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伟 朱嘉赞 沈利华 何晓薇
(1.浙江大学 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58 ;2.浙江大学 图书馆,浙江 杭州 310027)
从“211工程”“985工程”到“双一流”建设,不断缩小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差距,并建成若干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政策的不变初衷。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有了显著提升,部分国内高水平大学进步尤为显著。在2018年2月公布的《泰晤士高等教育》(THE)2018年亚洲大学排名中,中国共有7所大学进入亚洲大学榜前20强,其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更是成为亚洲大学榜“榜眼”与“探花”。最近,进入全球主要大学排行榜前100位甚至50位,被明确写入国内部分一流大学的“双一流”建设方案,如中山大学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在主流大学排名进入世界前50强,北京大学提出2048年前后成为顶尖的世界一流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也都提出2050年前后成为世界顶尖或卓越大学。那么,目前我国高校与所谓“世界一流大学”尤其是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顶尖大学之间到底还有多大差距,是在此高等教育发展阶段所必须明确的历史坐标,也是寻找追赶路径的基本前提。“世界一流大学”目前尚属模糊概念,学界并未形成统一界定标准,学者大多认为一流学术队伍、卓越科研成果、国际化水平高、拥有优势学科领域、一流国际声誉等是一流大学的显著标志[1-3]。李越等认为学术是世界一流大学最本质的特征[4],即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志性贡献实际上就是大学在学术上的标志性成果及其社会影响[5];胡钦晓指出,学术水平是大学竞争力的核心元素,也是高等教育竞争的核心元素[6],而学术发表是学术水平最直接、最集中的表现。总体来看,目前我国高校学术水平逐步提高,高校在各大排行榜排名波动上升,但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在学术核心竞争力方面存在明显劣势。[7]即使是位列国内高校前列的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与QS、THE大学排行榜前20强高校相比,也优秀科研成果少,论文缺乏国际影响力,在人文社科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8]鉴于此,本文基于客观数据指标,对标分析我国一流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在学术发表水平上的差距,并探究其背后的成因,为“双一流”建设提供镜鉴。
四大权威的国际大学排行榜(ARWU、THE、QS、US NEWS)分别在教学、科研、国际化等方面拟定指标体系,以简单直观的量化结果反映大学整体实力,为衡量世界一流大学评价提供了客观和可比较的方法。同时,位居各大排行榜前列的全球顶尖大学具有较大的重合度,呈现“顶端一致”现象。[9]这不但显示了排行榜的较高稳定性,也为我们以其为依据遴选比较对象提供了可能。本文选取2016—2017年在四大排行榜均进入前100位的54所大学①54所大学包括:牛津大学、加州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伦敦帝国理工学院、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伯克利加州大学、芝加哥大学、耶鲁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洛杉矶加州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杜克大学、康奈尔大学、西北大学、密西根大学、多伦多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华盛顿大学、爱丁堡大学、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纽约大学、墨尔本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伦敦国王学院、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东京大学、圣地亚哥加州大学、麦吉尔大学、海德堡大学、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澳洲国立大学、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戴维斯加州大学、布朗大学、曼彻斯特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昆士兰大学、悉尼大学、波士顿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普渡大学、布里斯托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莫纳什大学、莱斯大学、赫尔辛基大学。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虽然也同时进入四个排行榜的TOP100,但在本文中为突出中外比较,因而将其划为国内一流大学代表,未将其划入世界一流大学对标中。(也即“四榜进士”,简称TOP100大学)作为世界一流大学对标(即四个排行榜各自前百位大学的“交集”);以最有可能率先实现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的首批“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以下简称C9高校)②C9联盟为中国首个顶尖大学间的高校联盟,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共9所高校。作为中国一流大学的代表,其中,C9高校中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已率先跻身四大排行榜100强。
