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可心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强调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中国”建设思想的提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洞察国际国内两个大势的基础上做出的战略性选择,具有丰富的内涵。“美丽中国”代表着自然环境之美、科学发展之美和社会和谐之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从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健全生态保护机制体制、加强国家间交流与合作四个方面来建设美丽中国。
关键词:美丽中国;科学内涵;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9-0036-02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1]211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指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首次将“美丽”纳入党的基本路线之中,使之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更加一致,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定了新的奋斗目标,指引着前进的航线。这不仅代表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新世情、新国情的深刻分析和科学认识,同时凸显了我党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
一、“美丽中国”提出的现实背景
美丽中国建设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刻洞悉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所发生的新变化和新形势的基础上做出的重要论断,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习近平美丽中国建设思想提出的国际背景
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不断加深,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历史经验表明,工业文明的巨大成就是以环境破坏为代价的,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给人类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气候变暖、资源枯竭、森林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严重的生态问题,生态危机逐渐打上了全球性的印记。面对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国际社会积极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巴黎协定》的通过更彰显了里程碑意义的全球治理共识。随着各国在环境保护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的不断加强,保护生态环境,重建生态平衡,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发展的重大趋势。
美丽中国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目标,是在科学发展观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它不仅能够彰显我国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同时也有利于我国在国际环境事务中获得更多的话语权,使我国逐渐成为国际环境事务中的重要力量和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引领者。
(二)习近平美丽中国建设思想提出的国内背景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各种矛盾、问题不断涌现。过去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所带来的严重的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瓶颈。据统计,在2008年、2009年和2011年,国家分三批确定了69座资源枯竭型城市;在全国660多个城市中,缺水城市有400多个,其中严重缺水城市114个。同样值得注意的是,饮用水污染、重金属污染、雾霾天气等与人民健康息息相关的生态问题也日趋严重,人民群众对环境保护的诉求与日俱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资源的短缺和环境的恶化不仅影响了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对人民生产生活和身心健康也造成了极大的威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与人们不断增长的环保诉求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美丽中国建设思想应运而生。这表明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始终坚守“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着力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现实问题。
二、“美丽中国”的内涵解读
“美丽中国,是时代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百姓之美、环境之美的总和。”[2]它承载着党和人民对美好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以及绿水青山的美丽生活环境的向往和追求。
(一)自然环境之美
自然之美是美丽中国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首要前提。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基础,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主要包括人类生活的一定的生态环境、生物环境和地下资源环境,自然环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3]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人类可以利用自然,但不能违背自然。只有努力维护自然应有的绿水青山的美好生态环境,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让自然之美绽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
(二)科学发展之美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是关系我国未来的重大问题,美丽中国建设的提出对这一重要问题做了很好的回答。美丽中国的发展是科学的发展,科学发展包括以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为引领的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它涵盖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主要依靠科技的进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得以实现。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但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所带来的弊端也随之而来,加快转变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不仅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三)社会和谐之美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间的矛盾”,社会和谐稳定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丽中国的落脚点和最终归宿。建设美丽中国的目的在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生活的和谐幸福之美做了概括:“人民热爱生活”,“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美丽中国建设思想将人民向往的和谐幸福之美升华到党执政兴国的奋斗目标的高度,为我们描绘了未来中国的理想画面。
三、“美丽中国”的建设路径探析
(一)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培养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人们的行为总是在一定的思想观念指导下完成的,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为美丽中国建设打好思想基础。生态文明理念倡导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十九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千百年来,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特别是近代,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但人与自然关系对立的严重程度,也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无数事实告诉我们,人们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超越自然、违背自然规律,终究会受到自然界的报复,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在改造世界的同时,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由過去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快速发展”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科学发展”转变。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美丽中国建设呼唤着科学发展的到来。为此,要加大对科技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使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不断上升,以先进的生产、治理技术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和谐。
(三)建立健全生态保护机制体制
全面升级我国环境资源立法,是美丽中国建设坚实的制度保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人的一切活动都与制度有关,制度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准则,它保证了良好的秩序,规范了人们的行为。美丽中国建设同样需要制度来约束,只有在完善的制度监管下,美丽中国才能建成。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环境资源法得到了快速发展,各门类立法比较齐全,但整体性和系统性还不够,不能适应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资源法治的需要。为此,要尽快完善环境资源立法,“在环境保护的关键社会岗位上,落实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4]同时,将环保效果纳入政绩考核体系,促进形成良好的社会环保风气。
(四)加强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
全球化使得中国的发展和世界的前途和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美丽中国的建成离不开与世界各国的合作和交流。我们要明确自身在国际环境问题中的责任,承担自己应尽的义务,引进发达国家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的高新技术,在共享中不断向着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前进。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一定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基础上的文明高度进步状态,是既引领人类文明方向,又超越传统中华文明的新的文明发展阶段,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与文明进步状态。”[5]美丽中国不仅是一个新目标,还是新模式、新方向,我们要为之不断探索。我们不仅要打造一个环境优美、舒适宜居的生态中国,更要建构一个经济增长、政治完善、文化进步、社会和谐的“美丽中国”,向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周生贤.建设美丽中国 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EB/
OL].(2012-12-03)[2018-03-26].http://www.gov.cn/gzdt/20
12-12/03/content_2281328.htm.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4-375.
[4]赵立立,吴江.生态文明视域下美丽中国的愿景与实现途径探析[J].理论与改革,2013(3).
[5]陶良虎.建设生态文明 打造美丽中国——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J].理论探索,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