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年辽宁省布病感染情况调查分析

2018-10-25 03:44杨国丽
现代畜牧兽医 2018年9期
关键词:畜间布病布鲁氏菌

杨国丽

(辽宁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 沈阳 110164)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也称波状热[1],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人畜共患性传染性变态反应性传染病,也是重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布鲁氏菌的传播只发生在动物间和由动物向人传播,在人际间鲜有传播的报道。布鲁氏菌可感染家养和野生动物数十种,人类饲养的家畜品种如牛、羊、猪、犬等是布鲁氏菌的主要感染和贮存宿主,动物感染后主要表现为母畜流产、产死胎和不孕[2],特别是头胎母畜的流产率较高,公畜表现为睾丸炎、附睾炎,严重影响畜牧业健康发展及畜产品的贸易。人类感染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病情轻重不一的发热、多汗、关节痛等,若是在感染的急性期尚可以治愈,由于该病易被误诊和/或一般的医疗机构不易诊断,容易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一旦迁延至慢性期会损伤内脏器官和关节、神经系统等,很难治愈,若诱发脑膜炎或心内膜炎会导致人的死亡。因此,在国际上布鲁氏菌被列为“B类生物恐怖战剂”和“农业生物恐怖战剂”。布病是一种呈全球性分布的疫病,一些发达国家采用严格的检疫、检测、监测、免疫、扑杀、补偿和完善的生物安全措施历经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长时间根除了本病,目前在地中海地区、亚洲及中南美洲为本病的高发地区;我国国内该病多见于内蒙古、东北和西北等北方地区,但近几年来南方地区该病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这与我国布鲁氏菌寄主的生物群落分布有关,我国北方地区为牛、羊的主要饲养区域,而在我国畜间发病的家养动物主要见于这两种家畜,感染人的布鲁氏菌菌种也主要为羊种菌和牛种菌,这与世界上其他地区布病的流行情况是吻合的。人群普遍对布鲁氏菌高度易感,根据WHO的报告,目前每年世界各国报告的人间布病新发病例数愈50万人[3]。自然疫源性疫病会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人畜布病受风雪及旱灾影响较大,水灾对该病的流行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从布病在国内流行的历史来看,羊种菌和牛种菌是流行的主要菌种,且以羊种菌为主,我国人间布病病例的90%以上是羊种菌引起的[4],牛种菌次之,猪种菌偶然感染人,犬种菌感染罕见。布鲁氏菌对人的感染性和毒力由强至弱依次为:羊种菌>牛种菌>猪种菌>犬种菌。

辽宁地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畜间布病的发病率和人间布病的病例数呈上升趋势,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这种趋势明显加快,这与牛羊养殖数量的急剧增加、活畜及畜产品大范围快速流动以及人们防控该病的意识低下等因素有关,这也与全国布病的流行情况是一致的。面对布病防控的严峻形势,辽宁省畜牧兽医局于2016年启动了“布病控制计划”,该计划的核心是“净化监测—免疫—再监测净化”,疫病处于高流行率时进行疫苗免疫也是一种有效的净化手段,免疫可使大多数健康动物受到保护免于感染,暴露处置阳性动物,降低流行率。在免疫实施前进行净化监测,扑杀阳性畜,再进行疫苗免疫,免疫过后间隔6个月再次进行监测,扑杀阳性畜。通过每年免疫一次S2疫苗结合实验室监测,连续进行数年后待流行率降低到可接受水平时停止免疫,再进行净化监测。本文仅将2016~2017年辽宁地区布病流行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为辽宁省布病防控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1 2016~2017年动物布病免疫情况

辽宁省从2016年开始开展牛羊布病免疫。在此之前,有布病发病严重的市已先行开展免疫。截止到目前辽宁省除了丹东、本溪和营口地区的牛羊未进行布病苗免疫外,其余各市都进行了免疫,各年度免疫情况详见表1。主要采用S2弱毒疫苗进行口服免疫,个别奶牛采用A19疫苗注射免疫。由表1可以看出,辽宁省在2016、2017年两年间牛羊布病免疫数量是比较大的,通过采用这样大规模高密度适当频次(1年免疫1次)的免疫,使得畜间布病的发病率和人间布病的确诊病例呈现出可喜的下降趋势,这意味着野生型布鲁氏菌的流行态势受到了遏制,动物易感宿主在减少。

