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活动在品德与社会课中的高效应用

2018-10-23 10:00尚海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8年10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尚海

[摘 要]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强调学生的体验性,期望學生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获得成长。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教师要引入调查活动,通过科学分组、重点提示和多元展示等途径,使学生成为实践活动的主体,提升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从而提高道德品质和行为选择能力。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调查活动;科学分组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0-0081-01

品德与社会学科涉及规则教育、生命与安全、自然环境等多方面的内容,与我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旨在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社会、感受社会。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教师要引入调查活动,并对调查活动的高效应用展开创优设计,通过科学分组、重点提示和多元展示等途径,让学生真正深入社会,促进学生社会性的发展。

一、科学分组,保障调查有序

调查活动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经常用到的探究方法,要让学生真正深入社会,展开调查,教师必须进行实实在在的指导。在开展调查活动之前,教师要依据调查内容和学生学情进行科学分组,每个小组有一名组长、一名记录员、一名资料收集员,通过合理分工,使学生各司其职,保障调查有序进行。

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绿色小卫士》一课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身边存在的环境问题,树立环保意识。教师可利用调查活动,让学生对生活区域的生态环境进行调查,并用照片或文字记录调查内容。调查活动的范围除了校园,还可以是学生居住的社区或者家庭。调查活动开始之前,教师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让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强的学生当组长,把调查任务细分给每位学生。在活动中,其中的两个小组负责调查校园环境污染问题;另外两个小组负责调查自己家庭一天产生多少垃圾,垃圾分成几类,家庭垃圾如何处理等问题;最后两个小组负责调查家乡的水污染问题及污染的原因。由于最后两个小组需要走访、交流,教师分组的时候要把家庭住址近的学生分到一组,便于他们沟通,保障调查的有序性。

二、重点提示,保证调查有效

调查活动是一项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的行动提出更高要求,但小学生独立操作调查活动的能力有限,调查活动的推进盲目性较大,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在调查活动开始前,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调查表,列出要调查的事项,让学生根据调查结果填写表格。学生有一定的调查经验后,教师提示学生制定调查计划,并给出合理化建议,以保证调查活动的有效性。

学生每天都会接触到塑料,但对塑料没有深刻的认知。为使学生认识到塑料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利与弊,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教师在教学《塑料与我们的生活》时,组织学生展开调查活动,引导学生制定调查计划:记录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塑料制品,总结出塑料的优点;记录自己家庭每天用多少塑料袋以及少用塑料袋的办法;调查身边的“白色污染”现象,写出其危害。同时,教师强调本次调查活动的注意事项:可以与其他功能相似的物品进行比较,凸显塑料的优点;调查“白色污染”现象时要注意安全,不可去离学校或家庭太远的地方,要详细记录污染的地点、污染形成的主要原因等。另外,教师要对调查活动的展开进行重点提示,帮助学生规划清晰的行进路线,使调查活动更加有效。

三、多元展示,确保调查有用

完成调查并不意味着调查活动的结束,调查成果的展示才是知识得到巩固的关键。为确保调查活动有用,教师可创设多元展示的机会,营造轻松、民主的氛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调查成果,并鼓励其他学生大胆质疑,使学生有所收获。

例如,教学《健康文明的休闲生活》时,教师让学生分组对周围人的休闲活动展开调查,使学生了解人们的休闲方式和对休闲活动的看法。在学生调查结束之后,教师创设多元平台,先让学生分组展示调查成果,然后谈谈对休闲活动的看法,了解健康的休闲活动的重要性。调查成果的展示,使学生能以发现者的身份对知识进行内化,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

总之,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应用调查活动时,教师要有系统科学的规划,认真钻研教材和学生实际,扎实备课,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深入社会生活,从多角度、多层次了解社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

(特约编辑 木 清)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
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道德情感的培养分析
对小学《品德与生活》学生自主学习的反思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