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凤兰
5月有世界微笑日,這是世界精神卫生组织1948年确立的唯一一个庆祝人类行为表情的节日。本期“父母学堂”的主题与微笑相关。
微笑是世上最美的语言,微笑也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教育者要有人性化的教育情怀,启迪孩子智慧、完善孩子人格。
本期4篇文章,全部来自于教师队伍。他们或阐述微笑的力量,或讲述微笑带给自己的改变,或从学生作文出发思考父爱的表现形式,或由孩子反观笑容背后的教育……
其实,微笑不仅仅是一种表情,它反映了教育生态的真实面目。微笑传递给孩子的是友善,是包容,是鼓励。教育里缺失了微笑,也就意味着缺失了温暖。这样的教育生态,是冰冷、死板,没有生机的。
教育的着落点是培养有尊严的人,有人性的人,自信的人,善于对他人露出微笑的人。
开始吧,从每个清晨开始,从每刻心情开始,微笑!把心底的温暖、善意丝丝缕缕地呈现出来。因为泰戈尔说:当你微笑时,世界爱了他;当他大笑时,世界便怕了他。
上世纪80年代曾经有一部很有名的电影——《笑比哭好》,其主题歌的歌词诙谐朴实:“啊,朋友你是喜欢哭来还是喜欢笑,啊,我看如果能笑还是笑笑笑笑笑……”那欢快的旋律和风趣的歌词至今听了都叫人眉开眼笑。
笑是人们对于客观社会生活现象的一种主观情绪的反应。一个小婴儿,一般出生4周一6周就会无意识微笑了。等到6个月的时候,他就会对熟悉的人经常微笑。专家们把婴儿在两三个月大时因父母逗引而发出的微笑,称为天真快乐反应。认为这是婴儿与他人交往的第一步,在心理发育上是一个飞跃,对脑发育是一种有益的激发,被称为“一缕智慧的曙光”。甚至还有专家研究发现,越聪明的孩子,出现微笑反应时间要更早,频率要更高。
婴儿期的微笑常被称为“社交性微笑”,他要么因为被大人逗弄而笑,要么因为微笑能使大人更愿意陪伴自己。如果大人故意唬着脸,或者冷冰冰地不理不睬,那孩子脸上的笑容也会转瞬即逝,继而因恐惧而大哭。如果孩子的父母从小就很少给予孩子微笑与阳光,也许孩子终生都会生活在压抑、自卑、无价值的负面情绪中,难以逃脱。
心理学家认为,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我们都会有四种基本心理需求:关系需求、独立和控制需求、快乐需求、自我价值及认知需求。在这四种需求中,快乐需求往往因自律而显得隐性,实际上越是隐藏不露,越能成为潜意识的一种需求。孩子无论做任何事,往往都会在事后观察父母对此的反应,如果得到肯定,他就会乐此不疲;如果得到的是呵斥或者漠视,他就会兴致阑珊,闷闷不乐。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微表情专家,都能细致入微观察到大人面部的每个变化。因此,无论在家庭教育中,还是在学校教育中,专家们都会提醒教育者要学会“微笑教育”。
前段时间,网络上流传这样一个故事:北大留美硕士万字长文控诉父母对自己的伤害。故事主人公北大毕业生王猛,12年不回家过年,拉黑父母的联系方式,而这一切决绝的背后,是父母只对自己进行功利性教育,而对自己的情感需求一律忽视,即使获得成绩也难以得到父母的表扬和夸奖。最终导致已经成年的高材生因性格内向、敏感、不善交际而屡屡受挫,四处碰壁。
在澳大利亚悉尼港东部,有一处伸入海中的陡峭悬崖。因为经常有人在这里跳海自杀,故被人们称为“自杀崖”。在“自杀崖”附近,住着一位名叫唐·里奇的老人,几十年来多次把一些自杀者从死亡的悬崖前召唤回来。唐·里奇究竟凭借什么力量让自杀者取消了疯狂的念头?他的力量就来自每个人都渴望的东西——微笑。
每当他发现有人企图跳崖时,他就会走过去,轻声问候:“你为什么不过来喝杯茶呢?”站在悬崖边徘徊的人回过头来,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一张微笑的面孔——慈祥、真诚、柔和、温暖,就是这样的微笑常常让对方自杀的念头迅速瓦解……在五十多年时间里,唐·里奇凭借真诚的微笑,挽救了一百六十多条生命。
这两个真实的故事告诉我们:冷漠的表情可以屏蔽生命的阳光,而真诚的微笑则能够融化心灵的坚冰。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而这样的摇动、推动、唤醒,一定是轻柔的,是和缓的,是温暖的,那是一缕春风对娇嫩草叶的抚摸,是一场春雨对细碎泥土的滋润,是一片阳光对万物生长的布施……给孩子们一个大大的微笑,一个善意的、友爱的笑容,一定会在孩子的心灵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新的觉醒力。教育永远都是对孩子潜能的挖掘,肯定的微笑永远是源源不断的动力。
也许你知道尊重孩子就是要蹲下我们的身子,放低我们的高度。那么请问,你会微笑吗?如果你不会,请尝试着把嘴角上翘,双眼稍微靠近,让眼角起些皱纹,这时你脸颊上浮现的,就是真正的微笑。
微笑,永远是天下最动人的表情,也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技巧。
编辑王淑娟62335841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