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国山水画的变革者——宗其香

2018-10-22 18:42谢麟
美术界 2018年9期
关键词:桂林山水漓江桂林

谢麟

传统中国山水画向现代性的转型,经过曲折的探索,在以写生创作为主要变革的手段,以及以西画的审美因素和观念融入中国画作为创新方式,表现对象在从北向南移的过程中,以20世纪初齐白石三进三出广西,发现桂林山水并以独特带符号性的表现方式化桂林山水,到后来黄宾虹、徐悲鸿、张大千、李可染、陆严少、张安治、胡佩衡、关山月、阳太阳、白雪石、马万里、宗其香、黄独峰等一大批名家在表现桂林山水或广西自然风光题材所取得的成就,使传统中国山水画在表现现实性的实践中实现了中国山水画的当代转型。桂林,是实现这种转型的依据和圣地。

桂林山水使画家们找到了突破传统山水画在表现形式上的程式化的路径及载体,并形成有时代气息、有鲜活生命力和个性语言的当代中国山水画面貌。在这些画家中,有三种艺术取向:一是齐白石,他从桂林山水得到启发,摆脱传统山水画样式,以自己富有创造性的语言表现桂林山水,带符号性的表现表达了他对桂林山水的深刻认识,这种以自然景象为参考,以画家主观意识和个性语言表现对象,并以此形成自己的艺术面貌的探索具有革命性。可惜齐白石后来没有以山水画作为主要创作题材,但他在中国山水画在当代的转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二是以传统语言表现桂林山水,其中适当表现画家的感受,因是在写生基础上的创作,作品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时代气息,这种传承性的画家如黄宾虹、张大千、胡佩衡、马万里等。三是融会中西,既保留传统中国山水画审美特征,又有西画审美观念和特点结合其中并产生新的审美效果,艺术个性鲜明,有很强的时代性和艺术生命力,成为当代山水画的主要面貌和代表,如徐悲鸿、李可染、白雪石、关山月、阳太阳、宗其香、黄独峰等。徐悲鸿虽然画山水画不多,但一幅《漓江春雨》就奠定了他在当代山水画坛的地位和贡献。水墨淋漓、光影交错、没骨写意、水光倒影、云山相融,油画、水彩画的光色、整体处理手法加上水墨画的气韵变化,一种全新的山水画图式,开辟了一个中国山水画的新领域。李可染则用西画的光学原理,创造了他的李氏“逆光山水”样式,画面除了保留了漓江清秀的审美特点,还把北派山水的雄奇糅了进来,表现了桂林山水雄奇的一面,并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这种逆光山水,成为李可染最典型的艺术面貌,也是他在中国山水画当代转型确立重要代表地位的主要依据。白雪石全因素的山水画表现语言,把诗意、秀丽、美如仙境的漓江景色描绘得惟妙惟肖,走出了一条表现实景山水诗意化的道路。关山月的《漓江百里图》及桂林山水画作品,用写生创作的手法表现了桂林山水,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实景写生的生动性。阳太阳的桂林山水画,融会了中国画、水彩、油画的审美观念和表现技法,在强调写意笔墨的同时,把水彩画的渲染、油画的整体处理结合起来,形成了富有个性的写意的桂林山水画风格。同时,因阳太阳是桂林人,一直以桂林山水作为主要创作题材,晚年定居家乡,更是倾心创作,对桂林山水的认识和理解深刻,准确地表现了桂林山水的神韵。书写性的用笔、淋漓润透的墨色和整体气韵的营造,使他的写意桂林山水画成为具有强烈时代性和地域特点的当代山水画重要代表之一。黄独峰被誉为“写生妙手”,他的桂林山水多是写生作品,包括创作于1977年的长卷《漓江百里图》,虽然他使用传统技法表现桂林山水,但由于他深厚的笔墨造诣和写生能力,加上对景创作,作品体现出了勃勃生机和当代性。

