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文科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模式和运行机制

2018-10-23 09:58柳应明
文教资料 2018年25期
关键词:实习基地建设模式运行机制

柳应明

摘 要: 地方本科院校在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过程中,其文科专业实习基地建设与运行中存在一些问题。要确立“校外为主,合作共享”的理念,构建多元化、高规格的实习基地群,探索校—地合作的长效机制及平稳、有序的运行机制。

关键词: 应用型文科 实习基地 建设模式 运行机制

根据国家教育发展规划,许多地方本科院校都在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加大了实践教学力度。作为本二的盐城工学院加入了转型的行列,把“加快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作为奋斗目标。“应用型”的实现主要取决于实践教学;专业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场所,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纽带,在实践教学中至关重要。目前我校一些文科专业的实习基地建设与运行却不尽如人意,主要问题表现在:实习基地的建设不够系统,其质量与数量都不能达到实习的全部要求;实习基地的建设较为随意,以致建了废,废了再建;有的实习基地建而不用,有的实习场所用非所建;实习基地的运行没有制度的约束,实习过程的管理不够严密,等等。本文探讨应用型文科专业的实习基地建设模式与运行机制,以为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借鉴。

一、文科专业实习基地建设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盐城工学院设有汉语言文学(含文秘、文化创意方向)、旅游管理、酒店管理、英语、日语、艺术设计、财会等10多个文科专业。作为工科院校的文科专业,办学历史相对较短,积累少,在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管理方面虽然形成了自己的体系与特色,但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一是学校经费投入相对不足,校内实验、实训场所不全,设备老化,不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因是工科院校,学校考虑的重点自然是工科,文科的边缘化处境使其很难争取到更多的经费。

二是专业规模偏小,实习内容庞杂,实习的硬件条件很难全部满足。我校现有的文科专业大都规模偏小,有的甚至只招生一个班,这就增加了生均办学成本,导致实习硬件不足。如我校文秘专业方向的实践教学需要办公自动化实验室、秘书工作实训室、秘书礼仪实训室、会议实训室、档案管理实训室,还有摄影、摄像、速录等设备,本专业每年招生不到70人,即使按学校的生均办学经费分摊,本专业的实践教学条件也难以做到尽善尽美。

三是校外实习基地规模偏小,位置分散,教学管理不便,使实践教学效果受到影响。由于专业的特点,文科专业的实习基地不像工科专业那样多是大型企业,一次可接纳数十人甚至上百人实习;文科专业的实习基地既有企业,又有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而即使是企业单位,也不可能一次接收很多学生实习。比如:一个党政机关能有多少个秘书岗位?又能接收几个同学去从事秘书实习呢?一个企业能要多少个会计呢?作为一个地方中等城市,盐城有多少单位需要日语人才?又能提供多少日语实习岗位呢?这就使这些文科专业不得不尽可能多地签订实习基地建设协议,导致实习基地多、小、散,给实践教学管理带来不便。

四是存在“建而不用,用非所建”的情况。由于有的文科专业(如文秘、文化创意)采用分散实习,由学生自找实习单位,且实习多在暑期进行,因此学生大多到家乡找单位实习。这一方面使许多签约的实习基地少有学生的身影,名存实亡,另一方面学生实习的单位与学校毫无交集。

五是一些实习基地的合作意愿不强,应付式的合作时有发生。这一方面是因为文科生的实习难以给实习单位带来多少实际利益,反而会扰乱其正常的工作秩序,增加其管理难度,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国企业没有形成发达国家企业那样的社会责任意识,国家没有相关的法律约束措施,企业不与学校合作,不接受学生实习觉得无可厚非。

六是实习基地的运行没有严格制度的约束,实习过程的管理不够严密。目前我校拟定的实习基地建设协议内容较为笼统、粗疏,没有明确双方具体的责、权、利,使学生的实习过程疏于管理。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必须进一步探讨、完善文科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模式与运行机制。

