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朱 莎
20世纪80年代后,音乐剧大力发展,在英国和美国发展成熟的基础上,开始开拓国际市场,中国也在这一时期开始关注音乐剧。90年代,全球化的浪潮几乎遍及了每一个发达国家,《猫》《悲惨世界》《歌剧魅影》《西贡小姐》几乎变成了“四大著名音乐剧”。
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音乐剧概念的普及以及观众接受度的逐渐提高,中国高校也纷纷设立音乐剧专业。中国最早出现音乐剧表演专业是在1992年,办该专业的是武汉艺术学校,而被大家称为“中国音乐剧第一人”的就是时任武汉艺术学校副校长的沈承宙先生,此后二十多年,音乐剧表演专业才慢慢走进中戏、上戏、北舞等学校。
经不完全统计,我国主要有五所高校单独设立音乐剧系,分别为:
1、中央戏剧学院(建立于1949年),2012年音乐剧专业从表演系分离,单独成系,开始独立的专业教学,影视剧演员孙红雷毕业于该系。
2、北京舞蹈学院(建立于1978年),2001年,音乐剧专业从社会舞蹈系分离,成立音乐剧系,影视剧演员黄轩毕业于该系。
3、上海戏剧学院(建立于1945年),2012年成立音乐剧中心,秉承上戏一贯“坚持精英教育”的办学理念和优良传统,与当今国际音乐剧教育相结合的科学方法,始终致力于培养复合型音乐剧表演人才。
4、中国传媒大学(建立于1958年),2013年成立音乐剧社,真正的音乐剧表演专业在2017年下旬推出,与韩国东西大学合作推出音乐剧比偶雅安校际交流项目的双学位班。
5、上海音乐学院(建立于1927年),2002年成立音乐剧系,并于2015年申请加入了“国际音乐剧教育联盟”(Musical Theatre Education Alliance),全面提升了在国际音乐剧教育领域的地位。
其他开设音乐剧专业的高校还包括,西安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四川师范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浙江传媒学院、四川电影电视学院等。
从以上统计不难看出,无论是我国高等艺术院校亦或者综合类大学,越来越多的高校都开始打开敏感的触觉,着手发展音乐剧学科,甚至颇有成果。音乐剧作为一门综合类表演学科,越来越频繁的走进大众的艺术视野,并影响着我国多样性发展的文化形式。
北京舞蹈学院是中国舞蹈教育领域的最高学府,也是当今世界上专业设置最为齐全、规模最大的知名舞蹈专业院校。学院历经50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从中专、本科到研究生学位的专业舞蹈教育和舞蹈素质教育较为完善的职业舞蹈教育体系,同时也引领着中国舞蹈教育的发展。近十余年来,北京舞蹈学院还积极拓宽人才培养口径,在中国民族民间舞、中国古典舞、舞蹈编导、芭蕾舞、舞蹈学理论以及社会舞蹈等学科基础上,增设了音乐剧、艺术传播、艺术设计等学科,进一步搭建起了多层次的复合型艺术人才的培养基地。其中,北京舞蹈学院的音乐剧本科教育始于1995年,当年音乐剧学科挂靠在社会舞蹈系,2001年底学院进行教学机构调整,将音乐剧教研室扩建成音乐剧系,独立建制。
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专业2011年前的舞蹈课程主要有舞蹈基训(78课时/第1学期)、爵士舞(108课时/第2学期)、中国民族民间舞(108课时/第3学期)、形体技能等课程(108课时/第4学期),比重约占全部课程的十分之一。而其他课程还包括,声乐、视唱练耳、基本乐理、合唱以及表演类的台词、戏剧表演以及剧目课。
根据以上课程统计,不难看出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舞蹈类课程设置以两类课程为主:舞蹈基础训练、舞蹈风格课。以上两类课程虽必不可少,但也不能完全代表具有自身独特特点的音乐剧系。