一流大学大多为研究型大学,研究型大学以超强的学术发表水平著称。各大世界大学排行榜也均将大学学术发表作为其核心指标,因此学术发表可看作是衡量世界一流大学整体实力的基本指标。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主要对各高校科研生产力、科研影响力、科研创新力、科研发展力、网络影响力等五个方面进行考察,具体涉及论文发表数、论文被引次数、高被引论文数、热门论文数、高被引论文占有率等多个指标。[10]为更全面反映各校学术发表水平,本文主要从高校论文发表数量、质量、影响力、国际化水平等四个维度进行呈现。基于客观数据的中外一流大学学术发表水平的比较,能够为我国高校明确历史方位和追赶对标提供重要参考。为确保数据的多样性与可信度,本文利用国际通行的文献评价分析工具基本科学指标(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ESI)、学界公认的权威引文索引数据库 Web of Science(WoS)以及基于 Web of Science的科研评估工具InCites,获取了上述大学的主要学术发表指标数据,通过对比收录论文总数、高被引论文数及其占比、论文总体影响力、国际化程度等指标,宏观诊断我国一流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学术发表水平发展差距。
ESI收录论文数反映一段时间内某一机构的学术产出整体情况,是体现研究实力的重要指标。2017年3月更新数据显示,全球TOP100大学ESI论文收录总数③本文中涉及的ESI数据,均指2017年3月9日更新的数据,覆盖范围为200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均值约为5.7万篇。表1列出了ESI论文收录数超过6万篇以上的国内外一流高校,共有16所,其中排名第1的哈佛大学、第2的多伦多大学均超过10万篇,论文发表总量遥遥领先于排名3—5位的伦敦大学学院、密歇根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浙江大学在63所高校中排名第15位,处于各校ESI论文数前25%位置。从表2可以看出,C9高校平均ESI收录论文数约为4.8万篇,低于TOP100大学均值(5.7万篇),其中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四校超过全球TOP100大学的平均水平;排名C9首位的浙江大学,论文数为6.7万篇,表现相对出色。综合来看,C9高校的论文发表数量表现接近于TOP100大学的平均水平,说明近些年来国内高校在“重视论文增长”发展模式的推动下论文数量指标取得较大进步。
表1 ESI论文收录数前16所国内外一流大学
表2 C9高校ESI收录论文数
1.ESI高被引论文数
ESI高被引论文数指在ESI中按相应学科领域和年代中的总被引次数排在前1%以内的论文数,很大程度上体现大学高水平学术产出的能力。表3显示:全球TOP100大学高被引论文数前十位的高校均超2 500篇,其中位居榜首的哈佛大学达到8 923篇,位列第2位的斯坦福大学(3 500篇)、第3位的麻省理工学院(3 276篇)均超3 000篇。全部63所一流大学的均值也达到1 652篇。而从表4 可以看出,C9高校的高被引论文数在63所大学中相对较弱,位列国内首位的清华大学仅为1 099篇,未达哈佛大学的1/8,远不及全球TOP100大学的平均水平(1 812篇)。C9高校的均值为689篇,仅为全球TOP100大学均值的不到四成;C9高校中,除排名前两位的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外,其余高校均排在63所大学中的前3/4水平之外,不及63所高校均值的1/2。可见国内一流大学在“重论文数量轻质量”的政策指挥棒下,与世界一流大学在高水平学术发表方面相距巨大,加强原创性成果创造能力以不断提升发表质量成为当务之急。
表3 高被引论文数排名前10位的国内外一流大学
表4 C9高校高被引论文数
2.ESI高被引论文占比
ESI高被引论文占有率指高被引论文数占该校被ESI收录论文总数的比例,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较长时间段内高校发表论文的整体质量,是衡量其未来学术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2016年,63所国内外一流大学高被引论文占比前五位为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以及加州理工学院,均为世界顶尖大学;最末五位为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均为国内一流高校,排名前五与最末五名高校差距极其明显,前者大体达到后者的4倍之多(见表5)。位列C9高校首位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被引论文占比1.96%,不及全球TOP100大学均值(3.18%);紧随其后的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与全球TOP100大学相比也差距较大(见表6)。说明我国一流大学论文整体质量与国外一流大学有不小差距,迫切需要加强论文质量引导,提升整体成果的质量水平。
表5 国内外一流大学高被引论文占有率对比
表6 C9高校高被引论文占有率(%)
3.WoS TOP1% 论文占比
