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明华
在中国区域经济版图上,或许没有哪个省份像安徽一样,全省16个地市,有11个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均为一千多亿元,且集中在1100亿到1800亿的狭小区间,城市之间差距往往只有几十亿元。数据刚出炉,便在网上引起很多争论。一些城市暗自较劲,甚至公开互呛。
然而,当人们热衷于省内城市的比拼时,视野也被局限在了省内,忽视了安徽周边城市的快速崛起与挤压效应。视野决定格局,格局决定高度。当前,新一轮区域竞争大幕已经开启,全国城市千帆竞发、大潮涌动。当我们跳出安徽,在更大的格局中审视自己时,会发现什么?
周边崛起,
安徽怎样缩小差距?
在最近一波发展浪潮中,人们常常关注杭州、深圳等“明星城市”。然而,当我们在地图上沿着安徽边界走一圈时,却发现周边城市都在悄然崛起,主要城市2017年经济总量均突破2000亿元,逐渐拉开了与安徽毗邻城市的差距。
同属江淮地区的皖北与苏北,过去是一对“穷兄弟”,如今已经没有了可比性。2017年,淮安与宿迁市分别为3350亿元、2600亿元,毗邻的蚌埠、宿州只有1550.7亿元、1503.9亿元,经济总量差距达5年以上。
再向西北看,豫皖交界的很多城市,自古同为黄泛区,市情也很相似,都是传统农业大市、人口大市,也是我国贫困地区集中地。然而豫东南的商丘、周口、驻马店、信阳四市,均已突破2000亿元大关,2017年分别为2217.9亿元、2517亿元、2195.5亿元、2226.6亿元,而毗邻的亳州、阜阳只有1184亿元、1571.1亿元。
同是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的皖西六安和鄂东黄冈,2017年六安市只有1218.7亿元,而黄冈市已达1921.8亿元,突破2000亿元指日可待。10年前两市难分上下,10年后却拉开了差距。
皖西南重镇安庆市自古对隔壁的江西“老表”有天然的优势,但在2008年被九江市反超,此后差距越拉越大,2017年分别为1708.6亿元、2400亿元。而致力打造皖苏浙交汇区域中心城市的宣城,经济总量却不到浙江湖州市的一半,2017年分别为1188.6亿元、2471.1亿元。
除去皖南黄山市不做经济总量上的比较,可以说周边城市已在经济总量上超越安徽毗邻城市,且它们均达到或突破2000亿元大关。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它们将对安徽城市產生明显的挤压效应。加上安徽周边大城市杭州、南京、郑州、武汉等,对安徽要素资源的强大吸引力。要想突出重围,安徽必须崛起一批新的增长极。
新时代经济发展不以GDP为目标,但在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进程中,2000亿元是城市发展重要的整数关口,迈过去对一个城市来说具有符号意义,意味着城市发展站上了一个新台阶。在这方面,安徽仍需奋力赶超。
从中部省份看,经济总量超过2000亿元的城市,河南有12个,湖南有7个,江西有5个,湖北有3个,而安徽只有2个。没有一批新增长极的崛起,安徽很难在全国省域排名中争先进位。
眼下,新一轮区域竞争风起云涌。过去,在人口红利和规模经济下,各地都能获得快速发展,区域竞争更多的是速度和规模的比拼。随着人口红利消失出现拐点,区域竞争将越来越多的表现为优质要素资源的抢夺,这在去年以来各地“抢人大战”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这种情况下,谁能抢占先机、占领高地,谁将成为最终的胜者,而落后者很难再弯道超越,区域格局或将就此固化。
新一轮区域竞争将是一场硬实力的真实较量,安徽城市必须直面竞争、全力迎战。在这种情势下,安徽打造除合肥、芜湖外更多的增长极,尤为迫切。
城市集聚力弱,
差距在哪?
