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欢
【摘 要】目的:探究手法复位外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闭合性小儿肱骨髁上骨折临床效果。方法:将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26例闭合性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每组例数为63的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进行手法复位外固定法治疗;试验组: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手法进行手术。将两组患儿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骨折不愈合和肘内翻发生率等并发症情况进行比对分析,找出差异的原因所在。结果:治疗之后,试验组的疗效更好一些;试验组患者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所需要的时间则更短一些;在肘内翻、骨折不愈合发生率上,试验组患者的发生率显著比对照组低;上述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闭合性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手法复位外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小儿肱骨髁上骨折
Comparative study of manual reduction and external fixation and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losed supracondylar fracture of humerus in children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Anyue County Ziyang, Sichuan Luo Huan 642500
Abstract Objective: To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manipulative reduction external fixation,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losed supracondylar fracture of the humerus in children. Methods: 126 cases of closed supracondylar fracture of the humerus in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test group with 63 cases in each group; control group: manipulative reduction External fixation treatment; experimental group: the operation of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treatment. The complications of two groups of hospitalized children, fracture healing time, fracture nonunion and elbow varus incidence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experimental group The patients in the trial group had shorter hospital stay and fracture healing time, and the incidence of cubitus varus and fracture nonunion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trial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effect of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for closed supracondylar fracture of humerus is remarkable, and it is worth popularizing.
Key words:Manual reduction and external fixation;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supracondylar fracture of humerus in children
【中圖分类号】R6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7-03--01
肱骨髁上骨折主要对患者的肘关节功能产生不良影响,治疗不当容易造成肘内翻、血管神经损伤、前臂缺血坏死等并发症,肱骨上髁骨折后容易发生肘内翻,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不良影响,由于引起身体缺陷,会受到歧视,对患儿的身心健康带来很大的影响。当下作为最常见的肱骨髁上骨折,多见于儿童。肱骨踝部位是人体最常见的活动单元,如果发生骨折则会造成的损伤,不适宜的治疗手段会给患者带来更深层次的伤害,并对后期的恢复进程产生不良的影响,更甚者则会引发强烈的并发症,造成终身遗憾。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常见于10周岁以下的小孩当中[1],其中有超过50%以上的属于肘部骨折,四肢骨折通常低于10%[2],多见于肱骨干和肱骨髁交界部位的发生的骨折[3]。为探究手法复位外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闭合性小儿肱骨髁上骨折临床效果我科做了一系列的研究,以下是研究内容的详细报道。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2月~2017年10月在我科收住的闭合性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痛患者126例,均符合闭合性小儿肱骨髁上骨折临床诊断的标准,患儿的患肢或者肘部皮下出现淤斑情况、伴有张力性水泡、髁上处敏锐压痛等不良情况;患儿间接或者直接的具有暴力外伤史,造成了疼痛难忍;双侧X线正侧位片能够显示骨折线,肱骨下端前倾角有一定程度的增大或者减小。其中男女性患者均为63例;患者年龄在3~10岁之间,平均年龄(5.0±1.1)岁;将上述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为63例,其中,试验组患儿年龄在3~9岁之间,平均年龄(4.7±0.9)岁,患儿体质量在19~36kg之间,平均体质量26.7±0.9kg;对照组患儿年龄在4~10岁之间,平均年龄(5.2±2.3)岁,患儿体质量在20~33kg之间,平均体重(25.1±3.7)kg。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和年龄等资料,两组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平躺在治疗床上,让两位医师分别紧握患儿患肢的上端以及下端,并且朝着相反的方向用力做牵引动作。手术医师则紧握骨折的近端和远端,进行左右移动去纠正骨折的错位,并在移动的过程中使骨折远端稍向桡侧偏斜。对于伸直类型的骨折,不断的将肘关节弯曲并且后拉骨折所在部位的近端位置,对于屈曲类型采取完全相反的处理手法。在骨折上方和远端肱骨内髁位置,让复位后的患儿在棉垫的保护下,安放夹板并采用石膏进行固定措施。用绷带包扎后,一定要检查患肢等处的血流通畅,在保证上述情况都正常的情况下,保持患肢维持在90°左右,使用三角巾进行患肢的悬吊。试验组:将患儿取合适的位置于治疗床上,完全麻醉后切开皮肤,完全暴露骨折的部位,将骨折周围的积血清理干净、凝血块以及骨折处软组织,使上下骨折断端完全的暴露。屈曲肘关节,向下牵引前端部位,然后用手指探查骨折部位的前端和后端,判断是否已完全的复位。确定复位完全后,取2mm直径的克氏针,呈45度角将针从肱骨外上髁向内上与肱骨插进去,并在骨折端上方的4cm内侧骨皮质位置穿出去。并从另一侧穿入另一枚克氏针,并完成相应的固定工作用绷带包扎后,一定要检查患肢等处的血流通畅,在保证上述情况都正常的情况下,保持患肢维持在90°左右,使用三角巾进行患肢的悬吊。