二、文科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模式

有学者认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应坚持共建、共享、互利、巩固发展的原则。在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应该努力调动各方的积极性,通过一定的形式努力追求各方利益的共同点,学校通过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企业通过学生实习寻求单位的储备人才,学生通过锻炼提高动手能力”[1]。笔者非常赞同“共建、共享、互利、巩固”的说法。对文科专业而言,实习基地建设除了遵循这些原则外,还应有自己的特点。与工科专业相比,文科专业的每个实习基地一次性接纳学生实习人数较少,实习内容又庞杂,远不像工科专业那么单一、集中。这就要求文科专业的实习基地不仅数量要多,而且类型要丰富,除企业外,还要有党政机关、各种有相关岗位的事业单位。因此,文科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必须确立“校外为主,合作共享”的理念,努力构建多元化、高规格的实习基地群,并探索多方合作的长效机制。

(一)构建多元化、高规格的实习基地群。

鉴于校内实习条件、资源有限,专业实习基地偏少,建设模式单一,我们要确立“校外为主,合作共享”的理念,以产教融合、校-地(实习基地所在单位)合作、跨校共享为主要路径,明确二级学院在实习基地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注重生产、服务及职场培训等对实习基地的功能要求,坚持高标准,探索构建多元化、高规格的实习基地群。

校外實习基地是文科专业实习基地的“主力”。在选择实习基地时,要坚持高标准,如单位的规模、相关专业业务的多寡、管理水平、地理位置等都必须考虑,而不能仅仅追求数量。可以参照有的院校的做法,对实习基地条件进行打分[2],然后择优签约。考虑到学生实习的分散性,要根据生源特点,在省内主要中心城市都建立三五个实习基地,从而保证所有的实践环节、所有的学生都能找到较好的实习单位,而不是应付式地随便找一个私人单位。

要积极开展校际合作,跨校共享实习基地。如我校与盐城师范学院都有文秘、旅游管理、会计学、英语等专业,那么在实习基地建设上,完全可以互通有无,跨校共享,而不是一个实习基地只能挂一家的牌子。

实习基地的数量以多少为宜?有学者认为,“实习基地的规模应当与每届在校生数量成正比”。建议秘书学专业“每届学生人数与实习基地数的比例控制在4:1到5:1左右”[3]。从实习单位接纳实习人数的能力看,笔者认为,这个比例最好能有3:1。

当然,要充分利用校内实习资源,如各专业专门建立的实验实训中心(必须记住:这些中心毕竟不是“实战”场所,无法替代校外实习基地),校内能提供实习岗位的相关部门,如党政办公室、图书馆、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等。为保证实习效果,二级学院必须与这些部门签订实习基地建设协议书。此外,学校举办的一些临时活动,如大型会议、会展、接待、文化节等,可以直接将相关专业学生拉去“实战”。

(二)探索校—地(校外实习基地)合作的长效机制。

实习基地的建设不是仅靠一纸实习基地建设协议就可以一劳永逸的。可以说,实习基地建设协议都只是一个双方合作意愿的书面表达,没有多严格的法律约束力,如果签订的双方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或其他目的,这样的协议书就会成为一纸空文。

真正能推动实习基地建设的是签约双方更深入、更频繁的接触。这种接触可分为事务性接触和专业性接触。事务性接触是指学校院系(专业)与实习基地(企事业单位)双方人员关于合作事项的细化、问题处理的沟通、日常性拜访往来。专业性接触属于深层次的接触,涉及实习过程中的诸多技术与管理问题(将在下文阐述),其推进往往比较困难[4]。保持这种接触,才能与相关地方政府、党政机关、各类企事业单位建立良好的、长久的合作关系。目前有些实习基地之所以建而不用,是因为建时靠的是人脉关系,随着双方人员的变动,原有的关系不复存在,实习基地就名存实亡。

