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物联网的高效集群证明机制①

2018-10-24 11:05杜变霞初晓博
计算机系统应用 2018年10期
关键词:同构校验内存

杜变霞, 秦 宇, 冯 伟, 初晓博

(中国科学院 软件研究所 可信计算与信息保障实验室, 北京 100190)

引言

当今社会,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简称IoT)的应用很广泛, 从简单的小规模系统 (如智能家居等)到大规模的安全敏感环境 (如军事系统、工厂自动化、智能检测系统等)都可见其踪影. 然而物联网中很多设备通常资源受限, 且缺少通用计算设备的安全能力或机制, 使它们很容易成为敌手攻击的目标, 比如在智能医疗设备中, 设备被攻击就可能威胁到人的生命. 因此,为了提高物联网环境的安全性, 有必要对设备的软硬件状态进行完整性验证, 确保集群设备的安全可信.

远程证明是一种验证设备软硬件完整性状态的有效机制.传统远程证明机制主要针对单一证明者的场景(即“一对一”验证), 缺少针对大规模物联网设备构成的集群环境的全局证明机制(或者称为集群证明). 为此,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设备分组的高效集群证明方案.首先, 将软硬件配置一致的同构设备进行分组, 组内通过设置管理节点采用多数表决制的方法可以快速认证组内各个设备的可信状态;其次, 基于自主国密算法设计全局证明协议, 使得远程验证者可以高效对所有管理节点的可信状态进行验证. 本文主要贡献总结如下:

1) 本文设计了一个高效的集群证明方案, 通过设备的软件证明协议, 提高了集群的安全性;通过将设备分组, 提高了集群效率. 实验表明, 当同构设备越多的时候, 管理节点越少, 效率提高越多;

2) 在Real210[1]开发板上, 我们实现了集群证明方案终端设备的证明系统, 并基于实验结果在CORE模拟器对集群证明网络协议进行了仿真评估, 评估结果表明了本方案的高效性, 说明本方案可以应用于大规模物联网环境的状态证明;

3) 本文依据集群证明的威胁模型, 对方案的安全性进行分析, 证明了方案能够抵抗重放攻击、合谋攻击等.

本文的组织如下:第1节讨论了远程证明的相关性工作;第2节介绍了方案设计与实现;第3节是方案的安全性分析;第4节是方案的实验评估, 主要评估了方案的性能以及和简单集群证明方案进行了比较;第5节是比较与讨论, 分别与SEDA以及”一对一”验证进行了比较并将本文方案扩展成通用模型进行了讨论与改进;第6节是结语, 总结了本文工作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工作.

1 相关工作

IoT设备产生、处理和交换大量数据, 这些数据包含着很多隐私和敏感信息, 所以容易遭受各种攻击[2–4].为了确保IoT设备的正确运行和安全操作, 保障底层设备的完整性是至关重要的, 特别是他们的代码和数据, 可能遭受恶意程序修改[5].

远程证明允许一个远程方验证设备的可信状态,其对于IoT设备的完整性验证问题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根据对远程证明相关机制的调研, 我们将其实现方法分为三类:

(1) 基于硬件安全模块的远程证明[6–8]

主要借助于安全硬件, 比如TPM, 这类远程证明一般都是针对于高端设备, 比如电脑、手机等, 由于资源受限以及造价昂贵等, 不适用于中低端设备.但是基于TPM的认证只能在启动时建立, 不方便且耗时.所以引进了DRTM, 可以在用户定义的任意时刻进行度量. 通过扩展DRTM思路, Intel提出了SGX[8], 可以提供一个硬件加强的隔离执行环境.

(2) 基于时间和内存校验和的软件证明[9–13]

基于时间和内存校验和的认证没有安全硬件的支撑, 一般都是利用侧信道信息, 比如时间.通过设定认证代码, 如果设备被篡改, 在计算设备内存校验和时都会导致时间的增加. 所以虽然这类型认证比较简单, 成本最低, 但是由于需要强大的安全假设, 在一些场景中并不适用.

