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庆
从茵莱湖去往蒲甘,是一个由山地到平原,从阴雨绵绵到炎炎烈日的过程。太阳暴君一样在世界中燃烧,水稻田越来越少,土壤的颜色也在改变。但这里依然是一片物产丰饶的土地,这得益于当地出色的水利灌溉。早在千年以前,孟族就在这一干燥地区建造了有“人类奇迹”之称的皎克西水利灌溉系统。这使得该地区对此后相继成为缅甸都城的蒲甘和阿瓦都是重大的战略要地。哪个王朝得到了这里,就得到了一座取之不尽的粮仓。道路与田野走到尽头之时,蒲甘出现了。那是一座又一座赭红色的建筑,像是夕阳下的云朵停在了地上。也似乎是大地穿上了一件又一件僧袍。阳光下,伊洛瓦底江宛若金色的大鱼自北方流过,蒲甘位于大鱼的东边。在缅甸,佛塔遍布各处,山顶上、小岛中、某个街角、一汪水中的影子……一座佛塔刚从视线里消失,另一座又出现了。蒲甘则是缅甸众塔的心脏、众塔的数量与密度、众塔的王、众塔的极致。塔在这里成了军队、兽群、花丛。资料中说,在最巅峰的时期,这片土地上曾耸峙着13000多座佛塔。即便如今,经过战争、地震、时间的黑夜,仍有2000多处佛塔,400多座寺庙在伊洛瓦底旁的大地上活着。
早晨九点刚过,太阳已将我晒得发昏。我骑着一辆破破烂烂的自行车前去参拜蒲甘的各处佛塔。风卷起一阵阵沙尘,在我脸上和汗水粘在一起。自行车无休无止、声嘶力竭地“嘎吱”叫唤,仿佛也在喊热。前方蒲甘的旷野一直延伸到远山的脚下。这是一条沙土路,旅馆工作人员告诉我,骑车的时候要小心,有蛇出没。我现在不担心蛇,只觉得热,我感到炽热的温度几乎要把自行车轮胎烧化了。到处是佛塔,热的实在受不了了,我进入其中一座。世界瞬间凉快。巨大的拱门四面对开,塔内刮着大风。一只松鼠坐在佛的一只手掌上睡觉,佛陀眼皮朝下耷拉着,似乎正看着这只松鼠,它在日头下的寺庙中得到庇护。我进去,它慌慌忙忙跑掉了。不光是松鼠热,任何时候都会有人在神像前、树荫下、水缸边呼呼睡着大觉。在这里,躺下来,是最凉快的姿势,自行车是给我这种患有多动症的游客准备的。某些佛塔的大门用铁栅栏锁着,要进去,你先得叫醒睡觉的看门人。
蒲甘令人总会产生一个想法,不是众多佛塔坐落于蒲甘平原上,而是蒲甘平原存在于各个佛塔的间隙中。佛塔多,著名的佛塔也多,达玛央吉、苏拉玛尼、阿难陀、它冰瑜……这些个没有十天半个月你都不可能看仔细,要想看完这里的塔,也许一年,也许两年,也许一辈子都不够。这取决于你用哪种方式来看。墙面上到处是残缺不清的大象、牛、马、佛陀之类的壁画。鸽子、蝙蝠住在塔内,走廊里充斥着不知哪种动物的粪便气味,所有人在塔内必须赤脚行走,脚底板偶尔会感受到湿滑。壁画有的被保护起来了,更多的仍在游客的手和快门下暴露。有一位西方游客热衷于在壁画上写下“到此一游”之类的话,我在好几处寺庙中發现了他的“大名”。他是在2012年写上去的,那一年,缅甸刚刚开放。所有知名寺庙的外围已被小摊小贩占领,即便旅游淡季,追着你卖明信片的小孩儿仍会络绎不绝。许多小孩已经学会不使用向游客直接讨要这种低劣的手段得到钱财,而是一种更为聪明的空手套白狼的本领。其实不能算做“空手”,他们只是拿一些低面额的老挝、越南、柬埔寨、泰国、尼泊尔、印度的钱来换取美金,人民币也凑合着行,英镑更好。要不要和他们玩这个换钱“游戏”取决于你的意愿、善心和那小孩儿的高明程度。