宗其香在表现桂林山水和广西自然景观的时候,以自己独特的感受,在充分利用传统笔墨同时,运用西画的光色、透视、风景画处理手法,表现了桂林山水和广西风光,特别是夜色桂林山水,更是开创了表现桂林山水的一种新的形式。宗其香的桂林山水画,有别于其他画家对桂林山水的表现,他在笔墨的运用上更直接,直抒胸臆,看似随意,但笔笔见功力修养,恰到好处,于写意中形神兼备,加上他对空间造型的处理,巧妙利用色彩的能力,使作品呈现出独特的审美品格,自成一体。我们可以说,在表现桂林山水成就卓绝的画家里面,特别是外来画家里面,宗其香是较突出的,他表现的桂林山水不是表面的再现,而是对桂林山水深刻理解后充满感情的表现,这是他对桂林、对广西的深厚情感,特别是晚年选择在桂林居住,把广西作为自己艺术的归宿。

一、在甲天下的山水间,寻找到灵魂和艺术的归宿

在中外美术史上,有不少画家以一个题材或地方作为自己主要的创作依托,如巴比松与巴比松画派;如塔希提岛于高更,阿尔于凡高。广西,特别是桂林,是宗其香的艺术圣地。人生和艺术的选择往往在偶然的必然中确定,这并不是计划中的安排。

1959年,宗其香第一次来到广西,这里的青山秀水深深地吸引了他。上世纪初,他带学生来广西,到了融水、柳州、桂林、南宁等地,创作了一批山水画作品。“文革”后,受到严重心灵创伤的他,向往大自然,希望重新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并重新点燃自己创作热情,他首先想到的地方是桂林。早年对桂林的印象,已深深地刻在了他的心里。在广西艺术学院任教的学生周志龙帮助下,1977年又来了广西。平反退休后,广西成为了他心灵的归宿,几乎每年都要来,再后来,基本居住在桂林直至1999年去世。在广西,宗先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可以說是他的创作高峰期,特别是对桂林山水的表现,更是成为他有代表性的题材,并且为当代中国山水画的开拓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有评论称,宗其香晚年选择桂林,更多是要逃避曾受伤害的地方和复杂的社会、人事、名利干扰,去寻求清静的生活,安度晚年。这只是其一。我想,他更大的愿望,是在寻找心灵归宿的同时,找到自己艺术创作的源泉,实现“改革中国山水画”理想,因为这是他一直在追求的事业!桂林,是他认为最有可能实现艺术理想的地方。

宗先生到过广西不少地方,先后到过三江、龙胜、全州、大新、融水、凭祥、钦州、北海、防城、东兴、上思、阳朔、百色、乐业、凌云、桂林、柳州、南宁等地,创作了一大批作品。比如1963年在桂林写生创作的《白沙渔火》,1978年的《漓江畅想曲》,1979年在柳州创作的《六律山夕阳》,1979年在融水创的《融水》,1979年在三江创作的《桂北胜景》,1980年创作的《漓江夜泊》《芦笛仙境》,1980年在南宁创作的《良凤江畅想曲》,1980年游钦州上思创作的《十万大山一角》,1989年据1979年7月游龙胜、三江得景创作的《龙胜三江》,1992年在桂林创作的《漓江新月》《清秀奇古惬人心》,1993年的《古榕伴清流》,1996年的《夕阳无限好》,等等,都是他遍游广西后有感而作的作品,其中不少作品成为其代表作。他对广西山水的热爱和对广西人民的感情是至深的,广西不但给予他宽厚的怀抱,让他在磨难后得到心灵的慰藉,还激发了他无限的创作灵感和情怀。这对与当时处在人生及艺术低谷的他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广西给了他第二次艺术生命。周志龙回忆说,“文革”后第一次到桂林,是住在桂林工艺美术厂,厂里条件较差。后经联系桂林榕湖饭店(当时桂林最好的饭店,是国宾馆),总经理在不认识的情况下,看了宗先生的画册,热情安排他在榕湖饭店住下来,这缘分一结就是20多年。宾馆安排给他一个套间,外室是工作室,有大画案,生活上更是悉心照顾,宾馆上上下下都对他很好,这让宗先生很感动,常常以画回报,当时榕湖饭店不少服务员都有他的画。有一次,他经南宁去凭祥,被南宁郊区良凤江景色深深地吸引,回到南宁后住在西园饭店(国宾馆),宾馆希望他留个墨宝,原想由他随便画一张就行,他问宾馆有大的纸吗,他们说有六尺的,他说太小!最后他要了一张丈六尺的,一气呵成画了他对良凤江的印象,慷慨地送给宾馆,可见他对广西的情感之深。

