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辽宁抚顺地秧歌的地域特征

2018-10-22 11:39哈斯
艺术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抚顺秧歌满族

哈斯

摘 要:满清诸旗每逢战争取胜或旗属之间的喜庆时节,八旗军民都要饮酒作乐,欢歌狂舞,其表现形式多样,尤以采用秧歌的形式为普遍现象。不论任何地域、民族的舞蹈都会表现男女之间的情愫,舞蹈中女性一定以优美的姿态获得男性的垂青,男性则以体现自身的勇武魅力吸引异性的艳羡目光。

关键词:抚顺地秧歌 民间舞蹈 地域特征

辽宁抚顺地区的“地秧歌”大约形成于15世纪前后,清代始祖努尔哈赤于1616 年在赫图阿拉城(今抚顺新宾)登基称汗,从此开始了他征战四方创建大清的历史步伐。创建了更为规整的八旗制度,即以编制军队和眷属合一的形式,形成了生产、生活、战争等一统的规模建制,初期为八旗后续又增设以“镶旗”为标识的各个旗属组织。随之其族属民俗也逐渐兴盛,包容民风习俗的秧歌活动成为带有显著标识的地域风情。

一、抚顺地秧歌的历史风貌

根据历史文献和地方志相关记载,当锣鼓声一响,由旗属官员人物领头,其余军民尾随其后,男女共舞高低错落,边扭边唱循环往复,这应该是抚顺地秧歌最初的形态。清代流人后裔杨宾所作《上元曲》载:“夜半村姑著绮罗,嘈嘈社鼓唱秧歌。汉家装束边关少,几队人儿簇拥过。”说明在三百多年前东北地区已经频繁出现了聚众闹秧歌的民间习俗,受地域或族群风俗影响,其组织者不是汉人,衣着装扮为满人特征,并且人物、服饰、扮相已经趋于相对固定的模式。抚顺地秧歌表演形式的基本形态一般为“满人官员”带队指挥,“拉棍的”跟随其后,“上装”、“下裝”男站左女在右,排成两行,鱼贯跟随,其他角色穿行其间。一般新春或元宵十五佳节,若邀请秧歌队进村入户表演的,大都是有钱有势的大户人家,主家会在秧歌队到来之前摆好茶桌,上摆时令小吃,水果茶点。随即“满人官员”带头行见面礼的表演即“三拜茶桌”,由“克里吐”响鞭打场,这意味着秧歌表演即将开始;先由“满人官员”带领开始“走阵”,几番走阵并变换队形之后,上、下装走成圆形队阵俗称“圈场”。之后转入“二人场”,这是表演的高潮部分。最后,由“满人官员”率队行答谢礼,对主家(户主)和观赏民众施以谢礼。通常,随着表演现场的观众情绪“返场”,可以再“走阵”、“圈场”,反复多次,尽兴方休。秧歌舞队一般是在宽敞院落或集市场院等地方汇集并表演。

二、抚顺地秧歌的动作形态

抚顺地秧歌动作形态中,能够清晰反映满族人民生产生活的印记,再现了满族人民的生活和性格特征,本民族天然的喜狩猎、好歌舞、善骑射、能征战的特点,展现了崇尚武功的民族精神。在抚顺地秧歌的舞蹈元素中,可以看到“下装”多有射箭、跃马等形象动作,充斥大量蹲踏、跨越、拧倾的低矮动作,但上身挺拔,肢体舒展,尽显英武洒脱,刚劲豪放的性格特征;“上装”则如杨柳风摆、妩媚婀娜的姿态尽展女性的柔美和俏丽。所谓男刚女柔的表演风格符合满族民俗的男人勇武女人阴柔的族群特征。

抚顺地秧歌中最具特色的就是“上装”和“下装”的二人对舞,称之为男女“莽式”。所谓“莽式”是东北地区在明清时期对“盘旋作势”这种民间舞蹈样式的称谓。从资料整理和历代艺人传承后创建的男女莽式来看,舞蹈姿态主要是通过“蹲、盘”这两大动律来完成的。“蹲”的动律,即整个身体低沉拧倾,蹲踏作势。该动作在秧歌中得以体现,男性在表演时身体是不能站直的,要体现出满族男子能征善战的精神。“女高男低”是满族人民审美取向,在舞蹈中女子有高挑的仪态,男女之间的高低对舞,能够衬托出女子的高挑姿容和妩媚形象。

