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的美德

2018-10-24 11:07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18年29期
关键词:邓稼先左宗棠杨绛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就有“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之说。一个节俭的人,不仅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更能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

【素材一】

借鞋开会

周诒春曾在清华大学担任校长4年多时间。1918年初,周诒春离开清华大学,开始改行在银行界任职。虽然身份有了很大的改变,周诒春热爱教育的初衷却一点也没变。在心底,他还是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为教育事业再贡献一份微薄之力。1938年,已经55岁的周诒春创办了贵阳清华中学。由于机会得来不易,从学校创办的第一天开始,周诒春便将全部的心血都用在了提高教学质量以及扩大学校规模上。为了能让更多的学生和家长了解贵阳清华中学,周诒春经常早出晚归,在外推广宣传贵阳清华中学。而他所有的花销,都是从他微薄的工资中挤出来的。

一天,周诒春将一位男老师拉到一边,难为情地说:“我明天有个重要的会议要参加,不過我的鞋似乎不太雅观。个人方面倒无所谓,我担心穿出去会影响到学校声誉。不知你的鞋子适合我的脚否,可借我一用?”那位老师低头一看,发现周诒春脚上穿得那双鞋子的鞋帮不知什么时候断裂,鞋面也看不出是什么颜色。那位老师心里一酸,急忙转过头去,半天说不出一句话。

(选自《夕阳红》2018年5期)

多维解读

1.教育是一生的事业。虽然离开了清华大学,周诒春却不改初心,在艰苦的环境下创办学校。对于周诒春来说,教育是他一生专注的事业。有了理想就要坚定信念,有了信念就要执着向前。永远走在奉献的路上,人生才不会暗淡无光。

2.节俭是做人的美德。节俭不能停留在嘴边,而要化作实实在在的行动。即使步入晚年,周诒春仍坚持创办教育,并克服种种困难,甚至借鞋去开会,这不仅体现了他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更表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素材二】

左宗棠戴袖套

晚清时期,左宗棠虽身居高位,但廉洁奉公,生活节俭。左宗棠最看不惯手下官员骄横奢侈,常常训斥他们。因此他的门人时刻注意自己的生活作风,不敢铺张浪费。一次,一位官员前来拜见左宗棠。当时正是严冬,天气非常寒冷,左宗棠只穿了一件普通的布袍出门迎接。这位官员见左宗棠穿着如此朴素,连一件像样的皮袍都没有,非常感慨。左宗棠把官员迎进书房后,脱下外面的布袍,只穿了一件很旧的夹袄。

官员发现,左宗棠夹袄的衣袖上居然套着一副布套,就好奇地问他,这是何用意?左宗棠笑着说,他平时喜欢读书写字,只要有空就要练练字,时间长了,衣服的袖子就会被磨破。于是,他叫家人特意做了一副布套套在衣袖上,这样,一来清洗方便,二来衣袖不容易被磨破,可以省去缝补的衣料。左宗棠的门人为它取名为“宫保袖”,因左宗棠加太子少保衔。官员听了“宫保袖”的由来,对左宗棠更加敬佩。一来二去,“宫保袖”被众人所知。门人们对左宗棠更是尊敬,纷纷效仿起来。

(选自《环球人物》2018年5期)

多维解读

1.节俭使人更高大。身为晚清权臣,左宗棠不但没铺张浪费,反而以身作则、处处节俭,被传为美谈。而且,他还是一个好学之人,以文修身,以俭养德,令人钦佩。相反,若挥霍无度、横行跋扈,怎能有“宫保袖”的美誉?

2.低调使人更伟岸。如果说炫耀是一种病,那么低调就是一种美。一个人,只有低调做事,才能使自己得到尊重。左宗棠身居高位,却没有被权力“捆绑”,低调处世,反倒使他在官场上游刃有余。

【素材三】

邓稼先“让吃”

适逢国家最困难时期,邓稼先和他带领的理论组迎来1960年春节。一天,邓稼先拎来一斤猪肉、一斤白菜和一斤面粉,准备一起包饺子。邓稼先当然清楚,下属一共有三十几号人,大多是饭量不小的青壮年,这点东西肯定不够吃。邓稼先再次发话:“南方的同事只管吃,不管包。”理由是,南方人吃饺子相对较少,包饺子难免缺乏经验,所包的饺子下锅一煮,很可能散成一锅粥,那样实在可惜。要想多吃一口,只能在减少浪费上下功夫。

