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旅游正在成为“公害”吗

2018-10-24 04:21
环球时报 2018-10-24
关键词:凌云剑桥环球时报

编者按:“我们能将世界从过度旅游中拯救出来吗?”近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以此为题刊文称,每一周都有新情况表明,我们已正式进入“过度旅游”时代:在意大利撒丁岛,出现海滩“盗沙”事件;在罗马,有非法沐浴情况;在西班牙马德里,针对民宿平台爱彼迎出台了严格的政策;而最近,泰国宣布无限期关闭因电影《海滩》而成名的玛雅湾,以恢复当地的生态环境。“过度旅游”一词频频出现在国际媒体中,其背后的现实是,蓬勃发展的旅游业给各国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也给当地增加了许多困扰,甚至有日本媒体将此称为“观光公害”。而由于出行人数庞大,中国游客也经常成为国外舆论中“过度旅游”的“反面教材”。国际旅游已经到了成为“公害”的严重地步吗?

日本浅草寺附近居民的新烦恼

本报记者 邢晓婧

浅草寺是东京的必看景点,每天吸引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家住此地的岸小姐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她本以为自己早已习以为常,然而,最近流行的“骑车观光”又让她痛苦不已。“外国游客很喜欢按车铃,老远就听见‘叮铃叮铃声。哪怕自行车完全可以通过,他们似乎也喜欢用这种方式提醒路人让开。这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日本人一般不会这么做。”岸小姐说,最让她无法忍受的是,许多游客在窄路上也不减速,她骑车时好几次有身后的自行车几乎贴着她飞驰而过,把她吓得不轻。

据岸小姐观察,这些“不守规矩”的游客以中国人最多,其次是韩国游客。与日本不同,中韩都是靠右行。岸小姐抱怨说,这些游客不仅没有“入乡随俗”,而且还不注意减速和礼让,很容易导致事故发生。而政府部门又不太可能在这种事情上下大力气管理,只能贴贴“减速慢行”的标语,“除了自己加倍小心,别无他法”。

宫田在京都经营一家民宿,她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来自欧美发达地区的游客也并非外界想象的尽善尽美,他们聊天嗓门大,喜欢热闹。但是一般来说,日本社会对欧美人的包容性更强。反观中国游客,每年访日人数已经突破735万人次,哪怕只有1%的人有不良行为也很难不引起外界注意。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被无限放大,尤其是负面行为。

宫田说,她可以理解一些客人的不当行为,认为他们并非故意为之。正如日本人因早年信息闭塞,出国机会少,到了国外也频频遭受指摘一样。“将心比心,再多些交流自然就好了。”宫田说。

日本国土交通省观光厅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访日游客达2869.9万人次,贡献了4.4万亿日元(约合2700亿元人民币)的消费额,连续5年创下新高,其中中国游客数量稳居榜首。

《环球时报》记者在日本推特上以“观光公害”为关键词检索时,弹出来自日本网民的大量抱怨,涉及街道混杂、交通堵塞、夜间噪音、破坏环境等各个方面。记者在东京银座某大型服装店试衣间前排队时,曾听到有日本女生嘟囔说:“这么多游客烦死了,试个衣服还要等这么长时间。”同样情景在免税店里频繁上演。外国游客买得多,又要办理免税手续,柜台前常常排起长龙。对于附近居民来说,即使买瓶水,也不得不排在队尾结账。《环球时报》记者亲耳听过“好脾气”的日本居民喊“快点”,也亲眼见过等不及的人冲到柜台前,扔下500日元夺门而出。后来记者再去日本时,发现很多免税店开设了“免税”和“非免税”结账窗口,用于满足游客和本地居民的不同需求。

日本国民对游客的反应是否有些过度?日本《东洋经济》周刊说,“以前老师教育我们,看到外国游客要微笑点头打招呼,那时候多是欧美人。几十年过去了,当来自东南亚的游客越来越多时,我们心里想的是‘欢迎到日本,还是‘又来了一群粗鲁人?”文章说,日本人对游客不该持太过分的偏见,尤其是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来临之际,更应该把“日式服务”发扬光大。▲

西班牙“成千上万企业靠旅游,哪能说是公害?”

本报驻西班牙特派特约记者 姜波 王方

今年夏天,《环球时报》记者到巴塞罗那出差。时值旅游旺季,整个城市熙熙攘攘。一名生活在当地的朋友向记者抱怨说:“每年一到这时候,地铁就异常拥挤,到处都是手提行李箱的游客。我们就餐也变得非常不方便,只能选择热门景区外围的餐厅。”他说,为躲避蜂拥而至的游客,不少当地人甚至专门在这一段时间到一个安静的小镇休假。

今年7月,马德里举办了一场持续一周的狂欢活动。《环球时报》记者的朋友山姆住在市中心,他楼下的酒吧和餐厅在那一周时间里都人满为患,喧闹至深夜。一些素质较低的游客还在喝醉后当街小便,整个社区的卫生状况变得很糟。山姆说,那期间,他每天早上都要忍受着满街的异味出门上班。

随着游客集聚,环境污染、普通居民生活空间遭挤压等问题逐渐显现。更重要的是,商业服务设施等也越来越倾向于游客,当地居民容易被忽视。此外,随着近年来民宿的兴起,许多房主将公寓改造成民宿出租给游客,给社区安全带来隐患,同时又造成本地房屋租赁市场紧俏,推升房租上涨,引发当地居民的不满。

旅游业是西班牙的支柱产业之一,对GDP的贡献率超过10%。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巴塞罗那市政府去年进行的一项民调显示,48.9%的受访者认为当地旅游承载力已经达到极限,首次超过支持接纳更多游客的居民比例。

