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万平,董丽娟*
(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
伴随着我国临床医疗护理干预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生活质量、医护服务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也导致人们对于医护服务有着更为苛刻的要求[1]。在这一环境之下,为了更好的保障医院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必要强化各个科室护理风险管理水平,做好风险防范,其中心内科护理便是重点项目[2]。为了更好的提高心内科护理水平,本文选取部分无典型特殊患者作为案例,探讨人性化护理模式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将2015年10月至2017年3月作为本次研究时间段,在该时间段内总共选取120例无典型特殊性的心内科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法的原则将120例患者划分到实验组与常规组。实验组总共60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27例,平均年龄(43.5±1.1)岁;常规组总共60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25例,平均年龄(43.0±0.9)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疾病症状等方面无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
常规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主要是以观察生命体征、根据医嘱规范用药、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等为主。
实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应用人性化护理模式,具体措施如下:1、环境护理。对病房实行环境控制,定期通风、消毒,消毒采取紫外线照射实现,每天一次,每次至少1小时。护理人员需要保障病房内湿度温度舒适性,配置液晶电视;2、技术技能培训。定期对护理人员实行知识培训,并为护理人员讲解医护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处理方案,持续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定期开展技能培训,内容涉及到注射与穿刺技巧、消毒技巧等;3、强化护患沟通。在患者入院之后由护理人员和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讲解康复过程中所需要关注的问题,嘱咐患者家属提高对患者的观察,在发生不适或风险现象时及时报告;4、健康知识宣教。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疾病状况有一定的了解,为患者讲解正确的用药、饮食以及运动方案,为患者讲解相关的知识、常见症状以及并发症,并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在治疗中所需要注意的事项,做到防治通行。
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护理效果主要包含配合程度(由护理人员评价,满分10分,分数越高说明越配合)、满意度(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人员护理工作进行评价,满分10分,分数越高说明越配合)、治疗效果(由医师与患者家属在患者出院时进行评价,满分10分,分数越高说明越配合)。
本研究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观察指标等数据均应用SPSS软件实现统计、分析以及对比,计量的资料采取均数方式表达,例如(3.1±2.2),数据之间的对比采取P值检验,P<0.05代表达到统计学差异标准。
实验组患者的配合程度、满意度、治疗效果均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静脉护理状况对比
近些年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转变,现代化护理理念也在持续性的改变,因为心内科在医疗护理方面的资源并不富裕,在临床中本身就很难满足所有患者的需求,这也导致心内科护理风险较高,临床护理专业水平的要求比较高[3]。心内科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环节之一,(这和我们现在的医院模式有关?)其护理服务的质量水平直接决定着患者的预后效果、医院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所以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保障护理服务非常必要。人性化护理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方案,其不仅需要对患者的疾病给予干预控制,还需要对患者的身心给予干预,在保障患者的疾病康复需求同时最大程度满足患者的人文关怀需求,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综上所述,内科护理中应用人性化护理模式的效果显著,可以显著优化临床护理质量,并且最大程度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临床疗效以及护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