邓稼先老家在安徽怀宁,也不能参与包饺子。他告诉一位同事说自己有事得出去,可一直没回来。原来,他找个借口离开是为了让出本属于他的那一份。邓稼先这样“让吃”不止一回。一天早晨,他突然问一位熬了通宵的年轻人:“你们昨晚弄了点吃的没有?”对方说:“粮票都不够用,哪里还有福气吃夜宵!”邓稼先于是从口袋里摸出几张粮票,在场者平均分得四两。当时每人每月只供应粮票28斤,一日三餐的伙食用量加起来不超过一斤米,恐怕谁都难以吃饱。邓稼先的节余,显然是从牙缝里省出来的。

(选自《做人与处世》2017年15期)

多维解读

1.讲究方法,学会分享。在食物紧缺的年代,为了让大家尽可能地分享到“美食”,邓稼先找借口离开,既不破坏气氛,又达到了“让吃”的目的,更彰显出一位伟大科学家的高尚品格。

2.自己节俭,奉献关爱。处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吃饱饭”成了个大问题。邓稼先压缩自己的伙食,将粮票分给年轻人,这种关爱同事的美德令人感动。生活需要节俭,更离不开奉献。一个人的美,往往就体现在生活细节之中。

【素材四】

曾国藩的“空头支票”

李鸿章新任某官职时,曾请老师曾国藩一家去他府上吃饭。曾家人都非常高兴,可曾国藩的两位女儿为争一条裤子打了起来。两姐妹出门就靠这条裤子撑点门面。姐姐说这条裤子是去年伯母看她衣裳破旧为她买的。妹妹争抢不过姐姐,在一旁泣不成声。曾国藩弯下腰安慰小女儿:“别哭,爸爸明年接着当官的话,再攒些钱给你们各买两大件……”堂堂一朝廷大官,家中居然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曾国藩对家人可谓“吝啬”至极。

他对同僚们的“物质恩典”也是如此。他曾对同僚说,以后我若办个事什么的,请你们不要送礼,我也没什么礼送还你们。有位好友故意拿他开涮,在他生日那天,托人送去一小礼盒,盒子上面写着两行精美的小楷:“赠礼白银一两,现银五分,赊欠五分。”曾国藩看后,如遇知己,喜形于色。

一年后,这位好友的女儿结婚,曾国藩急急送去“厚礼”。大块头的红礼包分外显目,大家都非常好奇,想一探究竟,有人把盖子一揭,却见里面空空如也,拿着礼盒左看右看,才看到盒底有字写道:“赠贺礼白银一两,讨还你上次欠我的五分,今日再赊五分。”众客见状,笑得前仰后合,想不到曾国藩比好友还“道高一丈”。

(选自《中年读者》2016年10期)

多维解读

1.节俭廉政塑造品格。两个孩子“分穿”一条裤子,这样的细节给你带来怎样的思考?诸葛亮在《诫子书》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句话是说,节俭可以培养廉洁的作风。曾国藩就以节俭治家,并清廉为官,不贪权也不贪钱,成为后人的典范。

2.幽默风趣彰显智慧。古语有云“来而不往非礼也”,收到别人的礼物后,曾国藩也以礼还之。这看似寻常的人际往来却体现了风趣幽默。不卑不亢,礼貌处之,这就是曾国藩的做人智慧。

【素材五】

杨绛不想铺张浪费

将近105周岁时,杨绛在北京协和医院与世长辞。4年前,杨绛就向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提出她的想法:“我去世后,丧事从简,不开追悼会,不受赙仪,至多七八亲友送送。”杨绛还亲笔撰写遗嘱,再次对后事办理明确嘱咐:“我去世后,不设灵堂,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留骨灰。”

杨绛和丈夫钱钟书有很多著作,90岁那年她将两人的72万元稿费,和随后出版作品获得的财产收益,捐赠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好读书奖学金”,目前已经累计2000万元。杨绛的家里有不少珍贵文物字画,她也对相关人员作出安排交代,捐赠国家有关单位。杨绛对人生的看法,与兰德的观点不谋而合:“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选自《做人与处世》2017年24期)

多维解读

1.节俭让人生更美丽。“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这句话强调了节俭的重要意义。杨绛先生生前就是一个节俭的人。死后,她也不希望因为自己,造成铺张浪费,给别人和社会增加负担。

2.奉献提升人生价值。杨绛先生深居简出,却把价值连城的财产都捐赠国家,从中可以看到她的崇高人格。杨绛先生生前专注创作,筹备教育基金;死后轻轻抹去自己在世间的痕迹。不求回报,只愿付出。

猜你喜欢
邓稼先左宗棠杨绛
被乞丐教训的左宗棠
选择
暮年左宗棠
最短的情书
最短的情书
杨绛守诺
稼先的故事
左宗棠棋前明“大义”
左宗棠棋前明“大义”
许鹿希:有一种爱情叫“国家机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