某位游客抱怨小摊小贩小孩子打扰到自己的旅行了。可是话说回来,谁又愿意每天屁颠屁颠跟在别人屁股后头去打扰别人呢?大家无非都是为了生活,你过你的,他过他的。之所以会被打扰到,是因为首先你选择来到了这里,人家才是这里真正的主人。其实根本没人打扰到你,是你自己的心打扰到自己了。世界来自平衡,平衡来自心内。大大小小几乎每座塔内都有一个被封闭起来的密室,不知道是不是藏有通往另外世界的秘密通道,或是几部价值连城的经书。这是一个魔幻现实主义的国家,密室里出现什么都有可能。
1975年,蒲甘发生里氏6.5级地震,许多壁画、佛塔被毁,修复工作如今还在继续。只是使用的方法有点儿触目惊心,一些破损的地方直接用水泥填补起来,看着有点儿担心。那不是修复,是另一场地震。
阿难陀,它冰瑜是蒲甘最著名的两座寺庙。如今更像是新修不久、粉刷如同迪士尼乐园里的某个水晶宫殿。地上铺了马赛克瓷砖,壁画荡然无存,被新近生产的涂料、油漆遮盖。只有在某个偏僻的角落,粗心的维修者遗漏掉的一个缝隙,古代依然在那里闪着光,可惜更像是整体这个崭新世界中的一道伤口。这两座建筑本是蒲甘最美的塔庙,它冰瑜高达63米,是蒲甘最高的一座。阿难陀的建造据说是和当时印度著名的乌达雅吉里洞窟一较高下。在另一座供有三尊大佛的塔内,门口的地板竟然用瓷砖拼出“welcome(欢迎)”字样,真是“用心良苦”。那里面的大佛无比美丽,风从门洞走进塔中,供桌上的花朵飘出阵阵芬芳。我双膝一软,跪于佛前。仰头,看见佛正低垂着眼眸。他的头顶落着两只鸽子。有一点不得不承认,地板砖、水泥、油漆、涂料,各种错误的修复方法,这一切并不影响蒲甘的伟大。蒲甘的伟大是信徒赋予的。他们建一座塔是修给自己、来生、世间,修给“业”的,不是为了在大地上建造一个景观。景观是大地被信仰填充后,无意间出来的。在瑞姑塔上,修这座塔的国王刻下了一首伟大的诵诗,其中一段写道:“但是我将建造一道大堤,穿过那生死轮回的长河,让众生迅速渡过,以达到幸福之都。我自己将渡到彼岸,并将沉溺者也带过此河……啊,我已克制了自己,将使任性的人也能克己;我自己得到安乐,将使胆怯的人得到慰藉;我自己已被唤醒,将唤醒别的沉睡的人;我自己已做到冷静,将使内心焦虑的人也变得冷静;我已得到解放,要解除被束缚者的桎梏。我自身安静,并将在美善的教旨指引下,使人间憎恨归于平息。”
毫无疑问,蒲甘是一个奇迹。但如果单从壁画的美学水准、某一建筑的宏伟程度来说,蒲甘的美是有限的。跟风的人喜欢把这里的壁画描述的无比精美,世上第一。建筑神奇至极,足以媲美吴哥。我觉得不是他们说的那样,敦煌的壁画比这里好看,吴哥的建筑比这里厉害。吴哥现在已经不是“建筑”了!这些人不仅没有了解蒲甘的美,更未曾明白吴哥的伟大。蒲甘变成奇迹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一代一代狂热的信徒在大地上修了两百多年,数万座佛塔,才让它变成了奇迹。蒲甘的雄伟是利用数量来达到,质量乃其次。在缅甸民间有句说法:“多得像蒲甘的塔一样数不清”。我们探讨一座遗迹外貌的“新”与“旧”之时,我们已经唯物了。大多信徒们或许更愿意献给佛陀一个崭新熠熠的世界。无知且嚣张的家伙们往往把这种“意愿”称为“盲目”。信徒们在旧的屋子里睡觉、做饭、生儿育女,他们修一个新的,才能把诸神的庭院和人间的烟火区分开来。