(3) 复合软件证明[14–19]

为了克服基于软件的认证的限制, 提出了各种采用软件/硬件协同设计的复合架构.复合架构可以弥补在低端设备上无法容纳专用安全硬件(如TPM)的缺憾. 他们通过构建一个最小化信任锚点来实现, 典型的架构有 SMART[14]、TrustLite[15]、Tytan[16]等.

利用复合架构, 研究者提出了一些集群证明方案.SEDA[20]引入了对于设备集群的安全模型定义并在此之下证明了安全性 它基于两个嵌入式设备的认证架构(SMART和TrustLite)设计了实现方案.但是SEDA并没有考虑硬件攻击, 并且只能提供通过证明的设备个数, 并不能提供具体失败设备的identity等额外信息.

上述远程证明方案只考虑了软件攻击, 敌手的能力被局限在操纵prover的软件, 在单个prover认证下,是有理由这么假设的, 特别是当设备被安全保存的时候. 然而我们现在处于一个多设备互联的生活场景下,prover可能是异构的, 被分布在一个大的物理范围内,所以物理攻击是极有可能的. DARPA[21]假设如果敌手物理地攻击了一个设备, 则这个设备会不可达一段时间, 所以将设备的缺失看做设备被捕获的一种信号, 即通过缺失探测来解决物理攻击.

本文针对现有方案做了改进, 提出了一种更高效安全的集群证明方案, 可以抵御设备合谋攻击、重放攻击等.

2 方案设计与实现

2.1 系统模型

在大规模设备组成的集群S中, 很多设备是同构的, 比如医院中存在多种智能医疗设备, 每种智能医疗设备都有很多个, 它们的软硬件配置相同, 要是按照通用的集群验证方法将每个设备放入集群中, 则耗时且没必要. 如果单独一个个验证的话, 则会非常繁琐, 且容易使Verifier成为性能瓶颈. 如果将集群设备分组,同构设备构成一组, 每组设立一个管理节点(管理节点也是需要验证的设备之一), 这样, 管理节点只要比较组内设备校验和的不同, 即可预先知道哪个设备被篡改(在同构设备中大部分没有被篡改的情况下, 其他情况在第5章进行了讨论和改进). 然后远程验证者只需要验证管理节点即可, 减少了远程验证者需要验证的节点的数量, 而且同构设备间的验证可以在全局证明协议之前预先完成, 从而提高了集群认证效率. 我们以图1为例对集群模型进行说明, 示例集群中有8个管理节点,Dij表示Di的子节点, 即Di是Dij的管理节点,Di管理下的节点Dij都是同构设备.管理节点可以和子设备同构, 也可以是专门选取的要验证的设备.就以医院中智能医疗设备场景为例,D11可能是智能血压计,D21、D22可能是智能血糖仪, 其他以此类推将其按照设备类型分组, 选取的管理设备负责验证组内, 当集群验证的时候, 只需要验证管理设备即可.

IoT集群证明系统中, 主要的参与者有:设备操作员OP, 负责离线阶段设备的认证和部署;验证者VRF,负责验证集群设备的可信性;管理节点Di, 负责认证组内设备的可信性以及被VRF认证;设备节点Dij, 由其管理节点Di进行验证.

图1 基于软硬件混合证明的集群证明体系架构

本方案要实现的目标是:(1) 可以远程验证整个集群的完整性;(2) 比单独验证每个设备以及比按相同方式统一验证所有设备更高效(在同构设备比较多的情况下);(3) 管理节点不需要知道子设备的详细配置信息;(4) 集群可以扩展, 可以动态加入或删除设备;(5) 可以探测到被软件攻击的设备;(6) 可以探测到被物理攻击导致探测不到的设备.