WoS TOP1%论文占比是指按类别、出版年和文献类型进行引文统计,排名前1%的出版论文百分比,该指标可体现高校近期发表论文的整体质量。由表7可知,63所国内外一流大学中WoS Top1%论文①本文中的WoS论文是指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SCI-E/SSCI/A&HCI 3个数据库2016年出版的论文。占比最高的是麻省理工学院,达4.38%,而C9高校中排名首位的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仅为1.80%,前者是后者的2.4倍多。除麻省理工学院外,加州理工学院、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等高校的TOP1%论文占比也均超过3%。C9高校在Top1%论文占比上与国外一流大学差距巨大,如表8所示,排名首位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尚未达到54所国外一流大学的均值(2.40%),一半多高校仅位于1.00%~1.50%区间,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两所高校甚至未达1%,在63所高校中处于垫底位置。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内一流大学论文整体质量的欠缺,国内各校在着眼增加论文发表数量的同时对其整体质量依然关注不够,导致整体水平依然偏低,高质量论文的产出亟待突破。
表7 排名前5位的国外一流大学2016年WoS TOP1%论文占比(%)
表8 C9高校2016年WoS Top1%论文占比(%)
1.ESI收录论文总被引次数
ESI总被引次数指各高校累计10~11年的ESI收录论文总被引次数,该项指标反映较长时间段内学术发表的“累积”影响力,反映高校十年来学术发表的总体质量。全球TOP100大学中ESI总被引次数最高的是哈佛大学,为617万次,远高于其他大学;C9高校中,北京大学以78万次位居第一,仅为哈佛大学的1/8左右。从均值看,54所国外一流大学总被引次数约为135万次,是C9高校均值54万次的2.5倍,且C9高校无一达到国外一流大学的均值水平。从最小值看,C9高校最小值即为63所一流大学的最小值,且除北大外,其余8校均位于63所大学最末25%。以上表明,C9高校在论文总体影响力方面与国外一流大学仍有较大差距,我国高校论文质量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WoS 论文总被引次数
与ESI总被引次数不同,WoS论文年度总被引次数反映大学近期的论文整体影响力情况,在我国高校学术发表能力快速提升背景下,此指标具有更高的参考价值。54所TOP100大学2016年的WoS论文总被引次数均值为7 575次,高于C9高校均值5 223次;其中哈佛大学以30 273次的被引次数排名首位,比C9首位的清华大学(8 044次)高出近3倍。全球TOP100大学中排名前十的大学均超过了10 000次,均为我们耳熟能详的世界一流大学,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和牛津大学等;相较而言,C9高校整体水平要低得多,除清华大学外,其余8所均未达到全球TOP100大学的均值,哈尔滨工业大学与西安交通大学两校甚至不及其均值的一半,位列全部63所高校的第61与63位。可见,与世界一流大学水平相比,我国一流大学在近期论文整体影响力上依然较弱。但C9高校在此指标表现要显著优于ESI总被引次数所表征的累积表现,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国内一流高校快速追赶世界一流水平的势头。
3.10年h指数
h指数兼顾论文数量和质量,反映了高质量论文的产出情况,若高校h指数值为n,说明该大学至少有n篇论文每篇被引用至少n次。本文10年h指数是基于WoS数据库2007—2016年出版的论文检索结果获取。63所一流大学中10年h指数前三甲为哈佛大学(630)、麻省理工学院(461)和斯坦福大学(432),C9高校前三位为北京大学(234)、清华大学(227)和复旦大学(200),前者是后者的2倍多。从63所大学的整体来看,C9高校的h指数普遍较低,均值仅为186,仅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3所学校h指数达到200,其余6所高校在63所大学中处于垫底位置,居最末6个位次,而54所TOP100大学的均值为316。具体见表9所示。C9高校在h指数的表现上整体低于全球TOP100大学,与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国外顶尖大学差距更甚,这依然体现了国内外一流高校在高质量论文产出上的巨大差异。
表9 2007—2016年国内外一流大学10年h指数对比
4.ESI篇均被引次数
ESI篇均被引次数指ESI收录论文总被引次数与收录论文数的比值,是论文平均影响力的一种体现。如表10所示,63所一流大学中论文篇均被引次数最高的为麻省理工学院的34.70次,其次为加州理工学院的31.78次和哈佛大学的31.52次,显示这几所大学遥遥领先的论文平均质量与学术影响力,远超63所一流大学均值(21.32)。如表11所示,C9高校篇均被引次数为11.21次,其中排名首位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3.50)远未达到全球TOP100大学均值(23.01),与表现排名前五的TOP100大学相比,更未到其1/2,哈工大、西安交大两所高校篇均被引次数未到10次。整体而言,C9高校的ESI篇均被引次数表现较差,位居63所高校最末9个位次,与TOP100大学均值有较大差距,与世界顶尖大学差距更是巨大。这说明我国一流大学论文的平均影响力与国外一流大学相比还处于较低水平,国内高校在注重发表规模的同时需要着力改变论文“多而不精”的现象,提升学术发表的影响力。
表10 ESI篇均被引次数排名前10位国内外一流大学
表11 C9高校ESI篇均被引次数
5.学科规范化论文影响力(CNCI)
