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苔花,朱 萍
(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心内科,江苏 无锡 214062)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病的终末阶段,该疾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而且临床发病率一直有增无减[1]。由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身体状态不断的恶化,机体各项功能明显下降,导致患者预后治疗效果较差,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如今,针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仅仅采用药物治疗已经无法满足治疗目的,通过采用积极有效康复护理改善患者预后治疗逐渐得到更多人的认可[2]。本文当中,对本院2017—2018年收治的5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开展研究,探讨康复护理对其心理状态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作用,具体见下文。
选取2017年到2018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共收集50例),所有患者均知晓病情同意参与本次研究。
将50例患者根据不同的护理方法进行分组,分为观察组、对照组这2组,每组病例数为25例。
观察组—男、女性病例数分别为15例和10例;年龄范围分布于58岁至81岁之间,年龄平均值为:74.5±5.4岁。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患者14例,Ⅱ级患者7例,Ⅲ4例。
对照组中,男女性患者病例数分别为14例和11例,年龄最小的患者54岁,年龄最大的患者82岁,平均年龄为:74.7±5.2岁。NYHA分级:Ⅰ级、Ⅱ级、Ⅲ级病例数分别为:15例、8例、2例。
对比2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基本资料,并无太大差异:P>0.05,能够进行下一步研究。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主要包括:日常生理护理、用药护理、生活指导等。观察组给予康复护理,具体方法为[3]:①在患者住院期间安排专人专护,对患者进行一对一的行为护理,并将同期患者聚集在一起进行集中座谈会,在住院期间对其进行心理干预以及健康知识宣传,及时纠正患者的不良情绪和行为,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生活,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②做好患者饮食护理,为患者规定每日饮食方案,保证患者的营养摄取量,嘱咐患者多饮食新鲜的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4]。
③指导患者适当的进行活动,前期协助患者进行床上运动,后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逐渐增加患者活动量,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促使患者能够逐渐恢复运动量[5]。
④药物指导 向患者讲解药物的临床作用,副作用等,告知患者坚持出药物治疗的重要意义,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同时在用药过程中,观察患者的用药情况,注意有无不良反应发生,及时给予抢救处理[6]。
⑤在患者出院后,随访半年,每周2次电话随访询问患者健康状况,每2周进行一次家访。向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巩固康复训练行为,定期复诊等。
观察2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评分,心理状态评分包括:焦虑心理、抑郁心理等,并对比2组患者的随访半年后生活质量总分。生活质量采用本院自制的量表进行调查,对患者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家庭关系、躯体功能进行评分,每项指标各为25分,总分为100分制(文中主要对比总分)。
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2组心力衰竭患者SAS、SDS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的均数,并用t值检验组间差异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在用SPSS20.0软件核对后,当2组患者的各指标数据有差别时,用P<0.05表示。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并无太大差异性: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心理状态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2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干预前后的SAS、SDS评分(±s)
2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干预前后的SAS、SDS评分(±s)
组别 例数 SDS SAS-- --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 25 56.40±4.36 50.10±5.02 55.52±4.36 41.29±4.50观察组 25 56.37±4.33 44.98±4.05 55.40±4.67 35.41±4.31 t-- 0.0244 3.9689 0.0939 4.7182 P-- 0.9806 0.0002 0.9256 0.0000
观察组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总分为85.3±4.6分,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总分为78.4±5.3分。对比结果具有鲜明的统计学差异:t=4.9160P<0.05。
心力衰竭患者预后效果一般均较差,这与患者的病情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很多患者对自身疾病担忧、对家庭经济条件的担心,导致心理产生负性情绪,加上免疫能力的下降,患者的病情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因此对患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康复护理十分必要[7]。
在以往,临床上针对慢性心衰患者强调卧床休养,但是长期的应用结果显示,床上休养并不利于患者的循环系统,甚至还会产生其他类型的并发症。为此,临床上逐渐提出早期床上运动训练,提高患者的血液循环系统以及肺通气量等。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增加患者的心肌耐受力。通过一系列康复护理改善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提升患者的自我效能感,进一步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8]。
文中,观察组患者应用康复护理干预后,其心理不良情绪明显缓解,而且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提升(P<0.05)。
总而言之,康复护理利用系统性的行为管理、心理干预、运动护理等方式,促使患者能够正视自身疾病,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康复护理的应用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变,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