信仰对于信徒而言是永恒的,是时间的整体。人类历史、寺庙中古老的痕迹在做为整体的时间面前小到连九牛一毛、沧海一栗都不是。在东南亚,献给诸神的殿堂使用的材料永远是石头、砖块。越南的美山、柬埔寨的吴哥、老挝的瓦普、泰国的阿瑜陀耶、印尼的婆罗浮屠……因为这些材料最结实。而一般家庭住的屋子,几千年来都是普通的木头、茅草,家庭住房的建造水平开始便是结束,一开始的高脚屋已经足够适合这片土地的生活,这里的气候了。也许信徒从来就没关注“新”或者“旧”这样形而下的问题,他们想的只是修一座神庙,期望神来到其中,然后人们在神的面前跪下。
蒲甘如今更像一个宗教与生活完美结合而达成的场,古老生活的现场。即便几座塔已被修复的没什么遗址的氛围了,这片土地依旧如古代般荒茫。坐一艘船去伊洛瓦底江的对岸,对岸什么都没有,只是对岸。对岸的草啊、山啊、风啊、云朵的影子啊、人们的生活啊……对岸只是对岸。渡口搭了个两平方米左右的茅草棚,人们在此岸等船的时候,坐在里面矮矮的木头板凳上乘凉。几个人合伙把一辆摩托车抬上船,两位身着红袍的僧人坐于船中。过了河,男子从船上下来,骑着摩托车自旷野消失,身后卷起一阵尘土。大地太空旷了,摩托车在这个地方已经没有了在城里做为机器的那种生硬,好似一匹马。“空”赋予了它生命。另一处岸边生长着许多高大的芒果树,低处的果实已经落下,也可能是鸟或者人把它取走了。高处的我无法够着,用一块石头想把它砸下来。可惜每次扔出去的是石头,掉下来的依然只有石头。一位嚼着槟榔的男子出现在我身边,他笑着,掏出一支已经磨出包浆的弹弓,帮我射下来三颗芒果。然后像劫富济贫的梁山好汉那般一言不语,扬长而去。一条湿漉漉的笼裙穿在他身上,想必这位好汉是刚从河里出来的吧。河边永远都有人泡在水中,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日日夜夜,带着小儿子的父亲、挺着大肚子的妻子。几条狗因为热,也一路小跑急匆匆跃入水中。鸽子在这一切场景的边沿安心地低头饮水。伊洛瓦底江是缅甸的母亲河。一下子明白了“母亲河”的真正意味。所谓母亲河,便是如果你渴了,就去水边,母亲在那里等着。伊洛瓦底是此地万物、大地的母亲,不仅仅是人的。作为母亲的伊洛瓦底已经老了,江面是她的脸。风吹过,她的脸上全是皱纹。皱纹之下,藏着她伟大的身体。那里面有一个巨型的怀抱,一切进入的,皆被抱住。我赤着脚,跟随人们、木船、小狗、鸽子的嘴、岸边摇晃的草木和他们一起走入水中。一直待到日落西山,牧牛的妇女赶着一群白色的牛打夕阳下归来。她看我的矿泉水瓶子空了,就给我在牛身上挤下一些乳汁。她端过来,我便喝了。这牛奶带着某种身体内部的温度,原始的乳汁。后来,我在岸边躺下,听见河水流动的声音。风是凉的,傍晚的大地散出的热气传到我的后背。低处的云朵从天空飘过的速度飞快,高处的则很缓慢。在我的头顶,树叶依然是绿的,但已经被阳光染成了另外一种泛着金色的绿,宛若有誰在叶子上刚刚修了一座座小金塔。叶片的正上方,有一片蓝色,那里是天空。