“盘”的动律,即“盘旋作势”,两个人的动作以贴、靠、倚、穿、搂为基本动律为特点。在这两种动律之下,男女对舞的表演,男性如“弹簧”般的腾跳,展现出膝盖的灵活性,女性贴近时蹲住沉稳的马步,脚下有力量的踏地;上身前倾,左右手开弓,扇子手绢上下翻飞,展现尚武风采。女性腰肢如杨柳般左右摆动,灵活有力形不散。尤其是贴近男性而舞时,两人的肢体无论何种变化都保持相互贴附,手上动作随着身体灵活摆动,尽显女性的魅力。两人对舞时,眼神的交融很重要,能够表现出男女之间羞涩之情,在对舞时用饱含深情的眼神盯的“下装”不敢正视。两人的对舞从肢体动作到表情上可以看出男性的威武之姿,女性的柔美,两厢之间那种含情脉脉,欲迎还拒的形态,恰是满族人民崇尚男刚女柔的民俗特征。

三、抚顺地秧歌人物形象

抚顺地秧歌的人物扮相由满人官员(俗称鞑子官)及普通民众组成,有明显的人物等级之别,服饰扮相有显著特征;

1. 秧歌中的领头人物“鞑子官”,头戴缨帽,内着箭衣,外披黄马褂,腿套红裤,脚穿黑色靴子,腰间斜挎腰刀,手执蝇帚。“鞑子官”是对满族官员的贬称。努尔哈赤初建政权时,因频繁征战殃及普通民众的生活甚至生命。因此,“鞑子”的称谓是民众对当时满族人的丑化。文献中多有记载满族人征战获胜后,饮酒欢庆而歌舞娱乐。“鞑子官”因其在秧歌队是领头的角色,而“克里吐”也在队中,里应外合、开场布阵,所以称其为“里鞑子”。

2. “克里吐”头戴黑色毡帽,将皮袄反穿,斜挎串铃,手挥长鞭。“克里吐”到底是何人物?在满族先祖们的萨满祭神时,能够找到串铃的历史印记,“克里吐”的形象可能是祭祀的萨满,也可能是民族语言在转译过程的口音所致。抚顺地秧歌中“克里吐”司职秩序维持,演出开始前,三鞭子响处,所有人静场,“克里吐”也是秧歌的领头者之一,故称“外鞑子”。

3.“拉棍的”头戴凉帽,身着箭衣,腿套彩裤,扎腰箍,脚蹬黑色快靴,手执柳树棍。他的扮相如同宫廷内的“御前侍卫”,在抚顺地秧歌中,他的职责是划场布阵。

4.“上装”是秧歌中的女性角色,“上装”人物装扮非常符合满族的女性形象,头饰形似满族“旗头”,上面满是花朵的“花山”,身着彩衣彩裤,手持扇子、手绢。“上装”人数没有限制,与“下装”搭戏。

5.“下装”是秧歌中的男性角色,在舞队中不限制人数,人物装扮头戴官帽,身穿彩色箭衣灯笼裤,脚蹬黑色或带装饰纹短靴,手执扇子、手绢。

6.抚顺地秧歌中除了以上角色之外,还有“老扌汇”、“傻柱子”之类的人物。“老扌汇”手拿烟袋锅当道具,身着彩旦装,脚穿布鞋。“傻柱子”上身穿深色棉袄,下身穿破碎棉裤,脚穿普通棉履。他们是诙谐的角色起到了调节气氛的作用。

四、中原汉文化融入抚顺地秧歌线索

1991年9月,辽宁沈阳举办首届“中国沈阳国际秧歌暨民间舞蹈节”,来自国内各省市以及俄罗斯、德国、法国、希腊等众多的国内外民间舞蹈团队,争相展示各自的风采。担任赛事评审的河北省著名民间艺术家黄济世先生,在看到辽宁抚顺地秧歌的演出之后,曾作如下点评:“辽宁抚顺地秧歌虽然标示和服饰冠以满族秧歌,但与普遍存在于河北承德、昌黎等地区的地秧歌相比较,从动作形态、表演形式看,两者有许多相似之处”。黄济世先生的这句话并非无意之言,两种秧歌的人物妆容、服饰、表演形式、人物角色都十分接近,而动作形态中也多含男女之间“逗趣”的情节。黄先生几乎遍访河北及毗邻地区的秧歌艺人,掌握着中原腹地民间舞蹈的多种风格样式,因此,他的判断具有一定的说服力。昌黎地秧歌的动作形式用一个“活”字来代替,姿态灵活,动作不乱有章法;表演灵活,虽无固定形式,但随意变化的新鲜感却深入人心。河北昌黎地秧歌以“铁三角”的表演极具特色。“丑逗妞,扌汇来调”是秧歌艺人常常念叨的顺口溜,“逗”和“调”是带有的戏弄意味,所以三人一定会碰撞出诙谐幽默的喜剧效果,这样的秧歌看上去才有劲头。