2.2 敌手模型

假设敌手A可以窃听、插入或修改所有设备间交互的信息. 假设敌手在认证之前, 已经控制设备内存,修改平台上的内存区域.假设敌手可以实施重放攻击、预先计算待遍历的内存、实施内存替换攻击等;假设敌手可以实施通过缺失探测检测出来的物理攻击, 但是不能物理攻击所有的设备;假设攻击者可以操作设备的所有软件, 但不能伪造签名, 也不能发动整个网络规模的DDoS攻击, 也不考虑运行时攻击.

2.3 安全假设

本文有如下假设:(1) 敌手在认证期间, 不能修改硬件设备等;考虑有限的DOS攻击. (2) VRF知道每个管理节点的软硬件配置. (3) 设备的时钟是和OP以及VRF同步的, 并且敌手不能攻击;同构设备中大多数设备是可信的, 只有少部分设备是被篡改的(对于该假设, 在第5章中进行了讨论和改进);操作者OP是可信的, 以及所有的密码学函数是安全的;在离线阶段进行初始密钥交换时, 我们假设任何两个节点之间存在安全信道. (4) 集群S中的设备可以动态移动, 但是在认证期间, 集群拓扑是静态的. (5) 假设集群中每个设备都有:① 一个存储代码段(代码和数据)的静态非易失写保护内存区域R;② 密钥的安全存储, 只有R中的代码执行的时候才可以被访问;③ R中代码是安全的,除了最终结果外, 不会泄露任何信息, 它们构成设备的信任根.该信任根已经在多种架构中实现, 如SMART 架构[13]、TrustLite[14]架构、TyTan[15]等, 同时也在TrustZone[16]等中实现. 它们都由受保护存储区域和不受保护存储区域组成, 具体如图2所示.

图2 内存划分

2.4 符号说明

表1 协议用到的标识符

2.5 方案架构与协议

如图1所示, 我们将集群中的设备分为两种, 管理节点Di和子节点Dij. 集群证明具体分为两个阶段:(1)离线阶段, 完成设备的初始化与更新, 分别对应图1中的init、join协议;(2) 在线阶段, 执行真正的验证,包括图1中的AttVerify和Subattest协议. 在线阶段主要做设备的缺失探测和收集证明. 缺失探测目的在于探测因受到物理攻击而不可达的节点, 通过重组拓扑结构确保集群验证的稳定性. 收集证明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管理节点对同构设备子节点的验证, 我们采用的方法是管理节点比较子节点发来的校验和, 不同于大多数的为被篡改节点, 否则为可信节点;另一方面是网络拓扑结构中, 管理节点组成的集群的全局证明.

2.5.1 离线阶段

离线阶段主要完成设备的初始化和更新. 在初始化的时候, OP配置设备的签名密钥对(被OP签名)以及通信密钥, 并将VRF的公钥分发给每个设备, 同时,OP将同构设备归于同一个管理节点下用以实现子节点验证的高效化. 除此之外, 邻居节点间以及管理节点和子设备之间要进行密钥交换. 这些都由图1中的init协议完成. 设备更新分为新设备加入和邻居更新,由join协议完成. 当新设备加入集群中时, OP为其分配密钥对以及VRF的公钥. 如果为子设备节点, 需要和相应的管理节点进行密钥交换;如果为管理节点, 则需要和邻居节点进行密钥交换. 邻居更新则是管理节点定时发送信息来更新该节点的邻居列表以及子设备节点列表并通知OP.

2.5.2 在线阶段

在线阶段主要完成对集群的可信验证操作. 当OP和VRF不是同一个设备的情况下, 验证者想要验证集群的可信状态时, 需要先经过OP, OP先对验证者进行验证, 以防VRF是攻击节点, 发起DOS攻击, 然后OP传达VRF的数据给集群中的设备. 因此, 我们统一将和集群设备交互的设备称为VRF. 同时因为OP在此阶段只负责转发VRF和管理节点的信息, 在本节将认为VRF与管理节点直接通信.

