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难阻周恩来勤政脚步

2018-10-25 09:22孟红
党史文苑 2018年10期
关键词:扫雪尼克松志愿军

孟红

在某些外出视察或者外事活动遭遇寒风大雪天气时,周恩来总理总是风雪无阻,充分体现了他公而忘私、鞠躬尽瘁,以革命事业为重,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崇高品质、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范。

冒着大雪拜谒志愿军烈士陵园

1958年2月14日,时值隆冬季节,周恩来总理应金日成首相的邀请,第一次正式率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他此行肩负着重大的使命——率团同以金日成首相为首的朝鲜政府代表团进行会谈,双方商定中国人民志愿军撤出朝鲜,并在联合声明中宣布这一决定。这次访问,是缓和朝鲜紧张局势、维护远东和世界和平、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朝友谊的重大行动,访问取得圆满成功。

这次访朝,周恩来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去看望志愿军官兵,与他们共度新春佳节,并就撤军问题听取他们的意见,而重中之重则是前往拜谒将热血和生命抛洒在朝鲜土地上的志愿军烈士的陵园。

2月16日晚,周恩来一行冒雪前往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汽车需要翻山越岭,道路冰冻难行,首相金日成和副首相兼外长南日不放心,亲自陪同前往。深夜,周恩来一行抵达志愿军总部。把周恩来送到,金日成放下心来,于当夜赶回平壤。

2月17日(大年三十),天空依旧阴霾密布,大雪密匝匝地飘舞,刺骨的寒风迎面扑打着行人。这天上午,周恩来和陈毅、张闻天、粟裕接见了以司令员杨勇、政委王平为首的志愿军将领和军官。周恩来就中国人民志愿军从朝鲜撤出的问题听取了他们的意见,他们一致拥护两国政府关于从朝鲜撤出一切外国军队、和平统一朝鲜问题的声明。

紧接着,周恩来等一行不畏严寒,冒着鹅毛大雪和凛冽寒风,专程来到朝鲜平安南道的桧昌郡志愿军烈士陵园祭奠志愿军烈士。

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朝两国人民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换来的。无数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在这里长眠,朝鲜人民将永远纪念他们,建立烈士陵园就是最好的证明。这座1957年由中国人民志愿军和当地群众共同建成的烈士陵园,建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原驻地的山腰上。四周群山起伏,苍松翠柏环绕,山下溪水潺潺,环境十分清幽。陵园占地约9万平方米,是朝鲜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志愿军烈士陵园,包括毛岸英在内的134名志愿军烈士长眠于此。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日成曾为志愿军亲笔题词:“中国志愿军弟兄们,你们流下的鲜血和贡献,朝鲜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在陵园里,周恩来与同行的陈毅元帅、粟裕大将等庄严地敬献了花圈,凭吊这些在抗美援朝中为维护世界和平之伟大事业献出宝贵生命的成千上万个中华优秀儿女们。

周恩来走到毛岸英烈士墓前时停了下来,静默良久,他用左手抚摸着墓碑,哽咽无语……毛泽东为了中朝两国人民的共同事业,把自己心爱的长子送到了朝鲜战场,儿子牺牲在这里也未能见上最后一面,甚至没有扫墓的机会。周恩来此行正好代毛泽东完成了这桩心愿。他意味深长地对陈毅说:“岸英的牺牲,对党,尤其对主席,都是一个无法挽回的损失。”

中午,周恩来和陈毅、张闻天、粟裕等在志愿军总部听取大家的意见。他和蔼风趣地说:“从朝鲜撤军,需要听听你们的意见啊!”“谁不同意可以举手!”军官们纷纷表示,拥护朝鲜政府1958年2月5日和中国政府2月7日关于从朝鲜撤出一切外国军队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声明。接着,周恩来分析了朝鲜战争的影响和当前朝鲜半岛的局势。他还针对有人提出军用物资是否带回国的问题说:“我们许多同志把生命和鲜血都留在了朝鲜的土地上,我们还有什么东西舍不得留给朝鲜人民呢!只要朝鲜人民需要,我们就要很好地帮助他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下午,在志愿军总部举行的欢迎大会上,周恩来要求志愿军官兵们要做到尊重朝鲜人民,尊重朝鲜劳动党和政府,尊重朝鲜人民的领袖金日成同志。他满怀激情地对大家说:“你们在朝鲜是最可爱的人,回国以后要永远做最可爱的人!”对周总理如此亲人般的理解和期望,大家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当晚,周恩来兴致勃勃地出席了志愿军总部举行的春节晚会和舞会,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夜晚。

