓越教师”项目为示范,全面提升师范专业内涵。按照师范专业认证工作任务,以项目制形式建设一批教师教育类教学团队、在线开放课程和网络课程;建立高校持续提升师范专业教育教学质量和师范生人才培养质量工作机制,建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调整机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机制,完善学校内部质量保证机制,有的放矢地推进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改革,从而在教育市场中站稳脚跟。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地方院校师范专业作为培养教育师资的重要阵地,所培养的师资影响着其他各级各类教育,担负着振兴我国教师教育的重任。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转型升级、地方应用型高校的蓬勃扩张,许多地方院校师范专业摆脱“师范”的“帽子”纷纷向应用型综合高校转型,完全忽视了师范专业发展的特点。与其他专业相比,地方院校师范专业发展速度较慢,这些都对师范专业的发展非常不利。地方院校师范专业的传统发展方式和办学优势不断受到挑战,生存和发展空间不断受到挤压,师范专业培养口径太窄、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创新、质量保障体系顶层设计不完善等,这些都导致师范专业内涵建设与提升困难重重。师范专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突破,取得成效,就必须积极顺应转型趋势,寻找新的发展路径,加强师范特色专业建设、提升师范专业内涵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匹配度、注重师范专业评估及认证,不断培育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 参 考 文 献 ]

[1] 刘复兴.我国教师教育的转型与政策导向[J].教师教育研究,2002(4):19.

[2] 胡燕,李伟,王恬.高校专业建设研究浅探[J].江苏高教,2016(6):82.

[3] 万明钢.师范院校的转型与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探索[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97.

[4][6] 陈三员.当前中职学校专业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4(26):21-22.

[5][7][8] 刘旺生.专业建设模式的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2000(7):2-3.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