1.3 观察指标
将两组患儿住院时间、骨折不愈合、肘内翻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等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观察差异所在。
1.4 疗效评价标准
依据Flynn临床疗效判定标准:优,肘关节伸屈角和携带角丢失在<5°;良,肘关节伸屈和携带角丢失在6°~10°以内;中,肘关节伸屈和携带角丢失在11°~15°以内;差,肘关节伸屈和肘关节携带角丢失在>15°。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对所有的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使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兩组患儿疗效评价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具体数据见表1,治疗之后,试验组的疗效更好一些,并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多发生于10岁以内的小儿,其临床的主要症状表现为:患儿的患肢或者肘部皮下、轻度肿胀、纵轴叩击痛、出现淤斑以及髁上处敏锐压痛等情况[4];患儿间接或者直接的具有暴力外伤史,造成了疼痛难忍[5];双侧X线正侧位片能够显示骨折线,肱骨下端前倾角有一定程度的增大或者减小[6]。肱骨髁上骨折经常造成合并神经血管的损伤[7],如果前期处理不当,可能致挛缩和肘关节强直等,导致终生残疾,骨折畸形愈合可导致肘内翻[8]。肱骨髁上骨折后最重要的是恢复肘关节,预防肘内翻的发生,以不影响正常的功能活动及外观。
本文对手法复位外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闭合性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选取2016年2月~2017年10月在我科收住的闭合性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痛患者126例为研究对象,将上述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手法复位外固定进行手术,试验组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9-10]。让对照组患儿平躺在治疗床上,让两位医师分别紧握患儿患肢的上端以及下端,并且朝着相反的方向用力做牵引动作。手术医师则紧握骨折的近端和远端,进行左右移动去纠正骨折的错位,并在移动的过程中使骨折远端稍向桡侧偏斜。对于伸直类型的骨折,采用正确的处理措施后,采用石膏进行固定。用绷带包扎后,一定要检查患肢等处的血流通畅,在保证上述情况都正常的情况下,采用三角巾悬吊患肢;将试验组患儿骨折周围的积血清理干净、凝血块以及骨折处软组织,使上下骨折断端完全的暴露。屈曲肘关节,向下牵引前端部位,然后用手指探查骨折部位的前端和后端,判断是否已完全的复位。确定复位完全后,取2mm直径的克氏针,将克氏针在指定的位置插入,并进行国定的操作。用绷带包扎后,一定要检查患肢等处的血流通畅,在保证上述情况都正常的情况下,屈曲患儿的患肢90°进行悬吊。最终的研究结果显示,治疗之后,试验组的疗效更好一些;试验组患者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所需要的时间则更短一些;在肘内翻、骨折不愈合发生率上,试验组患者的发生率显著比对照组低;上述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能为临床中处理类似的问题提供借鉴。
综上所述,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闭合性小儿肱骨髁上骨折临床效果明显优于手法复位外固定,但在具体的临床中,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形选择合适的方法。
参考文献
戴涟生, 荆浩, 程飞.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与闭合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对比研究[J].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3, 35(9):1010-1012.
邹华浪, 胡建山. 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与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40例的临床疗效观察[J]. 黔南民族医专学报, 2017, 30(1):13-14.
叶峥. 闭合复位内固定术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探析[J]. 中外医疗, 2015(16):16-17.
杨毅军, 王小玮, 张勇,等. 手法复位外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闭合性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疗效评价[J].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2015, 29(10):786-788.
林晓旭.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J]. 世界临床医学, 2015(10):78-78.
邹华浪, 胡建山. 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与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40例的临床疗效观察[J]. 黔南民族医专学报, 2017, 30(1):13-14.
张裕, 石振. 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52例疗效观察[J]. 湖北科技学报(医学版), 2012, 26(3):231-232.
谢旭垣. 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加石膏托外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25(24):103-104.
陈伟珑.切开复位内固定与手法复位石膏托外固定治疗旋后外旋型Ⅲ、Ⅳ度踝关节骨折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7,(16):232-234.
曹建刚,张传开.手法整复外固定术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B型踝关节骨折的早期临床效果比较[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17,(4):29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