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琳,于建萍
(武警湖北省总队医院妇产科,湖北 武汉 430061)
剖宫产分娩属于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分娩方式,尤其是高危妊娠产妇,其可以确保产妇及新生儿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近些年来,随着人类生活理念的改变,剖宫产的适用范围逐渐扩大,但是剖宫产稍有疏忽就有可能给产妇带来并发症,因此我院开始引入了整体护理干预,护理过程中所取得的护理效果比较明显,现对其进行介绍。
从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在我院接受剖宫产的产妇中随机选择140例产妇作为对象进行研究,通过投硬币的方式将其分成两组,分别是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产妇年龄在23-44岁,平均(28.4±1.5)岁,孕周在36周-42周,平均(38.7±1.4)周,其中54例初产妇,16例经产妇;实验组产妇年龄在22-45岁,平均(28.8±1.4)岁,孕周在36周-41周,平均(38.2±1.5)周,其中52例初产妇,18例经产妇。在年龄、分娩次数、孕周等方面的临床数据两组产妇差异不明显,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但存在一定的可比性。
对照组产妇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而实验组产妇在此基础上实施了整体护理干预,各个环节的护理内容如下:
1.2.1 术前护理
护理人员耐心向产妇介绍剖宫产手术指征,告知产妇妇产科主治医师、主管护理人员的基本情况,这样可以有效缓解产妇的焦虑、抑郁、紧张等不良心理反应。待诊断结束后,要根据产妇的来为其提供针对性、系统性的干预,并耐心向产妇及家属解释,以确保分娩和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1.2.2 术中护理
剖宫产手术具有较强的隐私性,术中产妇会出现害羞、紧张,此时就需要护理人员做好产妇的隐私保护工作。同时手术过程中产妇极有可能出现担心、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这就需要护理人员为其提供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多与其进行沟通,以确保其不良心理情绪得到有效改善,确保分娩手术的顺利进行。通常情况下,剖宫产手术存在一定危险性,此时就需要护理人员详细观察和记录产妇的各项身体指标,如果发现异常要及时通知主治医生。
1.2.3 产后护理
产后护理人员要给予产妇腹带加压包扎,并告知产妇术后4h内要大量饮水,促进排尿。产后6h-8h 后可以选择进流食。告知产妇正确的母乳喂养方式,产后第2天进行简单的床上运动,避免出现肠粘连、腹胀、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告知产妇要补充富含维生素、膳食纤维、蛋白质的食物,确保营养均衡。
(1)借助SDS和SAS自评量表来探究两组产妇护理前后的抑郁和焦虑情况;(2)对两组产妇剖宫产过程中的临床指标进行记录,主要包括拔管后排尿时间、疼痛度、术后首次排气时间;(3)对两组产妇剖宫产阶段的并发症进行对比。
借助SPSS20.0统计学软件来探究两组产妇的研究资料,计量资料通过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通过百分数(%)表示,组间对比通过t检验,如果P<0.05,则说明他们之间所产生的研究数据具备统计学意义,反之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统计发现,护理干预前两组产妇的SDS、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护理干预后两组产妇的SDS、SAS评分均出现下降,且实验组产妇的SDS、SAS评分明显的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 护理前后两组产妇SDS、SAS对比[±s]分
表1 护理前后两组产妇SDS、SAS对比[±s]分
组别 例数 SDS SAS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实验组 70 53.44±2.31 30.17±1.65 58.64±2.51 32.44±1.66对照组 70 53.12±2.26 42.37±1.86 58.24±2.48 47.64±1.78 P>0.05 <0.05 >0.05 <0.05
统计后发现,护理干预后实验组产妇的拔管后排尿时间、疼痛度、术后首次排气时间等指标评分均比对照组低,数据差异明显,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产妇的临床指标对比[±s]
表2 两组产妇的临床指标对比[±s]
组别 例数 疼痛度(分) 拔管后排尿时间(h) 术后首次排气时间(h)实验组 70 3.11±1.03 1.75±0.77 17.25±2.31对照组 70 5.34±1.42 3.64±1.12 26.47±2.98 P<0.05 <0.05 <0.05
统计发现,剖宫产过程中实验组产妇有3例(4.29%)不同程度上出现了并发症,其中尿潴留2例、产后出血1例;而对照组产妇中有13例(18.57%)不同程度上出现了并发症,其中尿潴留6例、产后出血4例、切口感染2例、产褥热1例。我院为并发症产妇提供了针对性的治疗后,并发症出现有效改善,数据差异具备一定的统计学意义(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