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运宝
凭学生证身份证半小时落户、以低于市场价20%买房、百万元创业补贴,这些是“抢人大战”中多个城市放出的大招。在二线城市的激发下,北京、上海也出台政策瞄准高端人才,成为一次典型的人才“掐尖”。
显而易见,各地“放大招”是对城市格局的深刻认识:新一轮人才争夺战,将直接决定每座城市在中国经济版图上的位置和影响力。更重要的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鸿沟被“抹平”,高铁改变着城市间的时空格局,准一线和二线城市都看到了“换道超车”的机会,都在加足油门向前奔。
恰在此时,原先的人口红利出现拐点,于是人才被视为区域竞争中的最宝贵财富。留住人才,吸引更多年轻人,便成为区域间竞争的重要砝码。
随着力度空前的政策推出,西安公布了惊人的数字:一天迁入落户超过8000人;2017年,武汉实现大学毕业生留汉就业创业30.1万人,新落户14.2万人,分别是上年的2倍、6倍,均创历史最高纪录。以西安、武汉为典型代表,人才新政无形中给二线城市打了最好的形象广告,刷出了城市的“存在感”。
但招贤纳士不是一锤子买卖,打造人才高地也非一日之功,“引进来、留得住、用得好”,始终是破解人才瓶颈的“三要诀”。俗话说,留得住心才能留得住人,这就需要引人的城市既要大度,更要有温度,把更多精力放在建设宜居宜业、后顾无忧的“暖环境”上。
让高端人才留下来、智慧活起来,首先是城市的“产业容器”足够大,这是一座城市“暖環境”的第一要素。人才之所以愿意来这座城市,适配的岗位、在创新创业中实现自身价值,一直是放在首位的因素。
由此观之,只有为人才提供广阔舞台和上升空间,才能留得下、留得久。如果一个人怀揣领先技术,引进之后却技不对位、束之高阁,短期无法转化而被冷落一旁,这种缺少存在感、获得感和归属感的状态,又怎会是人才渴望的“诗和远方”?
其次是厚植向深度扎根和向上生长的土壤,让人才产生“吾心安处是故乡”的亲切感。在这方面,周到的配套政策、充足的资金资源、对知识产权的法律保障、行政服务的便利性等方面,都是关键因素。只有这样,才能为人才营造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才不会有强烈的“落差感”。否则人来了还会再走,造成人才政策“烂尾”的尴尬。
因此,当我们迈向“新人口红利”2.0时代之后,对待人才就不能再是以前的“老套路”,要突破送户口、送钱、送房子的“老三样”。新时代抢人才必须要有“识才的慧眼、聚才的良方、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让硬环境更硬,软环境更优,制度环境更加公平、公正。
对任何一座城市来说,吸引人才扎根,优惠的政策体系很重要,但比硬性的政策更重要的,是一座城市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