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土地”之三十】移山填海造桑田

2018-10-24 02:22:58景志刚
资源导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圩田沙田梯田

文 | 景志刚

愚公移山雕塑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赖以生存的土地。古往今来,一代又一代劳动人民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辛勤耕耘,创造出璀璨的农业文明,留下五千年的历史印迹。

从原始部落的开荒垦田,到当今时代的填海造陆,人们对土地的渴求从未歇止。打破天然束缚,获取更多资源,拓展生存空间,中华儿女战天斗地,演绎着沧海桑田的世事传奇。

愚公移山宁不智,精卫填海未必痴

正如鸟儿离不开天空、鱼儿离不开水,人类对土地的依赖是与生俱来的。地域的大小、地势的高低、土壤的肥瘠、环境的优劣……不仅影响着文明的发展,甚至决定着民族的存续。以至于即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依然无法摆脱地理因素和自然条件的制约。改造恶劣环境、建设美好家园,是人类亘古不变的共同理想。

自上古传说起,“人定胜天”的信念便深植我们的民族记忆。“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既贯穿着持之以恒、百折不挠、永不放弃的民族精神,也反映了探索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

土地是农业的基础。人多地少的矛盾,始终与文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城镇的扩张相伴相随。受制于落后的农业技术,拓展用地空间、扩大耕作面积,成为历代粮食增产的主要途径。“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古代劳动人民以移山填海的智慧、勇气和毅力,向山地丘陵要地,与河海滩涂争地,开辟出一片广阔的空间。

长淮见说田生棘,此地都将岭作田

“田尽而地,地尽而山。”与平原地带阡陌纵横、成片成方的万亩良田相比,山地丘陵的水土条件较差。农田上山,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易至难、由粗放到集约的探索过程。

“结茅栽芋种畲田”。畲,本意指焚草作肥、掘土播种。“畲田,峡中刀耕火种之地也”,最初既有平地、也有坡地,后来特指山坡上不设堤埂、顺坡而种的农田。唐代安史之乱后,北方百姓大举南迁,南方地少人多,畲田得到普及。刘禹锡任夔州(今四川奉节)刺史时,就曾亲历当地百姓烧山垦荒,留下《畲田行》一诗:“何处好畲田,团团缦山腹。钻龟得雨卦,上山烧卧木……下种暖灰中,乘阳拆牙孽。苍苍一雨后,苕颖如云发。巴人拱手吟,耕耨不关心。由来得地势,径寸有余金。”

畲田虽然利用了坡地,但破坏植被和生态,不利于水土保持。一旦暴雨倾注,水流顺坡而下,大量田土流失,“历三岁,土脉竭,不可复树艺。”两宋之后,畲田逐渐被淘汰,仅在一些地广人稀的偏远地区还时有所见。

龙脊梯田

太湖圩田

“青梯万级搭青天”。梯田,“谓梯山为田也”,兴于五代、盛于两宋,代替畲田成为山地利用的主流方式。元代农学家王祯曾详细记述梯田的修筑方法:“夫山多地少之处,除垒石及峭壁例同不毛,其余所在土山,下自横麓,上至危巅,一体之间,裁作重蹬,即可种艺;如土石相半,则必叠石相次,包土成田……”梯田通风、透光、蓄水、固土、保肥,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增产效果明显。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梯田作为垦荒兴农的标志风靡全国,成为“农业学大寨”的经典代言。

“一岭复一岭,一巅复一巅;步丘皆为穑,掌地也成田;线行山腰路,针穿石眼泉”。梯田不仅改善了农业生态,还构成独特的地貌景观。时至今日,云南哈尼梯田、广西龙脊梯田、湖南紫鹊界梯田等,依然以无穷魅力,吸引着海内外的游人。

港里高圩圩内田,露苗风影碧芊芊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人们不仅向山岭要地,也把目光投向广阔的水面。特别是宋室南迁后,鱼米之乡围湖辟田渐成风潮,深刻影响了千百年来的农业生产格局。

圩,本意指防水护田的土堤,“内以围田,外以围水。”长江淮河一带水道纵横、湖泽众多,人们在沿江、滨湖、靠海的低洼地带或沼泽、陂塘、河道、沙地等,“度视地形,筑土作堤,环而不断”,将所围占的淤塞滩地开发成耕地,水行于圩外,田成于圩内,故名圩田,又称围田、湖田。

“吴筑固城为濑渚邑,因筑圩于城,为吴之沃土”“自范蠡围田,东江渐塞”。圩田源于春秋时期的吴、越,唐宋时开始大规模发展。为了解决围湖造田与蓄洪排涝的冲突,人们将农田开发与水利建设相结合,横向挖塘,纵向开浦,建成纵横交错的塘浦圩田。同时,还在圩堤上修建水闸,适时调蓄洪涝,“旱则开闸,引江水之利,涝则闭闸,拒江水之害”。直到今天,长江中下游一带的许多农田,依然源自于当年兴修塘浦圩田的成果。

