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良
摘 要: 在国内素质教育理念全面普及的背景下,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责任主体,其在思政工作中必须基于人文关怀的内涵,切实了解到在思政工作中融入人文关怀的必要性,开展符合现代化教育需求的思政工作,增强教育效果。本文通过对人文关怀内涵的分析,分析思政工作人文关怀的理论基础,并重点论述人文关怀理念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关键词: 高校思政工作 人文关怀 理论基础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提出更高的标准,这就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要落实对其专业能力的培养,还要通过有效的教育手段促进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1]。思政教育作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手段,在当下背景中,显得尤为重要。为切实保障高校思政工作的实际效果,有必要将人文关怀理念贯穿思政教育的全过程,通过培育大学生符合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取向的意识形态,以思想为导向,促进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1.人文关怀的内涵分析
人文关怀作为普遍性的人类自我关怀,主要体现在对人格、尊严、价值及命运的维护上,综合考虑对人类主体地位、多元化需求、生存状态与质量等的全面关怀。就高校的思政政治教育看,其指围绕培养、塑造、转化、发展及完善人类而开展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具有较强的人文属性,其本质就是以教育形式开展的人文关怀。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摇篮,对学生的发展有着必然的影响,而思政工作的有效开展则有助于高校学生明晰人的价值与意义。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有必要将人文关怀贯穿整个教育过程中,推动思政工作的不断优化发展,以人文关怀的方式,提高思政教育的时效性。
2.思政工作人文关怀的理论基础
2.1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
我国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传統文化积淀,其中蕴藏的人文精神也为高校思政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了人文关怀的基础。在中国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作为人类社会主体的人的品行、修养与精神一直备受社会所关注,且在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体现。以《易传》中提出的“三才”为例,其中将天地人三才中,将人提到与天地相同的高度。《尚书》有云:“民之有欲,天必从之。”由此可看出人的地位。儒家的教化之道崇尚通过社会教化,培养人的仁爱之心,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由传统文化角度看,人类需要通过社会的教化及自我修养的不断提升,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为高校思政工作结合人文关怀奠定了坚实的传统文化基础。
2.2马克思主义思想蕴藏的人文精神
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中作为基本的维度,追求人与人类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将人类命运与人文精神、人文价值融合到一起,追求人的自由与尊严。马克思在对人发展的思考中,针对在不良环境下人类命运的畸形发展,明确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下劳动力的异化,并指出人类的全面发展需要整合既有的社会关系,该类观点在《资本论》中均有明显阐述。马克思哲学指出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不可分割的,要促进人的能力发展,就要从智力、体力、社会交往与关系等方面入手,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发展,促使精神与物质水平协调一致,应该针对历史人文主义思想所存在的缺陷,从多个角度入手探究关于人的本质与价值。
2.3西方文化中坚持的人本主义思想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西方文本思想的起源。人本主义思想最早由苏格拉底提出,且通过对人的研究,指出人是理性的存在者,在发展过程中会逐渐开始探究自身的本质,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需要不断追求真理、心灵与智慧上的蜕变。由柏拉图所提出的灵魂结构学说进一步强调人类理性的本质,指出人要做自己主人的观点。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由此开始萌芽发展,强调万事以人为中心。古希腊在对人价值的认知上,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指出人的价值包括自由、能力、尊严等。马洛斯将人的需求分为了五个层次,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及自我实现需求,该五个层次依次递增,实现对人本主义思想的高度阐释,且其在教育过程中指出,人文关怀教育应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尊重受教育者主体地位的同时,构建和谐平等的交互关系。
3.人文关怀理念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应用
3.1密切观察高校学生的现实需求
基于人文关怀理论基础及高校思政教育本质,在开展思政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密切关注高校学生的生活水平与思想动态,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掌握学生所关注的核心问题。要充分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情感、就业及个人发展等诸多方面的显示需求,通过思政教育使学生切实了解到其本身思想水平与社会需求之间所存在的差异[2]。在学习方面,需要培养学生的抗逆能力,在生活及情感教育中应该培养学生的换位思考能力,在就业与发展方面需要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切实了解其自身的发展意愿,引导学生基于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对自身进行全面剖析,杜绝学生出现将决定权交给外界因素的思想,确保学生找准目标不断提升自我。
3.2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交互模式
人文关怀理念下的思政工作应该以平等、和谐交流的方式实现。在该过程中,教育者必须转变字数固有思想,充分认知学生受教育主体的地位,并通过引导促使学生参与到自我教育、管理与服务过程中[3]。在交互过程中,要确保双方的平等性,不得过于强调某一方的主体地位,确保师生间建立良性的相互学习、影响模式。在思政教育上,更多的应该将侧重点放在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及价值观取向等方面,杜绝一味说教的模式,确保学生在平等交互的过程中通过情感、思想的交流,主动获取对自身有益的元素,并内化自身。
3.3做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干预工作
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有必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分析,基于学生的心理特征,以人文关怀理念,提高学生的心理素养,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可以以焦虑(SAS)与抑郁(SDS)自评量表,对学生的心理水平进行全面评估,并做好分析工作。应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促使高校学生了解基本的心理知识,提高对自身心理水平的调节能力。同时,对部分特殊学生,也需要重点做好心理干预工作。以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干预为例,可将经济扶助、心理干预及学习激励等工作统一起来,除了需要关注贫困学生的生存问题外,还需要重点了解其内心世界,培养其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提高其心理调节能力,确保其以健康积极的形态参与学习、生活与未来的工作。
3.4将感恩教育工作融入日常教育之中
高校学生在人生历程中必然接收过他人的帮助,必然帮助过他人,恩情作为人与人之间重要的关系纽带,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持。可以毫不避讳地说,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盛过其他任何形式的思政教育[4]。在实际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有必要引入传统文化中的感恩理念,并融入社会责任感教育,促使大学生对感恩的深层次意义有一定认知,确保高校学生在感恩父母、感恩亲人的同时,做到感恩社会,切实强化其责任意识,提升精神境界。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理论融合实践的方式开展教育工作,通过实践巩固、强化理论,避免感恩教育形式化的问题。
3.5落实积极和谐校园人文环境的构建
高校应该基于校园文化营造出良好的人文精神氛围,以人文精神浓厚的校园风气感染学生,净化其思想。教育者应该积极净化当前的校园环境,提高服务水平,并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依托各种实践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同时,可加强校内交互平台的构建工作,通过设置“思政博客”“心灵家园”等方式,利用互联网平台做好正能量的传播工作,充分发挥出对高校学生思想的引导作用,确保高校学生形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向相符合的意识形态。
4.结语
思政教育的本质其实是以教育形式开展的人文关怀,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用,有必要进一步凸显思政教育的人文特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化差异与多元化需求,以人文关怀理念为基础,实现对思政教育工作的全面优化,以此切实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姚春林.论高校思政工作人文关怀的理论基础[J].江苏高教,2014,175(3):130-132.
[2]丁汀.试论“人文关怀”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基本途径与内容[J].大家,2011(10):71.
[3]刘毓闻,杨一帆.浅谈新形势下高校思政工作中的人文关怀[J].教育教学论坛,2013(20):264-266.
[4]邹阿龙,马欢,胡有睿.浅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人文关怀的运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