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贺贺 程现昆
摘 要:步入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阶段性变化,党和国家在认识到客观实际变化后,在十九大报告中做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这一重要论断。这一重大历史性论断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指导,实事求是地把握变化了的客观实际;辩证地分析现阶段社会问题;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新的需要而得出的正确结论,这一论断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要矛盾论。
关键词: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9-0032-02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党和国家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恩格斯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2]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因此从方法论角度深化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认识也是很有必要的。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方法论,坚持一切认识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十九大之前党在长期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不同的论断,确定了不同阶段目标。其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主要有三次。第一次是在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探索研究才认清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认清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在此基础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论证了中国革命的任务、动力、道路以及战略和前途。第二次是党的八大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中,中国共产党再次从实际出发,对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进行了判断,强调:“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们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为完成这个伟大的任务进行艰难的奋斗,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第三次是在十一届六中全会上中国共产党经过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领导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并把这个判断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据此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总任务和工作重点。这个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成为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
在党的十九大上做出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这一论断同样具有划时代的理论意义。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社会变革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是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3]所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这一论断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深深地扎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体现着中国发生的深刻变化。首先,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近四十年来,我国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经济始终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所以目前再说我国仍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不合时宜,取而代之的是认识到我国社会“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特点。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主要表现在领域发展不平衡。我国经济方面虽然有了长足发展,但是社会、生态环境、法制建设方面仍需要大力发展;区域发展不平衡,包括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和城乡发展不平衡,不仅仅是指区域之间经济上的不平衡,主要是在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距。其次,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也变成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国人民的生活已经发生了从贫困时代到温饱时代、从基本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转变,一般性的物质文化需要已经得到满足,但是人们日益丰富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并不仅仅包括一般的物质文化需要,更多的是包括精神层面享受、社会生活条件满足的要求。但是我国民生领域还存在特别多的短板,主要体现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方面。所以事实证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变化的,是有理有据的。
二、始终坚持用辩证思维方法分析解决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我们坚持用实事求是的方法去认识社会历史,内在地包含了用辩证法去看待社会历史。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的主观的思维和客观的世界遵循同一些规律,因而兩者在其结果中最终不能互相矛盾,而必须彼此一致,这个事实绝对地支配着我们的整个理论思维。”[4]对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研究,必须从客观的社会经济现象和社会经济过程出发,用辩证的思维方法指导实践,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党和国家立足于新的历史方位,辩证地分析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现实,把握其中的客观规律,从而做出与时俱进的科学论断:“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要始终坚持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反对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加强调查研究,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真正掌握规律,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开创到现在的全面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我们认识和把握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不能割裂开这个历史进程,片面孤立地看待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我们要准确把握“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我国目前处于新的历史方位,随着生产力的日益提高,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但是我们仍要正确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们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没变的基础上看到每个具体阶段呈现出来的新特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虽然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对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偏离“一个中心”,也不能偏废“两个基本点”,准确把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任务,发展才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我们的中心任务仍然是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深化改革,不仅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推动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社会保障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更好地改善和保障人民生活。党和国家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根据经济发展和财力状况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我们不仅要看到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没有变,而且要看到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虽然国际地位没有变,但是我们所处的世界历史方位有了很大变化,习总书记指出:“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1]因此,我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影響力越来越大。把握大时代背景,对我们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也具有指导意义,我们进一步靠近世界舞台中央的过程,也就是我们进一步解决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过程。
另一方面要始终坚持用矛盾分析法看待问题。马克思主义矛盾论认为,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但是每一事物及其不同发展阶段的矛盾具有特殊性,并且一事物或系统内部存在着多重矛盾,但是各种矛盾和矛盾诸方面的地位是不同的,不仅有主次矛盾之分,还有矛盾的主次方面之分。所以正确把握每一事物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唯物辩证法方法论。在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历史阶段的矛盾具有特殊性,形成了不同发展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从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再到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转化,充分显示了我国把马克思主义矛盾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各个时期的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中分析出社会主要矛盾,并以此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依据。
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矛盾的一方面已经由落后的生产力转变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另一方面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矛盾的每一方面都有了自身的发展,它是对非对抗性社会矛盾性质下的社会主义社会人民不断发展的生活需要与社会供给之间的这个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总矛盾的具体体现与阶段性发展。我们应该看到,社会生产方面的不平衡不充分是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求新时代的工作重心转向通过平衡充分的发展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满足人民的需要,这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出了更多的挑战、更大的压力,我们要以矛盾的根本解决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任务。要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于新时代发展道路中,促进历史性社会主要矛盾的高效解决。
三、始终坚持群众史观,以人民为中心,是制定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始终以人民的呼声为第一信号,以人民的需求为第一要务,以增进人民福祉为重要内容,以实现人民愿望为己任。无论是对发展实践经验的总结概括,对政策及措施的制定,还是对发展理论的研究,都必须贯穿鲜明的民生导向,彰显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党和国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过程中,不仅看到了人民的物质需求,更重要的是看到了人民的精神需求和生态需求,适时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群众利益观。这实际上就是满足人民的各方面需求,使人民群众在生存、发展、环境、社会和智力等方面普遍提高生活质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现在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立足于新的历史方位,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有了进一步的丰富,正如习总书记所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5]正是习总书记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做出了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因此,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努力使人民群众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就成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把人民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成效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在人民群众中存在的各种需求要求我们必须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解决“共商共建共享”中的短板问题,不断从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方面切实改善民生,满足人民需求。“中国梦”是国家富强梦、民族振兴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只有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这个国家才会富强,民族才会振兴。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结论揭开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历史阶段的重大问题掩盖下的主要矛盾与重大关系,不能仅仅从字面意思做浅显认识,而是要用历史的眼光、求实的态度、问题的意识和长远的视角来全面、深入、动态把握其内涵、本质与规律。”[6]从实际出发,把握社会发生的新变化、产生的新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在历史的连续性及发展的阶段性的辩证统一上全面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新变化,始终把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作为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6]刘希刚,史献芝.唯物辩证法视域下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探析[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