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措辞严厉,表示目前幼儿园“小学化”倾向比较严重,这不仅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剥夺了幼儿童年的快乐,更挫伤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影响了身心健康发展。事实上,幼儿园“小学化”并不是新鲜的话题,但一直是社会热点的话题。
——2010年——
国务院发布《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坚持科学保教,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
——2011年——
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幼儿园小学化”现象的通知》,严禁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
——2015年——
北京市教委开展专项行动整治幼儿园“抢跑”行为。对于存在“小学化”问题的公办园、部门或单位办园以及民办园,问责园长。
——2018年——
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规定社会培训机构也不得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等名义提前教授小学内容。《通知》列出了五大治理任务,四个阶段的治理步骤,对存在“小学化”倾向的幼儿园限期整改,并视具体情节追究校长和有关教师的责任。
本次专项治理首先的任务是严禁教授小学课程内容。
《通知》指出,对于提前教授汉语拼音、识字、计算、英语等小学课程内容的,要坚决予以禁止。对于幼儿园布置幼儿完成小学内容家庭作业、组织小学内容有关考试测验的,要坚决予以纠正。社会培训机构也不得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等名义提前教授小学内容,各地要结合校外培训机构治理予以规范。
治理的第二大任务是纠正“小学化”教育方式。针对幼儿园不能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脱离幼儿生活情景,以课堂集中授课方式为主组织安排一日活动;或以机械背诵、记忆、抄写、计算等方式进行知识技能性强化训练的行为,要坚决予以纠正。
治理的第三大任务是整治“小学化”教育环境。对于未按规定创设多种活动区域(区角),未提供充足的玩教具、游戏材料和图书,缺乏激发幼儿探究兴趣、强健体魄、自主游戏的教育环境的,要调整幼儿园活动区域设置,合理利用室内外环境,创设开放的、多样的区域活动空间,并配备必要的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玩教具、游戏材料、图画书。
治理的第四大任务是解决教师资质能力不合格問题。对于不具备幼儿园教师资格的,要督促其参加专业技能补偿培训并通过考试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仍不能取得教师资格的,要限期予以调整。对于不适应科学保教需要,习惯于“小学化”教学,不善于按照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组织开展游戏活动的,要通过开展岗位适应性规范培训,提高幼儿园教师科学保教能力。
治理的第五大任务是小学坚持零起点教学。对于小学起始年级未按国家课标规定实施零起点教学、压缩课时、超前超标教学,以及在招生入学中面向幼儿组织小学内容的知识能力测试,或以幼儿参加有关竞赛成绩及证书作为招生依据的,要坚决纠正,并视具体情节追究校长和有关教师的责任,纳入规范办学诚信记录。
根据此次专项治理的步骤,总体整改工作要求在2019年4月底前完成。
同时,各地要把纠正“小学化”问题作为督导的重要内容。对办园教学行为不规范、存在“小学化”倾向的幼儿园、小学及社会培训机构要责令限期整改,对问题频发、社会反映强烈的,实行年检一票否决,并严肃追究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