正如他在《远胜登仙去飞鸾不暇骖》中所题:“1959年从昆明飞广西印象极深,历程三十余年,情思未泯,尤以七十年代后期至今,遍游广西全境,出桂林、柳州、南宁三重镇必行外,北至全州、三江、龙胜,西去百色、乐业、凌云,南下钦州、防城、东兴,经北海登涠洲岛,沿硕龙、平而、水口、叫隘直至友谊诸险关,行程千百里,饱饫独特的江山胜景,若天假以年,将百揽而无厌也!”因此,广西成为了宗其香的第二个故乡,他的艺术的原乡。

二、在心灵与大自然的对话中寄托情感

宗其香先生游历在广西的山水间,一边自疗心灵的伤痛,一边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他珍惜这片红土地对他的厚爱,他在这里找到了他的艺术伊甸园,他用心去感受这里的一切,用画笔表现他的情感。不少画家到广西采风写生,大都是凭着热情和新鲜感,即便创作出一些好作品,但更多是在表面技法上的表现,没能在精神层面有深的表达。因此,作品也没能产生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宗先生是真正喜爱广西的一山一水,他用真情去表现,并在表现中继续他对“新中国画”探索的实践。

对宗其香先生来说,广西的山水在形态上的独特是产生自己艺术面貌的一个条件,但只有样式的独特是不可能实现山水画在当代的转型的,要在表现语言、审美观念、当代精神、艺术个性和个人情感的综合呈现下才有可能,并且要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和创新能力。而其中有感而发的艺术感受和创造力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为创新而创新的主观臆造是创作不出具有文化意义和时代特征的优秀作品的。所以,他观察体验这里的一切,以真性情写真山水,给自然景色以精神灵魂和艺术生命,从他的作品中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这种感染力。广西的奇山秀水在宗先生笔下不但被赋予独特的艺术生命,还成为中国画创新的重要载体。

广西的山水已成为宗先生的精神寄托,这不单单是因为人缘,而是真正的喜欢。他到过不少地方写生,但从未有一个地方能让他如此流连忘返,投入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去体会去研究去表现,这一点足以证明他对广西的热爱。而这种情感在对不同地方的表现中是不一样的,正如他直率的性格,完全按照当时的感受来表现,直抒胸臆。比如他表现三江侗乡的《桂北胜景》,彩墨交融,气象万千,江上的風雨桥,半山上的侗寨、梯田,山道上的村民,层林尽染的崇山峻岭,一派桂北山区景象。作品中的一笔一墨完全没有套路、概念的东西,全是写心抒意的情感,真切而生动。没有多次深入侗乡采风的体验,是画不出来这种感觉的。侗乡的风雨桥成为宗先生表现广西风光的一个符号性的标志,在不少作品中他都有表现,这也是他多次到三江采风的收获。在《古榕伴清流》中,气势磅礴的古榕和秀美精巧风雨桥形成鲜明的对比,使画面不但有鲜明的地域特点,还增添了丰富性和层次美。《良凤江畅想曲》是宗先生表现广西风光代表性的作品,画面不仅仅是表现良凤江的景色,而是借良凤江综合表现他对广西西南部的印象,同时,还把风雨桥呈现其中,使画面宽阔深远。宗其香先生还借表现广西山水抒发胸怀,在《万斛泉源》中,他在落款中题到“吾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他以苏东坡的自评来表现自己的艺术和胸襟。桂林山水是宗先生表现广西风光的主要题材,他足遍桂林山水间,领略其中的神韵风采,对这里倾注无限的情感。我们在《漓江畅游》《漓江新月》《清秀奇古惬人心》《夕阳无限好》《漓江夜泊》等作品中真切地体会到他对漓江风光的情怀。