表 1 辽宁地区牛羊布病免疫情况一览表Table 1 List of immune status of bovine amniotic disease in Liaoning province

2 2016~2017年畜间布病流行情况

辽宁省是布病流行的一类地区,在全面实施免疫前布病的净化已持续了多年,有了很好的工作基础。随着监测净化和免疫工作的开展,跟踪监测的结果表明辽宁省畜间布病的发病率在下降,详见表2。

由表2可见,若以2016年的监测数据为基数(100%),则2017年时牛布病个体阳性率下降了13.5%,奶牛布病个体阳性率下降了8.5%;但是2017年布病感染阳性的养殖单元数增加了13.3%,主要是个体养殖户有所增加。2017年羊布病个体阳性率下降了40.7%,羊布病感染的阳性养殖单元数下降了12.0%。这表明免疫是有效果的。

3 人间布病感染病例统计情况

在免疫开展的同时,各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及动物疫控中心与同级的卫生部门建立了工作联系,互相通报信息,市、县两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当地卫生部门反馈的人布病患病信息到发病人家里走访,如调查发现发病人家里饲养动物,同时采集动物血清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个别外地或不在居住地的发病人,通过电话问询的情况了解发病途径,分析发病原因,完成调查报告,从而逆向开展了溯源调查。

表 2 2016~2017年畜间布病检测阳性情况明细表Table 2 List of positive test results of interstitial bryosis from 2016 to 2017

人间布病感染病例数量的变化与动物间布病的流行情况是相吻合的,人间布病病例的有无、多少是畜间布病流行情况的晴雨表。近些年来随着牛羊肉的市场价格持续在高价位运行,活体牛羊的交易价格总体趋高,养殖牛羊的利润大,养殖周期短,刺激饲养者补栏的积极性,活体牛羊的交易量和调运量大,加之部分养殖者对布病的危害不甚了解,导致畜间和人间布病病例明显增加。人间布病病例增加的另一个原因与饮食有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牛羊肉等高端肉类消费量增加,牛羊肉交易摊位和档口及家庭和餐馆在处理被污染的牛羊肉时很荣易造成接触者的感染;目前牛羊肉烧烤和火锅风行大江南北,如果牛羊肉被布鲁氏菌污染且加工不成熟,被人食用有可能导致感染。这是目前城市人群感染布病的主要方式;饮用生鲜奶或加热不彻底的奶类也可能导致人的感染。综上所述,人间布病感染病例与所从事的职业相关,不同的职业人群感染的几率是不同的。表3对布病感染的职业人群和可能的感染途径进行了统计。

表3的数据来源于辽宁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对人间布病溯源的结果。由表3可见,2017年人间布病确诊病例较2016年下降了14.1%,其中饲养者的感染数量下降了29.6%;与活羊接触感染者的数量下降了21.5%;与活牛接触感染者的数量下降了34.2%;通过饮食感染者的数量下降了21.2%。从感染的职业人群来看,2016年和2017年饲养者感染的比例占全年感染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61.3%和50.2%,说明与活体动物亲密接触者是感染的主要高危人群;与羊接触而感染的人数占全年感染总人数的比例分别是59.4%和54.3%,与牛接触感染占比分别为12.7%和9.7%;有一部分人认为自身与牛羊及其生鲜产品无接触史的感染者占比分别为12.1%和15.8%,这类人群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接触了污染的环境而不自知,这类人群占比也是比较高的;餐饮的从业者、家庭主妇和消费者群体感染的占比分别为8.5%和7.8%。

表 3 布病感染人群类别及可能的感染途径调查表Table 3 Survey of the type of people infected with the disease and the possible route of infection

4 小结与讨论

4.1 文中数据来源于省、市、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的布病监测、免疫和逆向追溯调查,数据确保真实有效。

