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语境”下的马克思“危机理论”

2018-10-23 11:18刘洁
学理论·下 2018年2期
关键词:辩证政治经济学危机

刘洁

摘 要:马克思关于危机问题的论述散布在马克思各个时期的著作当中,不同的时期关于危机的思想各不相同,主要包括:1848年之前革命憧憬之下的危機预设;1848年政治性事件之后,政治经济学语境下的危机论证;1857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结束之后,资本积累趋势理论语境下危机理论的新转向。危机理论次数和内涵发生变化,这反映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本质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关键词:危机;革命;政治经济学;资本积累;辩证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2-0034-02

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危机的论述大多包含在对其他问题的研究当中,例如早期《哲学的贫困》《雇佣劳动与资本》以及《共产党宣言》,中期《伦敦笔记》和发表于《纽约每日论坛报》的文章,这些文章并不是专门研究资本主义的危机,但在偶然中却搜集、积累了大量关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情况的实际材料。这些对危机问题的分散考察在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一、革命憧憬之下的危机预设

恩格斯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集中在由竞争所带来的经济和道德上的罪恶,他把竞争解释为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结果,并且成为阶级对抗和周期性危机的基础。马克思认为,正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这样一个无法克服的矛盾,资本主义工商业必然产生危机,而工商业危机势必会进一步引发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不同的地方在于他超越了竞争,开始了对货币的考察,“货币的本质,首先不在于财产通过它转让,而在于人的产品赖以互相补充的中介活动或中介运动,人的、社会的行动异化了并成为在人之外的物质东西的属性,成为货币的属性”[1]18。马克思不是就私有制进行抽象的讨论,而是深入到私有制下的商品生产关系,从商品的二重性出发形成早期关于危机的观点。

一方面,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并不是偶然现象。凯恩斯主义者和古典经济学家们认为,任何一次特定的危机都可能由某个孤立的事件引发,他们把危机归结为制度安排和政策反应不当的结果,因此“危机的反复爆发不能证明资本主义的缺陷,而只能证明政客们的无知和不负责任”[2]3。在马克思看来,危机并不是偶然现象,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特征浅显而又必然的表现,资本主义以获取利润和资本积累为目的,促使每一个生产者不断发展生产、扩大规模、减少生产的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破坏了生产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导致“生产一定要经过繁荣、衰退、危机、停滞、新的繁荣等等周而复始的更替”[3]109。马克思也指出“危机并不是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崩溃的灾变性事件,而是在周期形式中周期性发作的一个阶段。”[2]98周期性的生产过剩危机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客观界限,但这种界限并不是绝对的,现存产品和先前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的破坏,新市场的征服,以及对现有市场更加彻底的开发,扫除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因此使得危机的克服成为可能。

另一方面,危机为摧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创造了主客观条件。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即将灭亡,但却预示着这种灭亡不可避免。客观方面来说,生产过剩在为资本主义生产力扫除障碍的同时,也为更具破坏力的危机铺平了道路,因为先前发生的每一次危机都把一些迄今为止未被占领的市场或只是很小的程度被商业侵占的市场卷入世界贸易,随着生产过剩导致的资本主义扩展不断加深,世界市场将变得日益狭窄,这种扩张终将难以为继。除此之外,这种过剩必然导致商业危机,在商业危机期间,总是不仅有很大一部分制成的产品被毁灭掉,而且有很大一部分已经造成的生产力被毁灭掉,由此形成一种社会瘟疫,使这种生产过剩不断蔓延和加深,此时“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再能够促进资本主义文明和资本主义制度关系的发展,相反,它已经强大到这种生产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4]278。主观方面来说,危机锻造了无产阶级,工商业的繁荣阻碍了工人任何革命的念头,工人受到拜物教的束缚,革命的积极性和阶级意识被泯灭,马克思认为只有当工人无法生存时,他们才能从拜物教中苏醒过来,形成革命意识共同的生活处境使得无产阶级内部的文化和宗派分歧减少,从而有意识地联合起来进行无产阶级革命。

二、政治经济学语境下的危机论证

1848年欧洲革命结束之后,马克思更加深信,革命是经济危机的必然结果,因此求证危机和革命之间的密切关系成为马克思流亡伦敦期间重新进行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宣言中马克思就提出了“两个必然”,即“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不可避免的”[4]284。1850年,恩格斯和马克思在《新莱茵报》上也写道:“新的革命,只有在新的危机之后才可能发生。但它正如新的危机一样肯定会来临。”[5]229中更是明确提出来,当工商业处于繁荣时期,无产阶级是不会起来革命的,只有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产生尖锐矛盾的时候,无产阶级才有可能进行革命。此时,马克思是把危机当作资本主义的一个病理性的特征,认为危机是资本主义的癌症。1857年的世界性危机的爆发更使马克思确信,危机是最后的危机。