在广西的真山真水间,宗先生找到了他艺术的源泉和人生寄托与归宿。在这里,他的艺术翅膀是自由飞翔的,他的人格是真实的,他的情怀是随性抒发的,他的直率和率真直接在画笔的书写中无余地呈现,正如他的人格,他的人和生命与这片天地是融合的。他以自己的真性情写这里的真山水,达到了“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三、以写真探索、开拓传统中国山水画的当代之路

在传统中国山水画的现代变革中,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李可染、张安治、关山月、白雪石、阳太阳、宗其香、黄独峰等画家都在桂林获得了形成自己艺术面貌的源泉,创作出了代表现代中国画山水的经典作品。其中李可染的“黑山水”和白雪石的“白山水”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并成为现当代中国山水画的标志和里程碑式的主要代表人物。而宗其香的“夜山水”及“彩山水”,在新的领域开拓了中国山水画的表现力,也对传统山水画在当代的变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宗先生早年在重庆因画重庆夜景而成为用水墨画表现城市夜景的第一人,并受到徐悲鸿先生的称赞,认为是传统山水画革新的一个突破和方向。在表现重庆夜景时,除了运用传统水墨语言,宗先生结合了西画焦点透视原理,以西画风景写生表现的要求,用笔墨把空间、明暗、光色的对比变化表现出来,不但打破了传统山水画的表现局限,还在融会东西中探索出一条当代山水画发展的道路。这种突破有两点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是首创用水墨画表现城市夜景,二是用西画风景的原理以水墨语言表现山水,这种中西融会的结合,在有代表性的革新人物中,他是最彻底的。而这种彻底又是以保留传统中国山水画的水墨语言及审美特征为前提的,这就十分可贵了。没有深厚的传统中国画造诣和文化精神的修养,没有对水彩画的深入研究和创作水平,是达不到这种境界的。这也是宗其香探索中国山水画在当代发展方向的努力和贡献。但直到现在,学术界对宗先生在现当代中国山水画变革中的贡献是认识和评介不足的。

“夜山水”是宗其香先生表现桂林山水的主要题材,也是表现桂林山水的创新与突破。桂林山水甲天下,“甲”就甲在它的秀美,这种美如仙境的景象,是体现在阳光明媚或烟雨朦胧中,很少画家发现夜桂林的美,即便发现了(不少摄影家拍过桂林渔火),也没想过去画或没办法去表现。表现重庆夜景,主要以江边的楼房和江里的船只为主体,而表现漓江,则少了变化丰富的建筑物,只有山水和渔船,难度大了许多。我们见到宗先生最早表现漓江夜色的作品是1963年带学生到桂林采风时创作的《白沙渔火》,几只渔船错横在江面上,俯视的江水占了大部分画面,但宗先生通过对船和江水的表现,使画面生动而纵深。而后,他画了一系列的漓江夜景,代表性的作品有《漓江夜泊》《漓江新月》《榕湖夜》等。在这些“夜山水”中,我们看到宗先生在几个方面创造性地开拓了中国山水画的表现语言:一是云山的逆光表现;二是水光倒影画法;三是透视空间的营造。宗先生画云彩,是以水彩的画法表现,用水墨直写,丰富多变,阳光透过云彩山峰,直射江面,鳞波闪烁,打破了传统山水画对云彩的表现。但这一切,是用水墨语言表现出来的,在表现江水倒影时,他用墨色的变化、紫蓝色和灯光橙红色的对比,使江面透明清澈,犹如明镜,把漓江夜色的秀丽充分呈现了出来。用墨与色的对比来表现江水,在传统山水画中鲜见,在当代可谓宗先生独开先河,特别是在表现桂林山水上。宗先生对空间透视表现,强调焦点透视,用光色表现空间的深度、广度,扩大了传统山水画对空间的表现力。我们在观赏他的作品时,感觉到江面是一层层纵深进去,极目山水云烟,似乎能呼吸到漓江的清新空气,心旷神怡!这几点的突破,是宗先生运用水彩画表现原理,对水墨语言的创新,也是他深厚的艺术造诣和人文修养以及对桂林山水的深刻认识取得的艺术成就。他对“光”“色”“空间”的研究和在山水画上的运用,从“夜重庆”到“夜漓江”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艺术语言并取得开拓性的成就,对传统中国山水画在当代的转型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献。