过去很多人认为,合肥、芜湖的崛起是政策作用,是全省不均衡发展的结果。因此,对于合肥、芜湖的发展并不服气,甚至多有抱怨。但从河南、湖北等周边省份来看,同样都是省会城市一家独大,但其他城市仍然能快速发展,并且大大超越毗邻的安徽城市。这一点值得我们重视和反思。
“安徽很多城市总量都比较小,这说明我们的集聚力不行。”安徽经济研究院区域所所长徐振宇向《决策》分析说,客观上看,这跟行政区划有一定关系,比如马鞍山、铜陵等,短时间内要超过2000亿元是有困难的,因为人口数量有限;一些人口大市如阜阳、滁州等,近年来发展很快,但产业基础薄弱,工业化水平比较低。
工业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一个城市经济增长的规模和潜力。“除合肥、芜湖外,安徽城市主要是工业化水平比较低。在市场经济下,资源配置市场机制在发挥重要作用,哪个城市吸引力大,要素就流向哪里。”安徽省政府参事、安徽省时代战略研究院院长程必定分析认为,安徽大部分城市不但没有吸引来要素,而且大量流出了,“像阜阳存贷比只有50%左右,资本一半流失掉了,劳动力也是大量外流。这说明市场经济体制机制和理念都有差距。”
“发展理念是核心。理念之后是理论,理论之后是政策,政策之后才是实践。中国改革开放首先是理念变化,理念具有引领作用。”在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崔惠民看来,与发达地区相比,安徽很多城市发展理念差距很大。
城市发展最重要的是产业,但安徽很多城市还没有形成厚实的产业基础和完整的产业链条。特别是本地成长起来的航母型、巨无霸的企业比较少。在徐振宇看来,这是产业不强的关键,“外来企业研发、营销配套都不在安徽,就很难形成一个产业集群。”
目前,除合肥、芜湖、铜陵外,安徽其他城市均没有千亿产业集群,而周边很多城市都有千亿产业。没有产业集群,经济的带动性就差,“产业问题关键是集群化、特色化没有解决”。
安徽承东启西,周边地区市场广阔,一些产业规模非常大,集聚力非常强。但安徽很多城市并没有抓住这个广大的市场,市场占有率不高。如食品等快消品产业,早在2015年河南省食品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就已突破万亿元。周口、商丘、信阳等城市第一大主导产业均为食品产业,其中周口市食品产业是千亿产业。
城市应该根据当地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找到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发挥集聚效应,形成产业集群。这对于安徽城市发展而言,非常关键。
新增长极,
如何谋篇布局?
差距也是潜力在分析问题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安徽很多城市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发展速度均超过周边地区。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打造新兴增长极,对于安徽城市而言,机遇大于挑战。
从宏观层面看,谋篇布局很重要,抓住几个关键点,不能到处开花。新增长极的选择首先要契合国家战略。国家层面的“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江三角洲一体化战略,都与安徽发展密切相关,崔惠民认为,新的增长极要蕴含在国家大战略之内,同时要符合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
从区域层面看,八百里皖江无疑是安徽最有发展潜力的地区。皖江城市带规划是“一轴双核两翼”,但“一轴”目前还未充分展现带动力。“主要问题是整个体量小,作为一个轴来推进困难比较大,芜湖、马鞍山受南京都市圈影响大,它们很难辐射到整个皖西南地区,”徐振宇分析认为,另一个关键的点,安庆就非常重要,“沿江发展必須‘两点一线”。
从皖西南来看,安庆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西南地带人口密度大,有很好的区域发展条件,同时安庆文化底蕴深厚,人口质素高,民营经济发展也非常好,未来如何布局,如何集聚化、特色化发展很重要。
皖北地区也是安徽非常关键的一个增长极。从皖北来看,蚌埠是传统的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工业基础和科技基础雄厚。而皖西北地区有一块很大的空白地带,周边城市竞争力不强,劳动力充裕、自然资源丰富,工业基础正在形成之中,阜阳也备受人们看好。
2021年全省将市市通高铁,制约皖北一些城市的交通瓶颈将被破解,而人口将成为皖北地区一项重要的后发优势。“人口红利怎么发挥出来?正确的引导很关键,引导人口进入产业成为产业劳动力,引导劳动力资源产生价值。”徐振宇认为,营商环境也很重要,“皖北的营商环境一直是个问题,如果不解决营商环境的问题,资本和人才很难进入。”
“皖江地区有三个点,芜湖、马鞍山、安庆;皖中有合肥、滁州;皖北有蚌埠、阜阳。这样分布比较均匀,能支撑起安徽整个区域发展格局。”程必定认为,安徽至少有一半左右的城市都有很强的发展后劲和潜力,能够成为新增长极。
对于其他城市而言,则要错位发展、差异化发展,因为新一轮区域竞争不是GDP锦标赛,不可能每个城市都发展大工业、比拼城市规模,而是要各有各的特色。
“区域空间布局的持续性非常重要,安徽发展需要有一个稳定的、长期能够坚持的空间布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刘志迎告诉《决策》,从城市来说,不能有等靠要思想,要自己去努力,要有竞争意识,“敢于在汪洋大海中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