学科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Category Normalized Citation Impact,CNCI)是科睿唯安InCites平台中考察机构、国家、个人等的论文影响力的指标,指文献的实际被引次数与同文献类型、同出版年、同学科领域文献的期望被引次数的比值。若一个学校CNCI的值等于1,说明该校论文的被引表现与全球平均水平相当,CNCI大于1则表明该校论文的被引表现高于全球平均水平。CNCI作为排除了出版年、学科领域与文献类型作用的无偏影响力指标,可用于不同规模、不同学科论文集的比较。54所TOP100大学2016年的CNCI值均值为1.78,以麻省理工学院的2.48为首,紧随其后的加州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和哈佛大学也均超2.1。相较而言,C9高校的CNCI值则普遍较低,均值仅为1.14。排名前两位的清华大学(1.28)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26)才刚过麻省理工学院的1/2,未及63所高校的均值(1.69);其余7校则都处于总排名靠后的位置,且有5校居最末的5个位次;甚至西安交通大学的CNCI值未到1,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如表12)。可见,作为中国一流大学代表的C9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在排除了年份、学科等因素后的基于学科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上的差距较为明显。
表12 2016年国内外一流大学CNCI对比
国际合著论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机构的国际合作水平和国际影响力。63所国内外一流大学2016年国际合著论文比率前三甲的高校为洛桑联邦理工学院、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学术论文国际化程度远超其他大学。全球TOP100大学中,共有26所大学国际合著论文比率超50%,反映了其学术发表的高度国际化特征。C9高校中除北京大学(36.08%)外,8所高显著。未来,高校应进一步融入国际学术话语体系,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校国际合著论文比率均未达到35%,排在所有63所大学的最末8位,远未达到全球TOP100大学国际合著论文比率的均值水平(50.06%),差距极为
表13 国内外一流大学2016年WoS国际合著论文比率对比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作为中国一流大学代表的C9高校群体与以四大排行榜前100名为代表的世界一流大学群体之间,在学术发表水平上差距明显。具体来看,C9高校论文发表数量经过多年来“以论文增长作为科研发展的第一要义”的积累已缩小了与全球TOP100大学之间的差距,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等4所高校已经达到甚至超越全球TOP100大学论文发表的平均水平;在高水平发表指标表现方面C9高校与全球TOP100大学仍有一定差距,各项指标均低于世界一流水平,高质量成果比率偏低,这反映我国论文发表的“量大质劣”问题尚未完全扭转,学术质量亟待提高。
C9高校的学术影响力明显落后于世界一流大学,除清华大学的WoS论文总被引次数指标略高于世界一流大学均值,其余ESI收录论文总被引次数、10年h指数、ESI篇均被引次数和学科规范化论文影响力等指标表现C9高校群体均未达到国外一流大学的平均水平,差距比较明显。但可喜的是在“注重科研影响力、注重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政策引导下,国内一流大学追赶式发展的势头猛烈,表现之一即为2016年WoS论文总被引次数指标表现优于2006—2016年ESI收录论文总被引次数。此外,国际化程度较低也是C9高校的普遍弱项,这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高校国际学术声誉的提升。当然,若将C9高校与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世界顶尖大学相比,在论文数量、质量、影响力、国际化水平等各方面均有非常大的差距。例如,2016年,无论是ESI高被引论文数或是WoS论文总被引次数,哈佛大学均远超C9高校被引论文数之和,位居63所高校榜首。按照流行说法,“三流学校数论文篇数,二流学校看影响因子,一流学校不对论文发表提要求”,我国高水平大学要从“三流”向“二流”迈进,依然任重而道远。
从多年来的学术发表跟踪分析发现,中国高校学术发表总量已经位居第一方阵,发表质量虽然在近些年有一定提升但受高校外延式发展模式影响仍然滞后于数量增长,尤其是表征绝对质量的篇均被引、CNCI等指标体现尤其糟糕。因此,作为承载冲击世界一流大学厚望的C9高校,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应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着力提升其学术影响力与学术质量,扭转高等教育粗放式发展模式,强调高质量、创新性、前沿性学术发表,继续以追赶式发展的态势逐步缩小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早日实现世界一流的目标。从针对性措施来看:第一,着力推动集群式学术产出,鼓励交叉前沿与跨学科研究,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创新平台、大科学计划等开展长周期、基础性、开拓性研究,抢占学术发表空白点与关键点。第二,培育良好的学术生态,以学术代表作制度取代论文发表数量为核心的评价体系,鼓励自由探索并宽容失败,鼓励高质量学术发表。第三,加强国际合作和队伍国际化,利用政策杠杆引导教师扎实推进实质性国际学术合作,同时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的队伍建设导向,以队伍国际化带动学术发表国际化。[11]
当然,基于学术发表指标的国内外简单类比,并不能充分反映大学在创新内涵建设和服务本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贡献,也未能反映这种差距产生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因而只是给决策者提供了一个侧面观察,为明确“双一流”背景下我国一流大学的历史坐标和若干高校“进入全球前百”目标的艰巨性,提供一种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