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明雪
摘 要:抗日战争时期,除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建设,毛泽东非常注重文化建设,在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党政军文化建设、基层群众的文化建设、知识分子等主体性的文化建设,力求通过对不同阶层的文化建设促进文化为政治、社会服务,理论为现实服务,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共产党政治生态的发展与抗战的胜利,提升了中国话语体系的影响力度。
关键词: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文化建设;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D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2-0046-03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将“文化自信”同理论、制度、道路等并提为“四大自信”。而当前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正面临历史虚无主义这一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在研究老一辈文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挖掘毛泽东在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化建设价值,解决这一时代赋予我们的课题。
抗日战争时期,具有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中国共产党,在充分的理论准备和革命炮火的洗礼下,以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为前期铺垫,在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领导人的带领下,从党政军、基层群众、知识分子与文艺界等主体角度出发加强文化建设,开创了新时期文化建设的先河。鉴于学术界研究领域越来越“着眼于抗战历史的整体性,强调中华民族抗战的全过程”[1],本文的抗日战争即指抗战十四年,即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抗战胜利这一时期毛泽东的文化建设。
一、党政军的文化建设
抗战时期,毛泽东非常注重党政军干部的文化水准,并通过不同途径与方式敦促党政军内的革命干部读书看报,不断加强理论学习的能力与水平,提高革命干部的自身觉悟与修养,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
首先,敦促革命干部不斷加强自身学习,提高理论水平。1931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关于干部问题的决议》中指示各级领导同志“建立各种列宁读书班、研究小组、学习会议”[2]535,敦促干部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加强理论学习,纠正干部脱离实际的学习,以提高领导干部的学习水平与工作能力,从而推动党务工作的有序进行。1939年5月17日,毛泽东指示宣传部要对在职干部制定学习安排并予以监督,对于文化教育水平低的干部要以“消灭文盲与提高文化程度为中心。”[3]3071942年1月17日,毛泽东为《文化课本》作序时要求革命干部必须做到“能看能写,又有丰富的社会常识与自然常识,以为从事工作的基础与学习理论的基础”[4]354,还指出,现在和将来都会存在大部分踏实肯干但文化教育缺乏、急切需要解决文化基础问题的干部,敦促革命干部阅读学习文化知识与学习能力,将革命理论的学习与作战实际相结合,奠定从事作战的基础,才能指导革命取得胜利。
其次,将革命理论付诸抗战实践,指导抗战过程。1936年12月22日,《给叶剑英、刘鼎的信》中,指示叶剑英、刘鼎,要购买相关理论学习与军事作战的书籍以提高干部的政治文化水平,要在工作同时加强读书看报、以提高革命战士的战术技术与谋略。1941年《改造我们的学习》中,为加强在职干部及学校的教育效果、做到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毛泽东指示,确立各项方针时应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不能孤立、静止地看待、研究。这不仅推动了革命干部的学习水平与思想觉悟,还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干部的学习及做决定前要做周密系统的调查研究之态度指明了正确方向。
抗战时期,国民党方面不断攻击中国共产党及其指导思想,企图逼迫马克思主义退出意识形态的阵地,趁机统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意识。因此,毛泽东在1941年发出“必须展开对国民党的宣传战,以证全国人民的视听”[5]223的指示,随后便以党报和相关文化刊物为阵地,展开了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舆论斗争,坚决抵制了各种反动思潮对马克思主义的污蔑和进攻,为国共两党在抗战期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了充分的理论准备。
毛泽东还注重军队文化教育,教育军人要战胜敌人除了持枪军队,还要加强军队文化建设,建立一支有文化的军队。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还注重“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从而建设一个“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6]663的新社会和新国家。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及的新文化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东西,是替新政治新经济服务的”[6]694,毛泽东在以革命干部为主体的党政军文化建设中,坚持文化为政治、经济、社会服务,丰富了革命干部的理论水平与学习能力,增强了干部的理论勇气和政治勇气,净化了党内政治生态,革命干部的文化水准得以提高,才能在做群众的动员宣传工作时得心应手、得到群众的拥护与爱戴,从而在群众心中树立中国共产党良好的政党形象。
二、基层群众的文化建设
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文艺是为工人、农民武装起来了的工人农民即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武装队伍、城市小资产阶级劳动群众和知识分子的[7]855-856。由此可以看出,毛泽东对于人民大众的内涵界定、对象包含了工人、农民、士兵等主体在内的不同社会阶级和阶层,但主要对象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劳动人民,也是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对象。注重对工农兵群众的文化启蒙与文明开化,并从中学习群众的文化、语言风格,促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水平。
首先,毛泽东注重对基层人民的文化启蒙,进而动员组织群众。基层群众由于长期受封建阶级统治,科学文化知识匮乏、思想封建保守,影响了农民生产生活。但历史遗留问题不能阻挡毛泽东对于教育问题的关注与对工农兵各阶层的文化启蒙,他力图创造出一种摆脱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传统支配的新文化。他对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作过多次修改,其中第十四条是,“继续推行消灭文盲政策,推广新文字教育,健全正规学制,普及国民教育,改善小学教员生活,实施成年补习教育”[4]292。毛泽东还特别注重农民教育,1939年2月2日,毛泽东在延安党政军生产动员大会上要求在老百姓中开展识字运动,鼓励群众加强学习,并在《农村教育》中指出,农民教育不仅要适应经济的发展水平,还要使农民得到解放,使农民能够看懂文言和白话的“佃约及其他一切与农民生活有关系之文字”[8]240。