(1) 缺失探测阶段

缺失探测阶段本文采用心跳协议[20]来进行, 主要基于两个目标:① 发现被物理攻击节点;② 基于返回的缺失节点, 重新选择初始节点(如果拓扑不是连通的, 可以选多个构成多组, 每组之间互相连通), 这样就避免因为中间某个节点被攻击而导致整个验证无法进行. 缺失探测中, 探测设备发送心跳请求. 在一定时间段内, 未反馈心跳信息的设备将被认为失去连接. 这时候需要通过重新选取初始节点, 保证缺失设备不影响链路传送.

当要进行心跳协议时, VRF广播心跳请求给集群中的所有管理节点, 然后等待接收心跳信息, 如果收到一个管理节点的日志记录, 就查看记录中的心跳信息,找出失败管理节点, 然后重新设置网络拓扑, 以免一个初始节点坏掉之后, 还按原来的拓扑进行, 后面的节点状态都不知道. 重设的话, 可以根据失败管理节点选择几个初始节点等, 使得集群内每个设备都不会因为初始节点的问题而连接不上. 而管理节点除了发送自身的心跳信息之外还要接受邻居节点的心跳信息. 如果收到邻居节点心跳信息后发现这个心跳信息自己没有记录, 则将这个信息记录在日志中, 然后将该心跳信息再转发给所有邻居. 直到管理节点收到所有设备的心跳信息或者超时, 最后将自身的日志信息发送给VRF.

(2) 收集证明阶段

收集证明阶段的目标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管理节点对同构设备子节点的验证, 如图1中的Subatt, 管理节点比较子节点发来的校验和, 不同于大多数的为被篡改节点, 否则为可信节点;另一方面是网络拓扑结构中, 对管理节点组成的集群的证明, 如图1中的AttVerify.

实验涉及到的主要消息类型有:① req, 表示消息类型是请求类型. ② rep, 表示消息类型是响应类型. ③subreq, 表示管理节点对子设备节点的请求信息. ④subrep, 表示子设备节点对管理节点的回复信息. 对于待发送和接收的数据包, 我们分别用MsgS(MsgF)和MsgR表示.

1) 对分组内部同构节点间的验证.

由于同构节点的内存内容是相同的, 因此内存的校验和也是相同的.所以可以让大量的同构节点同时进行内存校验, 校验和不同的节点将被认为是内存被篡改节点.具体流程见算法S u b a t t_M g r N o d e,Subatt_SubNode, 分别从管理节点和子设备节点的角度来描述协议Subatt.

a) 管理节点:管理节点的验证分为四步, 如算法1.

① 发送请求:管理节点每隔一个固定的时间(这个时间小于远程验证间隔)就发送加密的验证请求subreq检测子设备节点的状态.验证请求中包含一个随机数据Randata和一个递增的序列号CurSeq以及设备ID. 然后设置定时器进入等待阶段. 每次等待的时间固定为TAtt.

② 等待:管理节点等待子设备节点传回来的验证信息subrep.如果收到信息时未超过定时器设置的时间则进入记录阶段.

④ 校验:验证时间超过定时器设置的时间之后进入该阶段. 管理节点比对所有于记录阶段记录的子设备节点的校验和, 和大多数子设备节点不同的校验和的节点加入验证失败子设备集合FailSubDevs中, 其余的加入验证成功子设备集合SucSubDevs. 剩余未发来验证信息的子设备节点加入未回复子设备集合NorepSubDevs中.

b) 子设备节点:子设备节点的验证分为三步, 如算法2所示.

① 等待:等待管理节点发来的验证请求subreq. 收到请求则进入验证阶段.

② 验证:如果收到的消息属于subreq类型, 检查管理节点发来的验证请求的签名并解密获取序列号及随机数据. 再验证该请求的序列号, 必须大于子设备节点存储的上一次验证阶段使用的序列号. 通过验证之后, 子设备节点用随机数填充空白内存, 然后计算内存和收到的随机数据的校验和. 进入回应阶段.

