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锐
(长春市康宁医院,吉林 长春 130200)
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医疗体制的创新,医疗水平越来越高。现阶段,医院和护理管理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是临床护理服务质量的精细化管理[1]。医院精神科通常接收的是存在心理或者精神障碍的患者,针对这些患者,更应该给予细致、准确的临床护理服务。本次研究主要针对我院精神科接受的精神疾病患者采用精细化护理管理模式的效果进行分析,现将探究内容以如下报告形式呈现。
本次56例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接收的精神疾病患者,包括30例男患,26例女患,最大年龄是65岁,最小年龄是15岁,均龄值数为(42.56±2.57)岁。入组标准:①与《精神病学》诊断标准相符,并被明确诊断为精神疾病患者;②以上所选患者均由其家属签署了知情协议书;排除标准:①伴有心、肾、肝等严重器官性疾病;②中途退出患者。
本次所选患者均接受精细化管理模式:①建立健全的科室护理制度。以精神护理工作特点为依据,不断完善和修改护理管理制度,确保护理制度顺利实施。细化管理科室器械设备以及医护人员工作。建立较为完善的护理风险预警制度,针对护理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帮助护理人员树立细节和责任意识。②控制精神科护理质量。严格按照“安全第一,生命第一”的原则开展各项护理工作,将精神科护理质量控制管理工作做好。针对护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细化分析,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修改,规范护理操作行为。通过检查量化、目标量化、任务量化以及考核量化等方式控制量化管理,在此过程中,明确护理目标和职责。③进一步规范护理操作。对于精神科护理人员而言,应具备较高的业务技能,因为其工作量较大,而且工作存在较大的风险系数,所以很容易产生护理问题,引发医护患矛盾。所以需要将精细化护理管理应用其中。护士长定期组织所有护理人员对相应病例进行学习和讨论,针对护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促进每位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根据精神疾病的特点,给予相应的细化护理流程和抢救措施,尤其是操作标准和抢救流程方面。急救器材、急救药品以及急救车均需要实施精细化管理,以促进精神科护理工作安全性的提升,避免引发护理差错事件。在患者出院时,告知患者按时服用药物,并定期来院复诊,帮助患者将各项出院手续办理好。针对存在较为复杂的心理活动患者,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沟通和交流,尽量帮助患者消除内心顾虑,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进而积极面对生活。
对管理前后护理满意评分和护理质量进行比较,分数越高表明护理效果越好。
本次试验结果均录入至统计学软件SPSS20.0中,由专业人员进行统计和处理,t值用于检验由(±s)(均数±标准差)表示的计量资料,x2用于检验由%(率)表示的计数资料,结果存在显著差异,表明统计学存在意义(P<0.05)。
在护理满意评分以及护理质量评分方面,管理后均要比管理前高出许多,差异明显,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详情如下表1:
表1 分析护理前后护理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评分(±s,分)
表1 分析护理前后护理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评分(±s,分)
时间 例数 护理质量评分 护理满意评分管理前 56 80.26±2.14 83.68±1.76管理后 56 95.75±0.63 95.82±0.96 t 51.962 45.315 P 0.000 0.000
现阶段,精神疾病患者很容易受到外界歧视,而且因为精神症状使得身体支配存在一定不足,进而导致患者产生不良情绪。就患者自身而言,在进入医院之后,由于环境陌生,患者很容易产生多种不良情绪,而且情绪波动较大[2],对患者的治疗以及护理均造成了严重影响。精细化护理管理是指从多个方面落实护理人员护理工作,明确并规范护理人员自身行为,因为精神科存在一定的特殊性[3],所以需要将精细化管理应用其中,其不仅能够对护理流程实施优化,同时也能够帮助护理人员树立安全防范意识,避免医护患纠纷的发生。通过本次研究结果可知,在护理质量以及护理满意程度方面,管理后均明显优于管理前,差异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由此可见,精细化的管理方式可进一步改善护理质量。
总而言之 将精细化管理应用于精神科安全护理中,可以进一步促进护理满意程度以及护理质量的提升,值得临床领域推广和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