西安音乐学院舞蹈系始建于2000年,是目前西北地区唯一所以舞蹈编导为主干特色教学的高等教育舞蹈学科,是普及和提升西北地区舞蹈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推动舞蹈文化科学研究和舞蹈作品创作的前沿基地。教师涵盖舞蹈编导、芭蕾、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舞蹈理论等多个学科方向,已形成一支学术水平精尖、结构合理、综合实力强的师资队伍。西安音乐学院舞蹈系歌舞表演专业于2014年5月成功设立。在全系老师的努力与筹备下,该方向本科教学的课程设置日趋合理,现已逐步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舞蹈专业应用型人才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在不足四年的教学周期内,该专业已进行多次面向全校以及社会的艺术实践演出,并多次参与省级及国家级相关比赛,荣获多项大奖。
西安音乐学院歌舞表演专业核心主干课程有音乐剧视唱练耳、戏剧表演、声乐小组课以及基训课程,专业选修课设置的也颇为丰富,西安音乐学院歌舞表演专业开设时间虽不长,迄今为止四年不到,但细究该专业课程分布,发现该专业对于音乐类课程较为重视,这恰巧就是音乐剧专业学生最薄弱最需要强度补给的弱势科目。在本科课程的前两年中,该系为音乐剧专业学生引进了多种符合音乐剧特点的音乐科目教学法,使得音乐舞蹈不分离,始终联系在一起。
2014年西安音乐学院歌舞表演综合方向课程设置(所有课程根据学期情况可能调整)
目前,中国舞蹈教学大多是教授和改善学生的舞蹈技术与风格,这种教学课程设置欠缺舞蹈表演课程,更不能说关于音乐剧的舞蹈表演课程。音乐剧“整合”表演的全部压力都集中到了经典剧目排练(216课时/第5、6学期)和表演创作排演(396课时/第5、6、学期)上。这说明,学生一般只能通过多次综合排练整体剧目来提高戏剧表演技巧,这就会严重影响整体的艺术质量。其实每一个人都具备舞蹈的能力,因为舞蹈的来源就是人体日常动作。但是,舞蹈表演是完全不同的,当它不再是普通的舞动,而需要专业风格技巧加之表演技能的时候,就一定需要后天的学习与培养,这样舞蹈表演才能艺术地、独特地、风格各异地表现出来。这种气质和魅力的形成需要一段时间的系统训练才能获得,这需要在舞蹈的平台上运用不同的方式和手段完成。例如即兴舞蹈编导训练、音乐能力训练、音乐小品练习等。
学生的肢体能力,包括肢体运动能力和表现力是舞蹈表演必备的基本能力,它需要依靠各舞种的基础训练课程得以强化。此种课程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形体素质,改善自身的形体条件,使其具有一定柔韧、弹跳力、肌肉控制能力以及身体协调能力,具体表现为身体各部位(例如,头、肩、手臂、腿部等)之间的动作的协调性等。另一方面,在音乐剧的舞台上,无论是塑造人物形象、表达独特情境、书写深刻情感、描述不同性格,都需要演员具备高水准的舞台表现能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演员的肢体表现能力。人体的各个部位都是舞蹈表现的工具,而每一个部位都拥有自己不同的功能与特点,它们在互相协调中形成整体完善的表现力。训练中学生需把握不同舞蹈身体各部位的运动规律和审美规律,气息、体态都要到位。因此,训练此技能的重点是发挥每个肢体部位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的综合表现力,使得演员内在的激情可以精准地通过全身的肌肉、骨骼甚至于呼吸、表情等动作、语言传达出特定内容。
说到肢体的能力以及肢体表现力,就不得不探讨肢体对于音乐的理解力了。舞蹈与音乐自古以来就是不可分割、形影不离的,舞蹈离不开音乐的升华,音乐离不开舞蹈的阐释。而在音乐剧中,它独特的表现形式更是充分说明了音乐与舞蹈之间奇妙的关系。载歌载舞,是音乐剧中较为常见的表现形式,这种形式不同于一般纯粹的舞蹈,而是通过演员的动作、声音及音乐把这样的“共存”升华成了一种普遍性的音乐剧舞台语言。高水平的“载歌载舞”更能把音乐剧歌舞与故事强力的粘合在一起。也就是说,培养和训练肢体节奏感、律动感、使舞蹈动作的情感表达更具有音乐性,将情感表达与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呼吸紧密联系等方面的音乐能力训练变得尤为重要。这是舞蹈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基础素质,音乐剧学生更要强化。
我国音乐剧专业发展日趋成熟,我国艺术领域越来越重视其发展,人民大众也提高了对音乐剧的接受度,相信它在不远的将来会发展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