③ 回应:子设备节点将节点ID, 接收到的序列号和上一步产生的校验和打包加密以subrep类型的消息发回管理节点(父节点par). 记录当次校验的序列号并恢复内存.

2) 对全局集群环境内所有管理节点的验证.

对管理节点的验证比较简单, 由于VRF中已有管理节点的内存信息, 并且管理节点不同构, 因此可以针对每个管理节点的内存校验和进行单独比对.具体流程见算法AttVerify_VRF, AttVerify_MgrNode. 分别从验证者VRF和管理节点的角度来描述协议AttVerify.

a) 验证者VRF:VRF的验证分为四步, 如算法3.

①体温高于38.5℃;②符合中医辨证:发热重,恶风,有汗或少汗,头痛,鼻塞,鼻流浊涕,喷嚏,咳嗽咳痰,痰稠色白或黄,咽红肿痛,口干渴,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指纹浮紫,兼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酸腐,口气秽浊,大便酸臭[2];③监护人知情同意,患儿能够配合治疗。

① 发送请求:VRF根据需求选择一个管理节点InitNode向其发送加密的验证请求来检测所有设备节点的状态. InitNode优先选择更安全的管理节点或者距离更近的管理节点. 验证请求中包含InitNode要计算校验和的随机数据RanData和一个递增的序列号CurSeq. 然后设置定时器进入等待阶段. 设定接收验证和最长需要时间TRep.

② 等待:VRF等待管理节点传回来的验证信息rep. 如果收到信息时未超过定时器设置的时间则进入校验阶段.

③ 校验:如果收到的消息属于rep类型, VRF检查收到的信息的签名并解密. 如果信息中的序列号Seq跟管理节点发送的序列号CurSeq一致则根据收到的随机数据RanData计算对应管理节点的校验和并与该信息中的校验和比对. 如果比对结果一致则将该管理节点归于SucSubDevs, 并根据信息中的子设备状态S u b S t a t e L i s t将子设备归于S u c S u b D e v s,FailSubDevs或者NorepSubDevs. 再将信息中包含的节点ID放入已回复子节点集合RecSubNode中进入等待阶段.

④ 结束:验证时间超过定时器设置的时间之后进入该阶段. 失去联络的管理节点归为NorepSubDevs.将这三组集合跟校验阶段收集的子节点验证记录一起输出给用户.

b) 管理节点:管理节点的验证分为三步, 如算法4.

① 等待:等待本次验证相关信息. 如果收到VRF发来的验证请求req则进入验证阶段;如果收到其余管理节点的验证信息rep则进入转发阶段.

② 验证:判断接收到的信息的签名是否正确.正确则解密信息从信息中获得序列号Seq和随机数据RanData. 再验证该请求信息的序列号, 必须大于管理节点存储的上一次验证阶段使用的序列号PrevSeq. 通过验证之后先产生一个新的随机数据NewRanData并将其与刚才获取的序列号Seq一起加密之后以req信息的形式群发给邻居节点. 接着将内存中的空白部分用随机数进行填充, 然后计算内存和随机数据RanData的校验和. 再将本节点ID, 校验和Checksum,序列号Seq, 随机数据RanData连同子设备的可信状态一起传送给父节点. 记录当次校验的序列号并恢复内存, 进入等待阶段.

③ 转发:将收到的rep类型的消息转发给父节点.进入等待阶段.

3 安全性分析

为了保障验证结果的安全性, 我们依据远程证明安全威胁模型针对常见攻击方法进行如下安全分析.