4.2 布鲁氏菌病是重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人间病例感染的源头来源于寄主动物,寄主动物生物群落的分布及与人接触的频率决定了人间病例的感染范围和感染强度。对于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控制,必需阻止病原在寄主动物间有效传播才能控制动物疫病的流行态势,在高流行率的情况下,对寄主动物实施科学的免疫无疑是降低流行率使疫病得以净化的有效途径。从辽宁省连续两年对牛羊进行布病免疫的效果看,牛羊个体的发病率明显下降,而人间布病的确诊病例也随之明显下降,这表明通过免疫措施来净化该病是有效的,但无法彻底净化,待流行率降低到可接受水平时还是要采取监测净化措施结合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才能达到目的。通过免疫来降低布病的流行率不是短时间内就能达到目的,需要经历5年或更长的时间才会有显著的效果,从实际防控效果看正是如此,以下两个实例是很好的例证:一是鞍山市从2014年开始动物布病免疫,2017年全年新发人间布病确诊病例下降了76.2%;二是葫芦岛市布病免疫始于2013年,2017年全年新发人间布病确诊病例下降了74.0%。对其他市统计结果显示,在免疫进行2年时,人间新发病例下降的幅度只有14%~23%。上述事实充分说明在免疫持续进行足够的时间后,布病的流行率才会出现显著的下降。

4.3 布病对人的感染与人所从事的职业有关。人类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感染布病。感染的途径主要是经黏膜和皮肤感染。在黏膜感染途径中,眼结膜是易感途径,病菌接触眼结膜而发生感染;呼吸道黏膜易感[6],人只要吸入10个或10个以上的病菌就可能发生感染;消化道黏膜感染主要是喝了未经严格消毒牛、羊奶或食入生肉、未经加工成熟的牛、羊肉及内脏等;生殖道黏膜感染主要是指处于感染急性期的人与配偶在进行性生活时可经生殖道黏膜感染;另据报道孕妇可将病菌传播给婴儿,但这样的病例极少见到。在皮肤感染途径中,一种是皮肤有伤口,病菌经伤口感染[7];另一种是皮肤大量接触病菌也易发生感染,这是目前主要的感染方式,涉及人员包括牛羊屠宰者、经常接触皮张人员、牛羊饲养者、接产人员、挤奶工、剪毛者、与污染的肉类接触人员(牛羊肉销售档口、厨师和家庭主妇)、疫苗接种人员、兽医人员等。布病的发病有季节性,多见于春夏之交或夏秋之交,主要与羊的产羔季节有关。从溯源的结果看,与动物养殖有关的职业人群为布病感染的高发人群,包括养殖者、屠宰者、产品经营者和兽医及饮食行业相关人群乃至于特殊类型的消费者群体,如喜食火锅和烧烤的人群,主要是缺乏防护意识,防护措施不到位。有的布病感染者与动物及产品没有接触史,但同样感染发病,最可能的原因是与污染的环境有过密切的接触而不自知,这是一种最糟糕的情况,可能导致新的感染者不断出现。

4.4 对布病防控而言,做好动物间布病的防控是必需的,同时应全面提高人对布病危害的认识水平,特别是对易感人群的宣传、教育、培训等工作应做到位,布病是当前返贫致贫的重要因素,从公众健康角度和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应该由政府牵头,协同畜牧兽医部门和卫生部门对布病的防控给以政策、资金、专业技术人员(包括人医)、物资等方面的大力支持,进行持续的攻坚,最终达到布病净化的目的。

猜你喜欢
畜间布病布鲁氏菌
9例布鲁氏菌病并发感染性主动脉瘤患者临床诊治分析
山西运城市农业农村局:开展畜间炭疽防控排查督导工作
羊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羊布鲁氏菌病流行情况调查及综合防控措施
畜间布鲁氏杆菌病的危害与综合防控措施
引种牛羊时布病防控策略
建平县畜间布病防控实施关键技术与 保障措施
布病的危害诊断及其防治
布病的危害、诊断及其防治
青海畜间包虫病防治取得显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