“彩山水”是宗其香先生对当代中国山水画的另一贡献。宗先生以水彩入山水画,是他探索传统山水画在当代转型的一个路径,我想可能是水彩画的书写性和水与彩的运用,与中国水墨画许多相似之处。同时,以水彩画的色彩原理融会到传统中国山水画中,会增强对色彩的运用,特别是在对景写生中对自然景色的表现。传统中国山水画以色彩表现山水多用“浅降法”赋彩或作“青绿”山水,多为主观设色,但大自然丰富多彩的变化,特别是在写生表现时,这些表现方法是不够的。所以,宗先生选择了以色彩作为探索中国山水画语言当代性的方向之一,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以色彩表现山水画的当代画家中,他不但是先驱,还是一个标志性的高度。宗先生有很高的水彩画造诣,这为他探索以水彩增加山水画表现语言的丰富性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加上他传统中国画的修养,使这种探索一开始就在一个很高的起点上,为后来达到一个高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对待变革和创新问题上,我们有一个体会,就是任何变革与创新,如果没有深厚的传统文化、艺术修养,没有在一个高度上对时代文化的现状和发展有一个判断,是不可能实现的。宗其香先生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彩山水”的探索,创作了一批优秀作品,到70—90年代,特别是在广西创作的一批作品,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如《漓江畅游》《桂北胜景》《良凤江畅想曲》《半帆斜日一江风》《漓江新月》《古榕伴清流》《夕阳无限好》《道由白云尽》等作品,其中《漓江畅游》《良凤江畅想曲》《古榕伴清流》《桂北胜景》,可谓经典之作,开辟了当代中国山水画的新领域。这些作品,没有传统山水画中概念的符号,全是饱满激情的写生创作的具体景观,传统山水画的气韵笔墨、写意精神,在光色的变化中,在多种空间的层次中,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审美形态,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觉体验。《良凤江畅想曲》丰富的色彩变化,把广西亚热带的风貌表现得淋漓尽致,画中的树林灌木、木棉、奇花异草,都是写生创作的,鲜活而生动,地域和时代特征鲜明,笔墨、色彩、光影、空间、景色形成一曲美妙的交响乐,中国山水画的气韵在一种全新的语系下呈现出来,形成新异的审美品格和效果。《漓江畅游》《古榕伴清流》等作品同样在这种新的山水画语言中呈现出独特的艺术效果,令人神往,魅力无穷。“彩山水”是“黑山水”“白山水”“夜山水”后对当代中国山水画形成和发展的又一贡献。

宗其香先生在融会东西、开拓中国山水画当代发展道路的实践中,始终坚守一个根本原则,就是传承传统中国山水画的审美精神和语言特征。这种在文化意义上的传承和发展,使他实现了探索“新国画”发展道路的理想。他用入木三分的老辣笔法,变化气象万千的墨韵,在光、色、空间因素的充实下,创造出一种崭新的、时代气息浓烈、生动自然、个性鲜明、传统中国画审美精神充盈的中国山水画新图式。这是他对当代中国画发展的独特的贡献,这种贡献的影响是深远的。而广西,是他成就这种成就的圣地。

宗其香先生对广西的厚爱,使广西见证了20世纪中国山水画变革的一个灿烂的篇章。同时,广西也因他的艺术而多了一道绚丽色彩,宗其香为当代中国山水画的形成和辉煌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猜你喜欢
桂林山水漓江桂林
桂林行
漓江真美
桂林山歌
乐!乘动车,看桂林
漓江之美
还我们美丽的漓江
漓江夕色
《桂林山水甲天下》名句溯源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