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目标下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模式研究

2018-10-23 19:27刘诗雨
中国经贸 2018年16期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三农服务

刘诗雨

【摘 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问题对我国的发展有很高的决定作用,农村信用社作为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的端口,在国家宏观经济体系汇总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对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进行了多次改革,在2015年的改革中提出了可以将农村信用社改为农村商业银行的要求。本文从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前景入手,探索了农信社目前存在的现状,分析了发展的问题,如产品单一化,政府支农不到位、产权制度模糊等,并希望通过我的研究对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以促进农村信用社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发展;服务“三农”;对策

一、引言

农村信用合作社是指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由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社员入股组成、实行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多年来,农村信用社在农村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已经逐步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金融纽带。我国政府历来重视农村信用社的发展问题,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与完善也成为了人们探讨的热点话题之一。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基本情况入手,对其发展模式问题进行了相关的探讨和研究,以期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提供行之有效的对策。

二、农村信用社发展现状

1.机构分布广,网店数量多,市场广阔

在1998年《关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改革方案》政策的出台之后,许多商业银行开始调整他们的经营思路,减少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投资,撤离、合并了农村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机构,小城镇的金融格局从而发生了颠覆的变化,给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腾出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农村信用社由此逐渐占据农村金融经济主导地位,垄断了整个农村的金融服务业务。农村信用社的网点遍布各村乡镇,继承和延续了按照行政区划设置的基本原则,呈现出“点多、面广、线长、分散”的特点。

2.品牌优势强,市场资源丰富

农村信用社立足农村,服务农村,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在广大农民心中形成良好的形象和市场信誉,形成很高的品牌认知度和忠诚度;其次,由于农村信用社长期具有“国营”体制,在广大农村客户心中,农村信用社的信用就是国家信用,这近一步增强了农村信用社的品牌效应,因此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农村信用社有不可比拟的品牌优势。

3.市场需求大,国家政策优惠扶持

农村信用社有国家政策优惠扶持,减少审批手续,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人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农村信用社源自农村、遍布乡镇,其经营结构与农村建设的需求有着很高的匹配度,贴近农村、农民,有极强的灵活度;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家对农村信用社出台了税收减免、保值部分贴息补息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三、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缺少大客户,资源浪费

由于农村信用社的网点密度高、辐射面积广,有些网点距离较近,导致人力、物力的浪费以及运营成本的损失,而且有些地区的农信社由于信贷风险和所在地区的信用环境的影响,以扩大经营规模优先,大量的向散户进行贷款,难以及时向所在地区的大客户提供大批的贷款资金,且其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的客户比例主要以农村的从业者为主,缺少大客户。

2.农村信用社的产品单一化,创新不足

当前,农村信用社的信贷产品比较单一,经营范围以及经营空间很难突破,也致使利润几乎来自于农业从业者,导致利润来源、结构单一。并且目前农村信用社仅提供一些基础借贷业务,如抵押、本、外币结算、信用证、代扣代缴税金等中间业务不能办理。这直接限制了农村发展,间接影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而且由于农村信用社占据了农村金融的垄断地位,对手较少,以至于其没有积极性、缺乏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等现象。

3.资金不足,服务“三农”程度受限

由于1998年《关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改革方案》的出台,我国很多商业银行都因为资源不能有效配置而不愿再把资金投入时间久、收益差、安全度低的农业项目,于是造成如今资金严重缺乏的局面。农村信用社主要吸收当地的存款,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城市相比本就處于劣势,而且农村信用社之间的竞争还只是停留在争夺存款、拉好贷款户等初级阶段,并没有实现金融机构兼并重组、改善管理,且个别信用社有较高的不良贷款,存在着潜在的支付危机。农民是农村信用社的主要借款人,而农民从事的是弱势产业——农业,但是现在由于农户将资本再投资的市场动态较小,农村货币流通速度比较慢;此外在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过程中,还有农村资金向城市逆向流动的情况发生,农村资金的大量流出,导致农信社存在大量贷款“农转非”的现象,这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农村信用社的初衷,弱化了服务“三农”的功能。

4.产权制度模糊,经营管理体制不健全

农村信用社的本质是信用社成员参股、管理的金融机构,但是从现实来看,农村信用社自成立以来,一直没有独立的运行过,首先属于农业银行,然后由人民银行接管,这样的动荡不安的体制导致农村信用社广泛的存在资产质量低、经营效益差、管理落后等方面的问题;农村信用社产权不清,其不能很好的履行服务“三农”的职责,制度经过几度变迁,有些方面脱离了农信社建立的初衷,长期以来,农信社都是以行政指令强制执行的合作组织,社员的股份没有真正实现与收益挂钩,偏离了农信社成立时为社员之间互惠互助的本质。

四、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

1.优先发展盈利性目标

随着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民对金融需求品种日益呈现多样化的趋势,然而目前农村信用社的体制不健全,资金方面总体供给不足,贷款需求大,长期超负荷运转。应整合农村信用社的金融资源,促进农村信用社与政策性金融、商业金融以及规范运作的民间金融在竞争基础上的合作,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基础进行金融创新,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金融需求,积极引进和发展多元化的独特的金融产品,从而推动农村信用社等内部系统机构跨地区合作、引导和促进区域经济和金融的平衡发展。

2.在满足盈利性目标的基础上发展政策性的目标

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根据农村信用社的特点,在各种税费政策上尽量给予优惠扶持,如:降低信用社税收、减少或免征所得税,增加信用社自身的积累和经营效益水平,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支持,帮助农村信用社清楚、收取不良贷款。同时制定法规,明确农村民间金融的法律地位,正确引导和规范农村信用社,简历和完善资本在农村回流的激励政策,实施差别化的利率政策,以吸引信贷资金更多的流入农村。

3.盈利性目标和政策性目标均衡可持续发展

农村信用社“扶持三农”与“商业化运作”的目标冲突就是政府希望通过制度创新提高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又陷入了以往的固定模式之中。农村信用社盈利实质上是为社员服务的手段,通过金融产品创新,与农信社资产负债结构合理化等方法,不断扩大经营收益。同时,政策性的一些改革促进了农村信用社盈利性目标的实现,在满足盈利性目标的前提下服务“三农”,进一步为农村经济提供服务,促进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

4.完善农业保险制度

农业的发展事关经济的基础,是民生发展的重中之重。而农业发展的“回报低、风险高、周期长”的特点,使人们不愿意过多的投资于农业产业中去。保险公司应该针对农业发展的特点,差异化的设计产品,使产品的种类与特性与农业发展相对应。通过发展、完善农业保险制度,降低农业发展的风险,提高收益率,为农信社更好提供发展保障,减少贷款顾虑,提高农村信用社资金流向农业产业的比例。

参考文献:

[1]张珩. 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效果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2]童元保.农村信用社改革模式选择影响机制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3,34(06):37-42+111.

[3]蒋武军. 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模式初探[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4]郭玮.农村信用社改革中的问题与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2006(04):7-10+79.

[5]田卫明. 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模式选择[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

猜你喜欢
农村信用社三农服务
赞分盐镇裕牛村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三农”热点
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主线
以市场化方式实现农信社改革目标
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现状及对策
农村信用社坚守合规强化内控的具体措施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2013年度“三农人物”揭晓
两则跟服务有关的故事
读者反馈 订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