(1)伪造攻击:指在攻击者不知道密钥的情况下,构造一个新的消息及其签名值. 本系统采用加密签名算法, 由于假设在离线阶段的初始密钥交换阶段, 通信信道是安全的以及密码函数是安全的, 所以当敌手在通信信道上篡改或者伪造消息时, 会导致签名验证失败, 从而达到防伪造效果. 而且当管理节点与子设备节点同构时, 管理节点也不能利用子节点传来的校验信息, 因为随机数产生函数存储在被保护内存区域R中,外部函数无法访问到它, 这样随机数产生函数只能由认证代码控制, 而每次产生的随机数不同, 即管理节点计算校验和的随机数和子设备节点不同, 所以无法伪造;而且即使管理节点可以给子设备节点传自己的随机数也会带来时间的延迟, 所以基本上无法直接利用子节点信息进行伪造.

(2)重放攻击:指通过将以前认证的数据传送给VRF, 本系统通过将随机数加入验证过程来防止预计算, 从而避免重放攻击.

(3)内存复制或内存替换攻击:指攻击者将内存复制到空白区域, 当验证内存时, 通过修改程序计数器PC和数据指针DP来实现攻击, 本系统通过给空白内存填充随机数使得没有空间存储攻击代码达到防范的目的.

(4)代理攻击:指使用更快的远程设备代理checksum计算.但是远程设备无法获得真正的密钥, 所以无法正确加密和签名, 可以防御.

(5)内存压缩攻击:压缩获得可以利用的空闲内存,证明时实时解压. 本系统通过设定认证时间以及在空白内存中填充随机数能一定程度上防范这种攻击.

(6)合谋攻击:指两个设备串联攻击.本系统中当合谋攻击发生在子设备节点下的时候, 因为发送的都是加密签名过的结果, 即使发送给合谋节点, 因为合谋节点没有对应的密钥, 无法解密, 所以合谋攻击无效;当发生在管理节点之间的时候, 场景是邻居节点将随机数预先传给下一节点, 导致下一节点可以预先计算. 本系统通过将产生随机数的函数放于被保护内存区域R中, 只有认证代码可以调用它, 使得随机数不能事先产生, 防止了合谋攻击.

除此之外, 本系统采用一些方式来加强系统安全性.

(7)机密性保障:本系统采用信息加密的方式, 并且假设使用的密码学函数是安全的, 所以敌手即使截获信息, 也无法获取消息内容, 达到防窃听的目的;另一方面, 本系统中除了VRF, 任何两个节点之间不知道对方的软硬件配置, 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隐私, 而且当一台设备被攻击的时候, 不会获取其他设备的数据, 使设备更安全.

(8)可用性保障:本系统通过在缺失探测节点之后,重新选取管理节点, 使得缺失节点不影响其他节点的传输来保障协议的进一步运行. 除此之外, 本方案先用OP来验证VRF,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范DOS攻击. 而且, 本方案因为可以发现伪造攻击, 所以当敌手伪造一个请求的时候, 接下来的设备要进行身份验证, 验证没通过时会停止转发与计算校验和等, 所以只有身份验证这一步会产生DOS攻击, 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减弱.

同时, 针对本文不考虑的攻击:运行时攻击和无法通过缺失探测检测的物理攻击, 进行一些相关讨论.针对运行时攻击如ROP攻击(Return-oriented Programming), 对于该攻击, 现在已有一些运行时证明方案如C-FLAT[21], ATRIUM[22]等, 可以设计方案对执行指令以及控制流等进行认证;对于不能通过缺失探测检测出的物理攻击, 如侧信道攻击等, 需要对设备的安全架构进行改进, 现在已有相关的架构, 如文献[23]中所示架构, 针对cache侧信道攻击, 利用硬件事务内存使得敏感代码和数据在程序执行过程中常驻cache来防止信息泄露.

4 实验评估

我们先在一个普通的ARMSOC开发板Real210上[24]对加密等关键操作进行测试和评估, 然后针对评估结果, 用Python语言在Common Open Research Emulator (CORE)[25]软件上对本文提出的高效集群证明方案进行了模拟. CORE是一个运行于Linux操作系统上的虚拟网络仿真工具. 该工具利用了Linux的网络堆栈从而使得该工具的仿真性能与真实网络非常相似.

