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000徐州矿务集团第三医院
慢性充血性心衰的发生与个体心脏前、后负荷加重,心肌收缩能力降低具有密切的联系,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心室发生心室肥厚、肥厚性心肌病等器质性改变,患者情绪激动、上呼吸道感染等诱因均可诱使患者在原有心脏器质性改变基础上发生左心衰竭,左心衰竭后右心功能也相继发生损害,最终导致个体发生全心衰竭[1]。
心力衰竭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体循环静脉淤血、下肢水肿,目前临床治疗主要方法为药物治疗。2016年9月-2017年9月收治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100例,分别给予常规药物治疗以及常规联合卡维地洛治疗,通过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论证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的临床应用价值。
2016年9月-2017年9月收治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100例,分为两组。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会同意,所有患者均表示自愿参与本次研究。试验组男34例,女16例;年龄56~87岁,平均年龄(68.2±1.2)岁;病史6个月~7年,平均病程(3.4±0.5)年;心功能分级:Ⅱ级28例,Ⅲ级14例,Ⅳ级8例。对照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54~86岁,平均年龄(68.5±1.5)岁;病史6个月~7年,平均病程(3.5±0.6)年;心功能分级:Ⅱ级25例,Ⅲ级17例,Ⅳ级8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史、心功能分级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病例选择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充血性心衰的临床诊断标准,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均Ⅱ~Ⅳ级,超声心动图显示LVEF低于40.0%。
排除标准:①排除合并心绞痛、心梗病史患者。②排除合并哮喘以及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等严重肺脏疾病患者。③排除合并肝、肾功能损伤患者。④排除在接受本次治疗前接受其他药物治疗的患者。
方法:对照组患者均给予洋地黄类药物、利尿剂、硝酸酯类药物等常规抗心力衰竭的药物。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给药基础上联合卡维地洛治疗,卡维地洛患者初始用法用量为2.5 mg/d,2次/d,口服。患者连续给药1周后根据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适当增加给药量,每次可增加5 mg,卡维地洛每天最大给药量可>25 mg,1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
观察指标:①两组患者治疗4个疗程后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②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头晕、乏力、心动过速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疗效评定标准:①显效:患者症状体征均消失,心功能改善超过2级,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②有效:患者症状体征均明显改善,心功能改善>1级,患者出现轻度不适。③无效:患者症状体征均已经心功能均未出现明显改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8.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试验组治疗4个疗程后总有效49例,对照组总有效43例,试验组患者病情好转例数多于对照组,见表1。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试验组有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对照组有8例患者出现并发症,试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例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26,P<0.05),见表 2。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n)
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其心脏基础性疾病可致使个体心室充盈,机体泵血功能降低,排血量减少,机体血液灌注障碍可诱使个体患者出现肺循环淤血,其中较为常见的基础性心脏疾病为左心衰竭[2]。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多见于各种心脏病终期,患者病情重,个体肺功能以及运动耐力减退明显,严重降低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危及个体生命安全。常规抗心衰药物包括强心药、利尿药,但是强心剂、利尿剂可减少机体循环血容量,降低血管张力,从而达到改善个体心功的作用,但是长期大量使用可诱使个体患者发生乏力、头晕等不良反应[3]。
卡维地洛属于α1、β受体阻滞剂,可促进机体儿茶酚胺的分泌,扩张机体血管,从而减慢患者心率,增加患者心肌能量的储备。抑制β受体,从而抑制机体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反馈系统,从而长期降压[4]。卡维地洛对个体外周血流量、血脂、血浆电解质无明显影响,因此长期使用极少产生水钠潴留。刘凤梅临床研究显示对于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给予卡维地洛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LVEF、LVEDD和LVESD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6.2%,明显高于对照组。
本次研究显示试验组有49例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本次研究在既往临床研究的基础上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从而论证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的安全性。本次研究显示试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由此可见,试验组联合卡维地洛治疗效果好,且安全性高。
综上所述,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