2月18日晚,周恩来一行回到平壤。次日上午9时,周恩来和金日成分别代表本国政府在中国政府和朝鲜政府联合声明上签字。

冒雪踏勘三峡坝址

1954年夏天,长江发生特大洪水,全党全国为之震惊,根治长江水患已成当务之急。为寻求治本之策,在长江水利委员会的基础上,成立了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开始了对三峡水利工程和长江流域的勘测,并请求苏联政府派专家来华帮助工作。

1958年2月底3月初,周恩来率领中央有关部门和有关省区负责人及中外专家100余人的考察团,从武汉乘船至重庆,沿途进行实地查勘和大讨论,周恩来在现场考察的基础上,吸收了各方面的合理意见,经过认真总结,形成了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方案,提出了长江流域规划的基本原则。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方案,由周恩来首先提出,经成都会议讨论通过,中央政治局正式批准,成為全党的共识。

为了研究治理长江的规划,周恩来率领相关专家考察团,于2月27日夜晚登船,28日上午到达郝穴,这里的荆江大堤历史上曾多次决口。

时值春寒料峭,天气阴沉沉的,纷纷扬扬地下着大雪。周恩来冒着鹅毛大雪和刺骨寒风上岸考察,踩着滑溜溜的积雪,在大堤上走了很远一段距离,在回船的路上叮嘱有关官员要牢记“千里江堤溃于蚁穴”的古训,保护好大堤的安全。

3月1日,周恩来来到南津关坝址视察。视察中,专业技术人员请周恩来到山顶上去看一看著名的“三游洞”。周恩来摆摆手:“咱们是来看坝址的,那种文人游览的地方就不去了吧。”技术人员忙解释说它也和坝址有关。周恩来这才健步登上并不算高的山顶入洞考察。技术人员汇报说:“这个大溶洞也是原先在地下深处形成,后来抬升被剥露出来的。现在地下同样岩层中,不能排除仍存在此等溶洞的可能性。”这一汇报引起周恩来的沉思。

3月1日下午,周恩来一行继续来到三斗坝址视察。周恩来在征询了设计方面关于三斗坪、南津关两处的投资比较情况后,毅然发出指示:将坝址研究重点从南津关转到三斗坪,同时对南津关也再做些研究……这是三峡坝址选择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决策。此后,就围绕三斗坪展开了大规模的地质勘查和设计科研大会战。至1960年年底,基本完成了初步设计。

妙解尼克松去长城大雪受阻难题

“文化大革命”后期,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中共开始考虑缓和与西方的关系,中美之间展开秘密谈判。

1972年2月21日上午11时30分,美国总统尼克松乘坐的“空军一号”飞机降落在北京机场。尼克松及夫人急忙走下舷梯,向迎接的中国总理周恩来伸出了手。中美两国领导人的手握在一起,结束了20多年的隔绝状态,标志着中美关系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周恩来用他的政治智慧和人格魅力,为破解中美之间隔绝的坚冰,注入了一股暖流。

真可谓“天有不测风云”。2月21日尼克松抵京时中午还是大晴天,突然开始下雪,下到22日转为大雪。原定这两天尼克松或参加会谈或去故宫参观,所选活动地点都在北京市内,受天气影响还不大。

可是按原定日程,24日上午尼克松一行要游览八达岭长城。长城距北京市内80多公里,一半以上路程山高坡陡,正常情况下尚需多加小心,在路面积雪的情况下更难保证行车安全。眼看大雪漫天飘舞着,长城之行怎么办?中方接待处的工作人员为此一筹莫展。一个方案是把活动推迟到25日上午。经向气象台多次核对查询,25日的天气将更加恶劣,而26日上午尼克松就要离开北京去杭州。另一个方案就是取消此次活动。不过,登长城是尼克松的一个夙愿,美国客人当时也已听说这句话:不爬长城,不尝烤鸭,等于没来中国。