西班牙一些地区还爆发过抗议活动,比如巴塞罗那去年7月就发生了抵制游客的行动,一些极端青年团体甚至当街拦下旅游大巴,将轮胎刺破,并在挡风玻璃上喷绘“旅游业正在扼杀社区”字样。这一情绪之后蔓延至其他多座城市。为此,西班牙媒体专门用“旅游恐慌症”形容当地居民对游客的抵制行为。

当然,也有当地居民对游客的到来持正面态度,尤其是旅游服务业者。在巴塞罗那圣家族大教堂附近经营饭店的弗朗西斯科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他每天要接待上百名游客,“难得”遇见大声喧哗、乱扔垃圾者。“即使有问题,与对方交涉一下基本就解决了,根本谈不上困扰。我从父辈手里接下这个经营近百年的饭店,如果说游客是公害,我们怎么过日子?”巴塞罗那警察安东尼奥告诉记者,游客增多令他们的工作压力增大,因为小偷的作案机会增多。不过他表示:“旅游业是巴塞罗那著名的‘无烟工业,成千上万企业靠旅游业养家糊口,哪能说是公害?”

有当地媒体称,“旅游恐慌症”的症结不在于游客多,而是旅游市场缺乏规范与管理。这种情绪与其说是针对游客,不如说是一种社会抗议,是对一味追求人数增长的旅游发展模式的抗议。▲

英国“剑桥不能成为 下一个威尼斯”

本报驻英国特约记者 纪双城

近些年来,英国剑桥的中国游客成为剑桥每年800万访客中人数增幅最快、最受关注的群体。最近,英国广播公司、《每日邮报》等英媒引述以剑桥旅游局首席执行官索顿为代表的当地人的话说,中国游客对剑桥而言已成为“一个问题”,尤其是在夏天。

这确实是部分当地人的心声。在国王学院礼拜堂旁,一名当地中年女性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剑桥是小城市,道路都很窄。我经常要跟在一大堆中国游客后面走路,他们都不会注意到我,也不会主动让路。”她强调,自己对中国游客没有偏见,但人数太多搅乱了当地人宁静的生活。

从一辆旅游大巴走下来的中国游客通常是三五十人。旅游旺季,每天停在皇后路上的大巴车有数十辆,是造成市区交通严重拥堵的重要原因。还有居民说,剑桥市中心有一家麦当劳,许多中国游客都去那里上厕所。有一段时间,麦当劳停业装修,大批游客就涌入附近的百货公司上厕所,让当地人非常惊讶。

“原本就不应该让这样的大巴车进入市区,但我们地方政府现行的政策就是如此,所以这也是我们的问题。”曾经担任剑桥市长的西普金,目前以无党派人士身份担任剑桥市议员。他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毫不讳言他是第一个对中国游客访问规模太大提出质疑的当地官员,“我说出来的是剑桥居民的真实感受”。西普金说,如今很多剑桥人都感到这座城市已经不属于自己。比如,市政厅外集市上叫卖的中餐都是现做现卖,当地居民在该区域总能闻到做饭的味道,而这是传统英国人不喜欢的。“很多剑桥人可以接受这座城市变成像阿姆斯特丹、维也纳那样的国际旅游城市,但不能像威尼斯一样,当地人都走了,城里只剩下游客。”在西普金看来,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务实地做出一些改变。“他们并不是‘公害。”当地导游吉姆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中国游客到访剑桥的数量远远没有到需要严格控制的地步。一旦失去中国游客,对英国的旅游市场是个不小的冲击。

除了剑桥,中国游客涌入牛津郡一个名为基德灵顿的“普通”村庄也成为英国媒体最近的谈资。据《环球时报》记者观察,中国游客近年来在英国引发的争议多在伦敦以外的传统景点——不像伦敦人,这些地方的居民习惯于宁静的生活。而中国游客时常引发此类争议,是因为中国人容易带来“群体现象”。▲

专家“旅游公害”出现背后的原因

本报记者 邢晓婧

“所谓‘旅游公害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两点:文化差异与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张凌云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这种问题普遍存在,没必要上升到“旅游公害”的层面。张凌云还表示,之所以出现“过度旅游”,是因为如今的旅行方式多样化,不再像以前一样主要依靠旅行团出游。此外,社交媒体的发展促使一些景点迅速走红,而这些地方的相关部门对此没有预料到,在设施等方面准备不足。不过张凌云认为,“过度旅游”集中在部分城市或景点,并不算是普遍现象。

“旅游业蓬勃是把双刃剑,目的地国想要有收益,就应该更具包容性。”张凌云说,比如在西方餐厅里说话要尽量小声,外国游客正常说话可能听起来都会很吵。外国游客会慢慢“入乡随俗”,当地居民也需要作出某种让步。“而作为餐厅,是否也能考虑到东西方人就餐时间略有不同,从而推出错峰就餐的服务呢?”张凌云表示,在处理所谓“旅游公害”等问题时,最重要的是当地管理部门要积极应对,想要获得这份收益就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张凌云认为,有些中国人的素质确实有待提高,但凡事都需要过程,加上中国人口基数太大,这个过程可能更长。“现在,国内越来越注重素质问题,民众的舆论监督能力也明显提升。”张凌云说,比如最近发生的高铁“霸座”事件,网民将视频发到网上,公众舆论敦促当事人道歉,这就是国民素质养成的一部分。▲

猜你喜欢
凌云剑桥环球时报
保留一点儿焦虑感
Q萌霸气凌云秀
欧洲·英国 中国人限游?
洱海太湖石
残荷新爱
请打赏
剑桥历史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