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隽
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良种是现代农业之母。新的良种究竟行不行?产量可以保障吗?质量靠谱吗?市场欢迎不欢迎?这些情况,农民一开始弄不清楚。在选择新的良种面前,农民常常选择的是观望。
最近,南方某地菠萝销售遭遇的“冰火两重天”情景让人深思。一边是上亿斤菠萝滞销,价格跌至几分钱一斤都无人问津;另一边却是一些菠萝卖出了滞销品价格的几十倍,依然供不应求。不同境遇的背后,原因其实挺简单。滞销的菠萝大多是“百年未变”的本土品种,自从20世纪20年代引进种植后,便没有进行过改良;而卖出高价的菠萝则是部分农场经过考察后,两年前刚引进的优良品种。如此大的市场差异再次表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产品供给从低水平平衡到高水平跃升,十分迫切。
是不是让农民认识到新品种的优势,换上新品种,改变种植习惯,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呢?事情没那么简单。因为当地的菠萝种植户并非不晓得新品种的好处,而是虽然历经多次滞销,他们依然不愿意轻易改种新品种。在大部分菠萝种植户看来,新品种技术要求高、投入成本大,产量却相对低、生产风险大,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新品种收益未必比大路货高,稍有不慎赔本的概率更大。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离不开农民的主动参与。应该讲,大部分人都有惧怕风险的心理,面对不确定的结果都会掂量掂量要不要做。小农户更是如此,一家一亩三分地,一年的生产经营收入都维系于此,经不起试错,容不得折腾,更安全、更保险的心理诉求,熟悉的、稳定的种植习惯,让农民在进行生产决策时产生“畏难”情绪,在所难免。当前我国农业正值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让农业更加绿色、优质、高效,更有竞争力,既要让农民主动参与,也要让农民有能力参与。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离不开精准的制度供给。要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为农民生产决策提供精準的制度供给。一方面,制度供给可降低风险。既着眼自然风险,也着眼市场风险,加强风险预警,让越来越多的农民了解种植面积、价格波动等信息。同时,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完善农产品流通方式,通过加强农产品冷链、分拣、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平抑农产品的市场波动。还要完善政策及商业保险措施,弥补相关风险给农民带来的损失。
另一方面,制度供给可加强保障。农民缺资金、缺技术,就加强信贷、奖补等支撑,提供多元化、实用性强的培训,提升农民的“财力”和“才力”。农户规模小,就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组织、联合、动员农民方面的积极作用,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还要进一步完善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解除农民后顾之忧,让农民结构调整不盲目,让农民遇到风险有保障,总之是让农民更有底气投身激发发展活力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