毛泽东指出“报纸、刊物、书籍是党的宣传鼓动工作最锐利的武器,”[9]136-137要求中国共产党要善于运用宣传工具开启民智,指示《边区群众报》,要求报纸“常用的字大约是400个,就是说,凡识400个字的人,就能够读懂群众报”[10]180-181,解决农民及基层干部的识字问题。毛泽东还指示文艺工作者“内容是抗战所需的,形式是群众所了解的”[11]206,通过戏剧等基层群众易于接受的形式,使群众更加了解抗战文化。
其次,深入基层生活,学习群众文化、语言风格。毛泽东认为,“人民的语言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7]837,要求艺术家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群众中去,并且言语必须接近群众,努力做到文艺工作者与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毛泽东还大力支持抗战文艺的发展,并为战地文化资料展览会作“发展抗战文艺,振奮军民,争取最后胜利”[4]127的题词。
1936年11月22日,毛泽东在《在中国文艺协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中鼓励文艺工作者要结合工农大众进行新形式的文艺创作。1940年,为进一步解放、团结和教育工人阶级,毛泽东为创刊号《中国工人》刊写的《发刊词》中希望该创刊号能够“多载些生动的文字,切忌死板、老套,令人看不懂,没味道,不起劲”[4]168,提高了工人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正是因为毛泽东积极推动文学艺术为工农群众所接受并推广,并敦促文艺工作者及革命干部深入群众学习群众文化及语言特色、增强了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才能在抗战时期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抗战中。
毛泽东深知文艺不应只是文化界和上层人士的特权,而更应在基层群众中加强文化建设,开展一系列文化活动、创新文艺创作,从而赢得基层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广泛认同,才会得到边区群众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的支持。毛泽东以其自身所具有的以及各个不同时期历练形成的高屋建瓴的文化建设思维,恰如其分地充实了广大基层群众的文化底蕴,提升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认同感,得到了群众的蜂拥响应,一定程度上也活跃了基层民主氛围。
三、知识分子的文化建设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压迫和封建压迫所给予中国人民的灾难中,包括着民族文化的灾难。”[7]1082但是这种前所未有的民族灾难却并未令毛泽东退而忘却,而是鼓足勇气、奋起直追。除党政军和基层群众的文化建设外,更是大力加强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文化建设,在民族危亡时刻提高知识分子的觉悟。
1933年,毛泽东在《长冈乡调查》中提出“字,组长不晓得写的,问夜学老师,夜学老师有不晓得的,问日学老师。”[12]308在《才溪乡调查》中也要求小学、夜学、识字班、俱乐部等不同的学习阶段都要接受文化教育,并对具体项目进行安排布置,加强学生的文化教育。通过毛泽东建议的办法,过去不识字的,现在都识得四五十个字了,少数能识七八十个。长冈乡的文化教育运动收获了成效,毛泽东又进一步敦促其他乡苏维埃跟进学习长冈乡的文化教育工作。
1935年11月18日,毛泽东指出“发展教育,救济失学的学生……救济失业的知识分子”[12]362,吸引并团结了广大知识分子共同抗日、参与抗日救国的队伍中。1938年8月22日,毛泽东在中央党校讲话中指示“学校学习是第一章,出去以后是大规模的学习”[4]91,敦促青年学生不断学习文化知识,1939年《大量吸收知识分子》中,毛泽东要求中国共产党“善于吸收知识分子……发展革命的文化运动和发展革命的统一战线”[4]147,从而改变过去许多党内军内对于知识分子的不正确态度,吸收了更多更广泛的知识分子充分施展其文化力量积极抗日。1942年2月20日,毛泽东深知游击战争大背景下,延安的环境更适合高级文化人的灵感与创作,要求抽调一批高级文化人到延安从事学术研究,以加快文化创作发展步伐。
从上述毛泽东对知识分子实施的文化政策中,我们不难看出,毛泽东本人不仅是革命家战略家等一代伟人形象,从文化角度来讲,一定程度上也是知识分子的代表。他早年就热爱读书,不断加强自身学习,通过各种渠道阅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青年时代同蔡和森等组建新民学会以革新学术,五四后创办了《湘江评论》和文化书社,还注重中西方文化与古今中外文化的融会贯通,革命过程中善于将文化斗争与政治、军事斗争相结合,创作出诸多热血沸腾的文章与诗词,鼓励了在前方作战的革命战士,用文化武装了全党的革命理论,甚至在毛泽东53岁时都能“坚持读英语每周两次(星期一和星期五)”[4]65而归根结底,这种文化建设不仅来源于革命战争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教训,更是源于毛泽东内心深处以及对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自信、文化自信。
四、结语
综上所述,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非常注重加强对党政军、基层群众、知识分子的文化建设。他要求以革命干部为主体的党政军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文化水平;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丰富和发展群众文化,并从中汲取营养反向推动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建设;要求知识分子加强学习武装自己,为抗战胜利作文化基础上的准备。而毛泽东留下的所有的文字遗产、毛泽东思想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毛泽东卓有成效的文化建设。中国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土壤的国家,我们要在深刻洞悉复杂多变的世情、国情、党情基础之上,以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文化自信为理论依据与现实基础、站在当今时代文化自信的制高点上,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深入挖掘毛泽东在不同历史时期文化建设的当代价值,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发挥文化的社会价值,为政治生态服务。
参考文献:
[1]董振平,董振娟.“十四年抗战”经得起历史检验[J].思想理论研究,2017(4).
[2]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八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3]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六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4]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5]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37-1949)[M].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
[6]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三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9]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三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10]胡继伟.青春岁月——胡继伟自述[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
[11]樊为之.延安时期党的文化建设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12]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