1.生产过剩的消费不足理论的论证。马克思在《1857—1858年手稿》中认为,危机主要是由商品生产过剩引起的。马克思在进行了一次论证资本的生产过剩趋势的初步尝试之后,认同了马尔萨斯和西斯蒙第对生产过剩所做的消费不足理论的论证。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驱使“生产超越它在对工人的关系上所应进行的生产的比例……如果超过工人本身需求的需求消失了和缩减了,那就会出现崩溃。”[6]403在马克思看来,单个资本之间的需求是次要的,因为当时在他看来,个人的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界限。这种消费不足理论完全不同于蒲鲁东对生产过剩的论证。蒲鲁东认为工人用自己的工资不能买回自己的产品,马克思指出这完全是对价值理论的误解,他认为蒲鲁东既丝毫不懂价值规定,也丝毫不懂价格规定。

2.危机是最后的危机。对马克思危机概念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的不仅仅是对危机过程的实际论证,而且还有这个概念在叙述结构中的位置。马克思在1857年的《导言》中概述了他计划写的经济学著作的结构,并确定了最后一点:“世界市场和危机”[6]50。在《1857—1858年手稿》的正文的两个计划草稿中,危机也是放在最后与世界市场一起考察的,当然,在那里马克思更清楚地表述了危机的特点和意义。比如,他在第一个计划草稿中写道:“危机……迫使采取新的历史形态。”[6]181在第二个草稿中写道:“危机。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形式的解体。”[6]221

危机在这里首先表现的还是消极的一面,它们具有一定的破坏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因危机而解体。在手稿的最后部分,马克思指出,矛盾、危机“这种趋势是资本主义所具有的,同时又是同资本这种狭隘的生产形式相矛盾的,因而把资本推向解体。”[6]539此时看来,危机看起来更像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衰落过程的伴音。

三、资本主义积累趋势理论语境下危机理论的新转向

1858年世界性生产过剩的危机结束,使马克思最终转向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规律及其内在矛盾的研究。在《1861—1863年手稿》第Ⅷ笔记本中,反驳李嘉图的积累理论时马克思加入了很长一段涉及危机理论的文字,即“为了证明资本主义生产不可能导致普遍的危机,就否定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条件和它的社会形式的一切规定,否定它的一切原则和特殊差别,总之,否定资本主义生产本身……这就不仅是退回到资本主义生产以前,而且甚至退回到简单商品生产以前去了。”[7]571马克思不再强调危机的爆发之于资本主义灭亡的意义,而是把危机再次作为一种正常性的周期,以此为前提开始细致地分析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条件和它的社会形式以及资本主义内部固有的矛盾。

首先,马克思将对于危机的分析置于资本主义积累历史趋势的语境中,使危机理论拥有了更为现实的理论基础,而危机之于资本主义具有了相对的意义。马克思通过界定资本的价值、技术和有机构成来引入一般规律的讨论。此引入这个概念使马克思能够分别考察资本的绝对增长和资本构成变化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分析资本积累和劳动力需求之间的关系。资本有机构成的必然提高和活劳动形成一对矛盾,注定資本主义社会必然走向两极分化,一方面是资本去权力和财富的不断增长,另一方面则是人民群众痛苦的不断增长,突出表现为构成劳动后备军和工人阶级贫困阶层“相对过剩人口”的增长。在马克思看来,这种相对剩余人口适应了旧生产部门和新生产部门的不断增长的趋势,使资本家对工人的使用极富弹性。正如马克思所说:“这一工业的后备军成为资本主义积累的杠杆,甚至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一个条件”,“现代工业特有的生活过程……十年一次的周期形式,就是建立在产业工人和剩余人口的不断形成,或多或少的被吸收。然后再形成这样的基础之上的。”[8]729

再者,将危机的作用与积累的长期趋势联系在一起,对资本主义危机的必然性和周期性更高层次上的验证。早期《宣言》中就从抽象层面论述过资本积累和集中以及人民群众相对贫困化趋势,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就提出,资本积累的长期趋势是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社会劳动率。这种趋势表现为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后者又表现为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规模的扩大。所以,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资本的积聚和集中、发展世界市场和创造相对过剩人口的趋势,其结果是资本主义生产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化和阶级关系两极化。但资本积累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通过过度积累和危机机制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前资本主义生产形式被破坏,落后资本家被淘汰,旧的生产资料得到更新,劳动的后备军得到补充。马克思将这种危机出现的偶然性和其根本的必然性联系起来,进一步说明危机不过是资本主义根本制度最戏剧性的表现,只有资本主义制度存在,危机表现的形式会发生变化但危机不会终止。这种从现实出发、从具体的生产过程来论证危机周期性,加深了我们对于危机何时到来的把握。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克拉克.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的视角[M].杨健生,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2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8]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许广东)

猜你喜欢
辩证政治经济学危机
浅议科学辩证看待军网舆情
试论《周易》中的辩证思维
浅析气候变暖与人类的过激行为
初三历史教学之历史人物评价
“声”化危机
河口正陷入危机
政治经济学式微了吗?
《导言》和《序言》的区别
第二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现代政治经济学》教材出版座谈会综述
危机来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