观看落日的金光照亮伊洛瓦底江畔的万千佛塔绝对是这个星球最壮阔的景色之一。许多游客来到蒲甘,是冲着国家地理杂志那种明信片式的日出日落而来。于是几座角度极佳的观景点迅速被旅行团的大军和他们他们手里扛的、脖子上挂的、肩膀上背的,各种各样型号不同的照相机占领。他们太热衷于给这个世界“拍照”,常常忘了世界也在给他们“拍照”。在这个时代,许多人花巨款给自己的脑子修了一座监狱,在广袤无垠的世界中把自己的目光用一个或者照相机上的,或者心里的取景框给锁起来。他们很容易“高潮”,只需听到快门咔嚓、咔嚓、咔嚓的声音已经足够,而不管得到的是什么。因为是快门,他们忘记了慢。他们还不懂“拍照”的真正意义,如果一定要拍,那应该去“拍”你自己的心。这需要勇气。时间会在任何一张照片中产生或多或少的力量,你把照片拍好,你得等着。也许十年八载,也许一辈子都不够。远离快门声的唯一办法是,找一座尚未在旅行攻略中出名的佛塔,然后顺着墙壁独自爬上去。不要轻易听信他人说此乃对神的不敬,这是为了更靠近。
此刻,疾风从旷野的那边掠过高处的塔顶。一只鸟站在塔尖,风吹乱它的羽毛。塔上的铃铛响着,和鸟的叫声混合后一起传来。蒲甘万千佛塔的远处。一座座赭红色的建筑,此刻像是燃烧了起来,大地上开满了火焰的花。大火之中,每座塔都好似一枚方方正正的汉字,一首唐诗就这样在大地上出现了,李白或是杜甫也许刚刚钻进某座塔中。无数佛塔、树木的影子在大地上纵横交错,影子在夕阳的余晖中不停变幻,如同大地张开了一个又一个正在咀嚼的嘴。一辆牛车在影子与影子间的灰尘里穿行。人类在时间里被吃掉。不知哪个地方的喇叭里传出僧侣诵经的声音,驰过平原的摩托车上响着一首歌。我独自坐于塔顶,闭住眼睛,眼前并没有变为漆黑一团。光穿过我的眼皮,我看见自己的眼皮是红色的,如同心脏。夕阳在世界中闪烁,我感到它宛若跳动。
去蒲甘博物馆。在缅甸,所有的寺庙都要脱鞋才能进去,博物馆却不用。尽管这个地方珍藏着几百尊各个时期的珍贵佛像。缺少了信徒的供奉,这些塑像现在已经不是神了。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中,它们作为文物来出现、存在。鸽子在博物馆的天花板下面飞,不是为了制造某种“景观”,是鸽子自己从窗户飞了进来。可能是因为馆里开着空调,凉快。不知道这里是不是地球上唯一一座“收藏”着活体鸽子的博物馆?许多大幅文字介绍是手写的,这文字因沾染了书写者的体温、掌心的汗,而不再有打印体的呆滞、死板,看起来更亲切生动了。小幅的介绍则是打印机印刷出来的,估计这个地方还没有大型打印机。大厅放置着几尊新铸的老国王铜像,国王常常赤着脚,信徒一样坐着、站着、指着什么地方。可惜艺术价值不怎么高,太写实了,而且国王姿态不同,表情却个个雷同。写实,却没有了人真正活着的丰富。一间房子挂满了表现蒲甘各座寺庙造型的油画,像是西方人画的,其实是一些缅甸画师所作。另有一间屋内放置着姿态各异的佛陀塑像。都是古代的能工巧匠雕出来的。他们是工匠,也是信徒。馆内收藏的年代最早的雕像大概是11世纪时期的,那时候的“佛”是一位高鼻子尖下巴的印度人。往后,12世纪的造像鼻子变低了一点儿。到13世纪,已经是缅甸本土人的外貌特征了。许多美丽的文物在大厅内随意摆放着,走在里面,时刻得克制自己内心幽暗的欲望。这是一个没有安装摄像头的博物馆。打扫卫生的清洁工拿着巨大的拖把四处转悠,没有在拖地,似乎就是拿着拖把闲逛。整个博物馆只有我一个参观者,我们遇见的时候互相笑笑,问个好。忽然,她在空旷的博物馆里唱起了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