4.1 实验设置

在本次模拟实验中, 我们使用了两种集群证明方案. 第一种采用最简单的集群证明方案, VRF发一个验证请求给星型拓扑中的初始节点, 然后初始节点将验证请求转发给邻居节点, 以此类推, 一层层转发. 每个节点计算完校验和后将结果经过一层层转发, 传给VRF. VRF收到回应后, 一个个进行证明. 所有新加入的节点都直接加入星型拓扑中. 第二种则是本文提出的高效集群证明方案, VRF跟管理节点处于同一个星型拓扑中.

两种方案中的所有节点都采用802.11作为数据链路层的介质访问控制协议. 同时采用Optimized Link State Routing (OLSR) 协议作为网络层协议. 在密码方面选择128位的SM4进行加解密以及采用256位的SM2进行签名及签名验证操作. 内存验证则采用SM3算法.

本文采用的实验机器分别是Lenovo ThinkCentre M4000t, 与Real210开发板, 它们通过USB host接口连接;Real210开发板采用ARM Cortex-A8, 频率为1 GHz, 有 512 MB 内存, 256 MB NAND Flash. 数据采集SM4加解密和SM2签名验证分别是在Real210开发板上[24]测试出来的. 由于Verifier也要进行节点内存验证, 所以节点内存验证速度是在Windows机器上模拟出来的, 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采用的密码操作耗时

4.2 实验结果

本次模拟实验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测试两种集群证明方案的运行时间. 两种集群都有50个节点并且节点只需要验证1 MB的内存. 第二部分测试高效集群证明方案的性能.

第一部分测试的结果如图3所示.对于简单集群验证,x轴表示整个集群节点一共有50个节点. 对于高效集群验证,x轴表示管理节点的数量, 从10个到50个.由图可知, 集群中全部都是管理节点时, 高效集群验证跟简单集群验证效率一样. 但是随着同构程度的加深, 管理节点开始变少, 而管理节点的子节点开始增多, 高效集群验证的效率越来越高. 当只有10个管理节点时, 高效集群验证使用的时间大约只有简单集群验证的1/4.

图3 不同管理节点数量下两种方案运行时间

第二部分测试的结果如图4所示. 高效集群证明所耗费的时间随着需要验证的内存增大而增大. 这主要是因为VRF计算管理节点的校验和的时间也随着内存大小的增加而增加. 同时CPU运行时间随着需要验证的内存大小的增加而增加. 节点的平均传输数据 与节点数量相关性比较大, 与内存大小相关性比较小.

图4 高效集群证明性能测试

5 比较与讨论

“一对一”验证指Verifier一个个验证设备节点. 我们这里指Verifier同时发送n个验证请求, 然后设备节点进行计算并将验证结果返回给Verifier, 然后Verifier一个个进行相关计算与比对来验证设备的可信性.

我们与SEDA[19]以及“一对一”验证进行了比较, 如表3所示. 我们假设总设备个数为n, 管理节点个数为m, 时间耗费主要考虑从Verifier发送校验请求到Verifier完成整个校验总共花费的计算校验和的时间.本文方案, 管理节点可以预先得知子节点信息, 所以Verifier只要验证管理节点信息即可, 而且管理节点和管理节点之间传完随机数后, 计算校验和以及传输的过程都是并行的, 比较省时. 如表3所示, 本文提出的高效集群证明机制可以识别具体损坏设备、时间消耗也比较低, 同时可以一定程度上抵御物理攻击和DOS攻击. 当SEDA以及“一对一”验证和本文的假设条件一致时, 本文抵御的软件攻击更多. 在可用性上,如第3节安全性分析那章所示, 因为采用了缺失探测提前排查设备等, 提高了可用性;从通用性的角度来说,因为本实验方案在同构设备比较多的情况下有效, 如果没有同构设备, 其时间性能也是O(n). 从Verifier是否容易成为性能瓶颈来说, 因为“一对一”验证一般要收发n个包并对这n个设备进行校验, 比较繁琐而且容易成为性能瓶颈, 而SEDA和本文方案可以减轻这一点, 只需要发一个包就可以得到验证结果, 而且Verifier要验证的设备大幅度减少, 降低了Verifier的计算量, 使其相对不容易成为性能瓶颈.