五、抚顺地秧歌与河北地秧歌的异同表现

河北地秧歌与抚顺地秧歌相对比,两者虽都是通过动作语汇来传递人物之间的情感,但是受到生活环境不同,满、汉民族差异的影响,两者的表达方式并不一致。抚顺地秧歌由于当地人以狩猎渔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男人狩猎,女人持家,所以动作上男性更加奔放,女人似水一样温柔;河北地秧歌产生在丰盈富饶的环境下,动作中自然有喜庆的气息,再加上深受戏曲角色影响,动作的一招一式都是生活中人物形象的刻画,因此动作体现出了“丑”胆小好色,“妞”娇美秀丽,“扌汇”刁钻泼辣。两种秧歌的道具使用,河北地秧歌的扇子可谓是花样百出,无论在节奏还是动作上,扇子在任何的角度都能挽出各式各样的花;抚顺地秧歌则在男、女莽势对舞中,是持扇但不耍扇,扇子这一道具的表演功能并未在满族秧歌中得到充分体现。虽然两种秧歌形态略有不同,但两者对于动作中所体现的情绪都是一样的,以男女之间“逗场”为趣味,抚顺地秧歌中“上装”与“下装”的表演,当“下装”靠近“上装”时,“下装”使出浑身解数,每一个动作彰显了力量,持扇的姿态更加丰富,用男性的魅力赢得女性,“上装”尽显女性媚态,面对“下装”的追求,挥动扇子的手臂轻盈靈动,配合腰肢摆动,将女性的美发挥到极致,两人舞到动情处,“下装”与“上装”能够搂腰搭肩勾连舞动。而河北地秧歌中的“丑”胆小好色,看见貌美的“妞”时,想凑上前又怕被拒绝,他扭动的肢体多像“耍无赖”又粘又灵活,为了让表演更有戏,“丑”还能凑到“妞”面前用扇子快速撩拨她的身体,而“妞”完全把握闺门少女的娇羞特点,对于“丑”的戏弄,只能欲迎还拒,时而躲闪,时而凑前,扇子半遮面观察对方的情绪,当两人分开的太远,她便挽起蝴蝶一样的扇花,吸引着“丑”再次的到来。从两者的“逗情”可以看出,不论任何地域、民族的舞蹈都会表现男女之间的情愫,舞蹈中女性一定以优美的姿态获得男性的垂青,男性体现自身的魅力吸引女性。

结语

抚顺地秧歌虽产生于满族发祥地,人物角色、表演形式却带有河北地秧歌的影子。河北与辽宁以山海关为界,明末清初满人入关,对于以狩猎牧渔为主的满族人来说,充分吸收汉文化的多样性风俗为我所用,地秧歌中以本民族的喜好、服饰、风情并借鉴诸多内地民俗风尚。也由于大量关内民众“闯关东讨生活”缘故,来自河北及内地民众迁徙东北,其中包括靠“秧歌”吃饭的众多艺人,他们将河北各地的秧歌形式及表演程式带到东北各地,使得包括抚顺地秧歌中,丰富的“丑”“妞”“扌汇”的人物形象融入其中,展现其幽默诙谐的风格,拓展了关外民族地区传统秧歌的表现力。

参考文献:

[1]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辽宁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8.

[2]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国ISBN 7-5000-0157-6/J.7.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1989.

猜你喜欢
抚顺秧歌满族
抚顺平顶山惨案纪念馆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富平村里唱秧歌
新宾满族歌舞音乐创作及时空表述
昌黎地秧歌
图说抚顺琥珀(六)
让满族剪纸艺术走向辉煌是我一生的追求
改成汉族的满族人
把咱的秧歌扭起来
满族人为什么不吃狗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