良田沃土

圩田土壤肥沃,灌溉方便,不怕水旱,产量很高。在南宋诗人杨万里的笔下,就多次描写江南圩田的肥沃和百姓的富足:“周遭圩岸缭金城,一眼圩田翠不分;行到秋苗初熟处,翠茸锦上织黄云”“圩田岁岁镇逢秋,圩户家家不识愁;夹路垂杨一千里,风流国是太平州”……

峰开林木千章秀,水抱沙田十顷平

潮起而隐,潮落而出,沿江沿海的滩涂土质肥沃,但深受潮汛影响,耕作风险很大。当地百姓顺天时、应地利,巧用滩涂围垦造田,同样开辟出大量的农业、养殖或畜牧用地。

“黄云满坞沙田稻。”沙田,“南方江淮间沙淤之田也。”在长江淮河两岸一些含沙较多的区域,上游水流挟沙而下,下游泥沙常年淤积,便形成可供开垦和耕种的滩地。自然形成的沙田,淤积过程较长。为了加速沙田淤积,人们有意在江河入海口处抛石拦沙,并在淤泥微露水面时种草促淤,以腐烂的草根改良土质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从南宋至明清,珠江口一带大量修筑堤围,固定河道,沉积泥沙,开垦沙田,直至形成后来的富饶宝地——珠三角。今天的我们,依然能从那些以沙、以海命名的地方,探寻到当年沙田围垦的历史痕迹。

“应教斥卤变桑田。”沿海筑堤挡潮而沉淀淤积的滩涂,被人们称为涂田。涂田始见于唐,兴起于宋,范仲淹任泰州西溪盐官时,就曾“调四万余夫修筑,三旬毕工,遂使海濒沮洳卤之地,化为良田。”元代王祯《农书》中这样记载涂田的开发利用方法:“沿边海岸筑壁,或树立桩橛,以抵潮泛,田边开沟,以注雨涝,旱则灌溉……”涂田含盐量高,必须先脱盐方可耕种。人们在实践中探索积累经验,或以植物脱盐,“初种水稗,斥卤既尽,可为稼田”;或用动物脱盐,“则蓄鱼虾,其利亦溥,越三五载,渐垦为田”。脱盐后的涂田“稼收比常田利可十倍,民多以为永业。”

只知地尽更无禾,不料葑田还可架

五代时期笔记小说《玉堂闲话》中,曾记述过这样一件趣事。广州番禺一农民到官衙报案,说“前夜亡失蔬圃”。官员大奇:贼可以偷菜,怎么能连菜园子都偷走呢?原来这里所说的“蔬圃”,是一种浮在水面上的农田,称为葑田。南宋诗人范成大诗云:“不看茭青难护岸,小舟撑取葑田归”,描述的也是同一种情形。

葑,即菰草根。菰草生于浅水,根蔓与泥沙纠缠淤积,长年累月结成土块浮于水面,经过平整便可种植水稻或蔬菜。这种水上耕田的方式,最早见于东晋郭璞《江赋》:“标之以翠蘙,浮之以游菰,播匪艺之芒种,挺自然之嘉蔬”,可谓大自然的神工造化。

受天然葑田的启发,人们后来便在水草茂密、烂泥淤积的沼泽地带,“以木缚为田,浮系水面,以葑泥附木架上而种艺之”。这种人工制作的葑田,“从人牵引或去留,任水浅深随上下”,不仅取用方便,且无旱涝之忧,又被当地百姓称之为架田。

葑田依水草而生,架田靠木构而成,而晋代史籍记载的另一种“农田”则更加巧妙——“编苇为筏,作小孔,浮于水上,种子于中,则如萍根浮水面。”这种无需泥土、直接在水面种植的“浮田”,称得上开创中华农耕史上无土栽培之先河。

凡事皆有度,过犹而不及。开山垦田、围湖造地,改善了民生,却也影响生态。过度开发带来的水土流失、洪涝灾害,古今教训俯拾皆是。如何统筹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还需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探寻真谛。

猜你喜欢
圩田沙田梯田
太湖流域塘浦圩田文化景观发展历史和特色
——以长荡湖为例
现代园艺(2022年2期)2022-11-19 00:31:40
从盐田到沙田
盐业史研究(2022年1期)2022-04-25 10:37:35
墨韵书香
沙田镇:“三大纪律、六项注意”颁布地
《山区修梯田》
艺术品鉴(2019年12期)2020-01-18 08:46:52
长荡湖塘浦圩田道路文化景观设计保护研究
大众文艺(2019年16期)2019-08-24 07:53:52
秀美梯田
乡村地理(2018年2期)2018-09-19 06:43:44
梯田之恋
民族音乐(2017年4期)2017-09-22 03:02:50
致桂树
延河(2016年1期)2016-02-26 08:21:46
疏浚、排水和开垦荷兰低地圩田景观分析
风景园林(2015年8期)2015-11-12 01:2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