要追求合作的深度,坚持合作双方的互动、互惠。人们常说责权利相统一,实习基地的建设也是如此,如果实习基地一方得不到任何利益,那么为何要与学校合作呢?工科专业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帮助其研发新产品,文科专业很难做到这些。这就要根据各专业的特点,挖掘潜力,为合作方提供服务或帮助,使其感受到合作的益处。以汉语言文学(文秘)专业为例。讲授秘书学等课程的教师可以帮助合作单位策划和组织大型会议和活动、培训合作单位员工;资深教师还能够在合作单位举办的各种考试、大赛中担任考官或评委。本专业的学生可以为合作单位提供服务。在合作单位需要时,学生可组成礼仪团队、观众团队或志愿者团队等,协助合作单位完成各项工作,还可帮助某些企业做最基础的市场调研工作。有了这样的互动、互惠,合作才能长久。

三、文科专业实习基地的运行机制

要使实习基地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平稳、有序地运行,就要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或管理办法。

(一)建立协同培养机制,明确实践教学各环节的责任主体。

首先,要强化责任意识,使各类企事业单位认识到,协助学校培养人才也是其社会责任之一。目前我国一些企业没有这种责任意识,而在经济全球化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对一流企业“高标准、严要求”的公认指标,加强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势在必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于校企合作作了明确规定:“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5]但是具体如何制度化,制定哪些优惠政策,校企合作中校企双方的权责如何界定,对不接受合作的企业有没有处罚措施等问题,《纲要》没有具体说明。这就要求相关政府部门积极介入、推动校企合作。

其次,要强化合同、契约意识,进一步细化、明确各方的责、权、利。学校在与单位签订的“实习基地协议书”中要明确双方的责、权、利,如校方为实习基地所在方提供哪些服务或技术支持,支付多少实习指导费;实习基地所在方每年应接纳校方多少学生实习,为学生提供哪些条件,如何保证实习质量,学生实习期间的指导、管理由谁负责,等等。

(二)制定学生实习系列管理办法。

实习基地建设协议是校—地合作的基础性文件,具体到每一项实习,还应商定具体的管理办法。必须以校方为主导制定学生实习管理办法,这个办法的内容应非常具体、实在,具有针对性,如实习各环节的要求,实习过程的指导,学生的吃、住、安全由谁负责,出了事故如何处理,实习成绩如何评定,等等。

以成绩评定为例。目前我们的实习成绩都是由指导老师与实习指导小组评定,几乎与实习单位无关。实习单位仅仅对学生写一个实习评语,从这个简单的评语中很难判定学生实习的真实情况,因此指导老师只将其作为成绩评定的参考;至于这个“评语”到底占多少权重,没有明确规定。文科专业实习的分散使指导老师难以一一跟踪、监督学生的实习。其实,学生的实习情况究竟怎样,实习单位最有發言权。因此,在实习管理办法中,应明确实习单位的管理权重,特别是在成绩评定上。有一个学校是这样做的:“实习基地实习生的实习成绩由实习单位和学校指导老师共同评定,实习单位成绩占40%,学校成绩占60%。具体考核指标和所占成绩如下:实习考勤占10%(实习单位指导老师评定);实习态度占10%(实习单位指导老师评定);实习成果占20%(实习单位指导老师评定);实习报告占30%(学校指导老师评定);实习总结汇报ppt占30%(学校指导老师评定)。”[6]我们可以借鉴这种方法,制定出详细的实习成绩评定办法。实习基地所在方则应根据其工作、生产制度,结合校方的实习管理办法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这样才能实现校-地间实践教学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杨水根.对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几点思考[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6(1):108-109.

[2]祁颖.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新思路和基本模式[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5):90-93.

[3]赵丽,张宇宁.地方本科院校校外教学资源的利用与管理——以秘书学专业为例[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8(1):167-170.

[4]李飞,汪清蓉.利益诉求、专业性融入与酒店实习基地建设成效[J].高教学刊,2017(3):145-147.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info_list/201407/xxgk_ 171904.html,2010.07.29.

[6]海全胜.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和运行管理的研究[J].阴山学刊,2016(2):122-124.

猜你喜欢
实习基地建设模式运行机制
网上公共服务平台运行机制评析
减刑、假释工作运行机制之重构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及路径对我省的启示
对心理学专业师范生教育实习的几点思考
检察权透明运行机制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