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雨薇
(广西河池市第一人民医院,广西河池 546300)
2型糖尿病患者多在35~40 岁之后发病,在糖尿病患者中占据90%以上[1]。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功能并未完全丧失,可以通过药物对体内胰岛素分泌进行刺激,但是在2型糖尿病后期,仍需使用胰岛素治疗[2-3]。2型糖尿病病因较为复杂,主要分为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年龄因素以及生活方式等。胰岛素强化治疗对新诊断的 2 型糖尿病具有非常明显的优点,可改善患者的胰岛B细胞功能,并使部分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病情缓解,患者可在一段时间内不使用降糖药而血糖仍能控制正常。目前用于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方案包括胰岛素泵(CSII)、每日多次胰岛素注射(MDI)和预混胰岛素注射2~3 次/d。胰岛素泵是目前胰岛素强化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胰岛素泵是采用人工智能控制的胰岛素输入装置,通过可调节的脉冲式皮下注射胰岛素(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和短效人胰岛素),模拟体内基础胰岛素的分泌,同时在进餐时,设定餐前胰岛素以控制餐后血糖[4],有效控制患者血糖,减少低血糖的风险。胰岛素强化治疗对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具有非常明显的优点,可改善患者的胰岛B细胞功能,并使部分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病情缓解,患者可在一段时间内不使用降糖药而血糖仍能控制正常。目前用于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方案包括胰岛素泵(CSII)、每日多次胰岛素注射(MDI)和预混胰岛素注射2~3 次/d。胰岛素泵是目前胰岛素强化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胰岛素泵是采用人工智能控制的胰岛素输入装置,通过可调节的脉冲式皮下注射胰岛素(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和短效人胰岛素),模拟体内基础胰岛素的分泌,同时在进餐时,设定餐前胰岛素以控制餐后血糖[5],有效控制患者血糖,减少低血糖的风险。(胰岛素泵模拟人体的胰岛素分泌特点,分为基础分泌和餐时分泌,基础分泌是脉冲式分泌)。本院对观察组 45 例患者给予胰岛素泵治疗,显著提高患者血糖达标率,降低患者胰岛素用量以及住院时间,治疗效果显著,结果如下。
选取2014 年7 月至2016 年3 月本院收治的90 例初诊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 例。观察组中男性23 例,女性22 例,年龄60~78 岁,平均年龄(70.23±1.27)岁。对照组中男性 24 例,女性 21 例,年龄 62~81 岁,平均年龄(71.79±0.87)岁。两组患者均符合WHO(世界卫生组织)初发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患者均无心肝肾等严重功能障碍,无胰岛素治疗、降糖药治疗史。均已将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式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给予每日多次胰岛素注射治疗,3餐前用门冬胰岛素(速效),睡前用甘精胰岛素(属于长效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选用的胰岛素是3餐前用门冬胰岛素(速效),睡前用甘精胰岛素(属于长效胰岛素)。
观察组给予胰岛素泵(门冬胰岛素)治疗,具体操作如下:(1)植入胰岛素泵准备工作。医护人员给予患者皮肤消毒清洁,根据患者病情对胰岛素泵参数设置。(2)安装输注装置,检查胰岛素泵使用情况,确保胰岛素泵正常使用。(3)选择输注部位,腹部为胰岛素泵输注首选位置。(4)软管针埋入。医护人员对软管针埋入过程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通过持针器缓慢垂直在皮下埋入软管针,操作结束贴上保护膜。(5)设置初始用量。医护人员将患者诊疗所用胰岛素总量的 50%作为基础用量,其余作为三餐前冲击量。(6)检测血糖控制效果。血糖测量时间为三餐前后2 h 与凌晨3 点,根据餐前血糖调整患者胰岛素用量,结合餐后2 h 血糖调整胰岛素冲击量,1 次/d。
统计对比两组患者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率、住院时间。血糖达标:空腹血糖达标范围 4.40~7.00 mmol/L ,餐后2 h 血糖达标范围<10.00 mmol/L 。
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胰岛素用量、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胰岛素用量、住院时间比较()
表1 两组患者胰岛素用量、住院时间比较()
组别 n 胰岛素用量(mmol/L) 住院时间(d)观察组 45 46.13±8.12 9.33±2.13对照组 45 50.79±8.37 12.67±3.84 t 2.679 5.102 P 0.004 0.000
观察组患者餐后2 h 血糖达标与空腹血糖达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特征以高血糖为主,引起高血糖的原因主要是患者体内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者生物作用受损,部分是两者兼具引起,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高血糖,导致身体器官组织出现慢性损害以及功能障碍[6-7]。糖尿病病因主要为两种,遗传因素以及环境因素,2型糖尿病环境因素主要为患者缺少运动以及大量进食导致的肥胖。目前糖尿病主要药物治疗方式分为两种,口服药物治疗以及胰岛素治疗。胰岛素种类繁多,临床广泛应用的为生物合成胰岛素,此类胰岛素所具有的生物活性以及氨基酸排列顺序与人体分泌胰岛素相似,临床效果良好。2型糖尿病病程较长,患者普遍为终身治疗,长期对患者注射胰岛素会导致患者血糖波动较大;由于多次胰岛素注射治疗方式难以使胰岛素对患者进行全天作用,患者夜间易发生低血糖现象,导致血糖控制效果不理想,增加患者痛苦,严重时导致患者对治疗出现抵抗心理,降低治疗效果[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