表3 高效集群证明机制和SEDA[19]以及单一prover验证的比较

虽然本文在SEDA上进行了改进, 但是本文因为采用管理节点验证子节点的想法, 所以当管理节点被验证失败的时候, 其负责的子节点就要重新被验证.

将本方案扩展成通用模型, 使其可以应用到其他场景时, 就有必要对本实验方案做进一步讨论.

(1) 本文管理节点验证子设备节点用的是多数表决机制, 但是如果管理节点和子设备节点采取的是同构设备, 也可以采用一一验证. 因为管理节点和子设备节点的内存一样, 但是因为填充内存以及计算内存校验和的随机数不同, 所以管理节点还需要重新计算子设备节点的校验和, 增加了管理节点负载.

(2) 本文假设同构设备中大多数是可信的. 但是在通用场景中, 存在着大多数设备被攻击的可能性. 在这种情况下, 可以通过在管理节点中存储同构设备子节点中的一个标准值, 当收到子设备节点的校验和时, 用这个标准值和随机数进行计算, 然后分别和每个子设备节点传来的校验信息进行比较, 不同的即为被篡改设备来进行改进. 或者也可以通过预先验证一轮, 使其同构设备中大多数可信.

(3) 本文Verifier因为要验证所有的管理节点, 所以在设备类型比较多的情况下, 可能成为性能瓶颈, 而且网络传输量也比较大. 可以通过让管理节点之间互相验证, 最终由初始节点统一上传验证结果, 但是这样的话, 也会带来问题, 比如会增加隐私泄露, 特别是对医疗设备来说, 攻击一个设备就可以获取到其他设备的信息, 造成更大的破坏. 同时需要管理节点有足够的内存去存储集群设备内其他节点的信息, 因为每种设备的配置不一致, 所以有些设备可能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存储别的设备的内存信息. 而且管理节点之间要相互等待, 是串行的, 耗时也会相应增加.

(4) 本文的实验场景是在同组内子设备不更新或者同时更新的情况下(比如智能医疗设备), 但对于一些经常需要更新的场景(比如安装不同的软件)则不适用. 如果管理节点和子设备节点是同构设备的情况下,可能需要将设备操作传输给管理节点, 因为是同构设备, 所以管理节点可以根据收到的操作进行相同操作,然后进行验证.

6 结语

本文针对物联网集群设备远程证明和验证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高效集群设备可信性证明安全方案, 该方案通过采取安全验证策略, 可以检测设备存在的软件攻击. 该方案通过将设备分组, 然后基于管理节点再进行验证, 提高了集群认证的效率. 方案的安全性评估结果表明, 它能够防御集群证明场景下的常用安全攻击.但是该方案有些方面有待提高, 比如物联网设备无法抵御运行时攻击如ROP攻击以及不能抵御通过缺失探测检测不出的物理攻击, 如侧信道攻击等.除此之外,本方案假设密钥交换时存在可信信道等以及扩展到通用模型中各种场景下的问题, 未来将重点研究这些方面的安全问题.

猜你喜欢
同构校验内存
牵手函数同构 拨开解题迷雾
——以指数、对数函数同构问题为例
使用Excel朗读功能校验工作表中的数据
广义C3模
电能表在线不停电校验技术
指对同构法巧妙处理导数题
同构式——解决ex、ln x混合型试题最高效的工具
笔记本内存已经在涨价了,但幅度不大,升级扩容无须等待
“春夏秋冬”的内存
基于FPGA的CRC32校验查找表算法的设计
内存搭配DDR4、DDR3L还是DDR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