23日晚上的活动安排是周恩来陪尼克松去体育馆观看体育表演。作为接待人员之一的外交部礼宾司副处长唐龙彬注意到,周总理一点都没有表现出焦急的样子,神色如常,只是在21点半左右时出去打了一个电话,然后又一脸平静地回来,继续观看演出。待表演结束,从首都体育馆出来时,唐龙彬透过车窗向外看,他惊奇地发现,沿途已经有或扛着锹或拿着扫帚的军人和老百姓在扫雪。原来,对于大家就长城之行难以做出定论一事,最后是由周恩来不动声色地下了决心:连夜发动北京市民扫雪,以便第二天早晨8点能让尼克松一行去长城的车队按部就班地出发。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外交中应对大雪这件事越发印证了这一道理。北京的2月正值多雪季节,一旦下雪必须保持道路畅通。可是1950年代以前,北京没有扫雪机械,后来从苏联进口了几台除雪机,因不适用于北京的街道使用,未能发挥作用。像这种有可能下雪的情况,一向细致周到的周恩来早就想到了,他安排中方搞接待的工作人员早早就采取相应的策略措施以防万一,因此在尼克松访华前两个月,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北京就开展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扫雪机械设计研制大会战”。据北京市环境卫生管理局史志办李时俊回忆,最初他们考虑用液化石油气喷火的办法。按这种办法,路面冰雪虽可熔化,但由于气温低,溶化的冰雪很快会重新结冰,道路更滑。后来他们考虑采用喷洒盐水的办法,试验效果良好。于是,国家经委立即调拨普通解放牌汽车二类底盘90辆、越野解放牌汽车二类底盘5辆,用于改装洒盐水车45辆和扫雪车45辆。方案确定后,北京市委决定,组织开展设计研制扫雪机械的大会战。凡是用得上、沾点边的单位都被吸收进来,机械局、建设局、二轻局、交通局、物资局以及建筑机械厂、手扶拖拉机厂、起重机厂、齿轮厂、阀门厂、弹簧厂、机床厂等等30多个单位参加,开展了一场充分发扬“社会主义大协作精神”的大会战。上海、天津、武汉、长春、长沙等省市也大力支援了这场会战。从2月2日开始技术设计,到2月19日90辆扫雪机械全部组装完成,仅用了18天。

然而,去八达岭可不比在市内通行。从钓鱼台国宾馆到八达岭长城有七八十公里路,其中一段山路崎岖。唐龙彬回忆说:“开始他们试图和美方人员商量,能不能以后再找机会去长城。可尼克松一再说,游览长城是他长久期盼的事情。这时他们就考虑动员群众扫雪,但谁也不敢下这个命令。晚上例会他们就把这个情况向周恩来做了汇报。周恩来当场拍板,动员群众扫雪。开完会已经是晚上10点,一层层通知到基层则是深夜了。80万北京市民纷纷从被窝里爬出来,在零摄氏度以下的气温里,用铁锹扫帚清扫积雪。”

当时的中央办公厅警卫局副局长邬吉成,在他的《红色警卫》一书中,也回忆了那天夜里的情况:“晚上的例会一结束,相关负责人就驱车到八达岭沿途进行实地勘察。沿途积雪非常厚,勘察人员在返回下山途中,一辆汽车刹不住,撞到了另一辆汽车的尾部。他们连夜调动了几十辆扫雪车和几十万群众,对沿途路面和长城步行道进行彻底清扫。一夜过后,80万群众硬用自己的双手扫出了一条通往长城的路。”

周恩来拍板之后,命令一层层下达,主力是在京駐军,还动用了六七十万市民。第二天清晨7点钟,80多公里的马路路面积雪全都被扫得干干净净了,雪都堆在了道路两边。北京市还连夜动员上百辆洒水车喷洒盐水,促雪融化。这一天,市民们骑着自行车汇成上班的滚滚人流,一切照常,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住在民族饭店的美国记者对扫雪一事很感兴趣,拍了不少好看的照片。

第二天早晨8点,尼克松等美国贵宾的车队出钓鱼台国宾馆北门,按照预定的路线向八达岭长城驶去。车队浩浩荡荡走在平坦整洁的公路上。沿途公路两侧的原野则是银装素裹、白雪皑皑。

尼克松等美国客人看到这番景象,并且得知这是中方发动数十万人连夜扫雪的结果之后,大为震惊和感动。此事对他们的影响超过去长城参观本身。一件在美国不可思议的巨大工程,在中国悄无声息地一夜之间就完成了。尼克松对自己的手下说,他在美国绝对不可能一夜之间召集这么多人。这真称得上是一件人间奇迹。

2月28日,周恩来陪同尼克松来到上海。中美双方经过反复磋商,终于在上海发表了著名的《联合公报》,宣布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责任编辑 / 马永义

猜你喜欢
扫雪尼克松志愿军
志愿军六天三炸“水门桥”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志愿军
扫雪
融化
我在院子里扫雪
蒋介石气得骂了娘
1976:尼克松为何给江青“差评”
尼克松曾担心来华要磕头
扫雪问题之最短时间
志愿军战俘在美军集中营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