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凤
(云南省会泽县人民医院,云南 会泽 654200)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为常见呼吸系统疾病,严重时可发展为右心衰竭的心脏病,在冬季肺源性心脏病发作迅速,常导致心肺功能衰减[1]。对患者机体功能造成极大影响,若未能及时得到有效治疗及护理,患者极易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肾功能不全及肺性脑病等并发症。在本研究中,对收治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及责任制整体护理,对比两组血常规、血气变化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6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2例。对照组男17例,女15例;年龄45-79岁,平均年龄为(56.49±7.51)岁;病程2-15年,平均病程为(10.35±3.67)年。观察组男16例,女16例;年龄43-78岁,平均年龄为(54.03±6.89)岁;病程2-16年,平均病程为(10.87±3.04)年。两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包括用药指导、健康教育等。观察组行责任制整体护理:(1)病情观察。严密观测患者生命体征,在病房内备好抢救设施及药物,若患者出现异常,立刻处理,并通知主治医生进行抢救;观察并记录患者病情变化,如呼吸、血压、心率等。(2)用药指导。患者用药过程中,极易出现感染,于用药时加强管理;患者若为二氧化碳潴留及呼吸道分泌物过多的患者,谨慎使用镇静、麻醉类药物,以防抑制呼吸或咳嗽反射;使用利尿剂时密切观测患者出入量,使用洋地黄时仔细观察患者是否存在药物不良反应,使用血管扩张药物时,注意观察患者心率及血压变化情况。(3)呼吸道护理。嘱咐患者多饮水,并及时协助患者清除呼吸道异物,确保呼吸道清洁、通畅;对于无力排痰的患者,使用机械吸痰,但要注意力度、吸痰时间,以免损伤患者气管粘膜;制订合理的呼吸训练方案,教会患者正确呼吸,如腹式呼吸、缩唇呼吸等,每日坚持呼吸训练5次左右。(4)并发症护理。严密观测患者病情,并做好记录,护理人员了解相关并发症出现的前兆,并通过分析患者临床表现,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1.3 观察项目
观察并记录患者血氧分压(PaO2)、血红蛋白(Hb)的变化情况。采取护理满意度自我评量表进行评分,总分为100分,以90分、60分为分界,分为十分满意、一般满意及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一般满意)×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血常规、血气变化情况采用(±s)表示,t检验,护理满意度均采用n(%)表示,x2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
2.1 两组血常规、血气变化情况对比 观察组血常规、血气变化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常规、血气变化情况对比(±s)
表1 两组血常规、血气变化情况对比(±s)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 例数 PaO2 Hb(g/L)对照组 32 49.26±5.31 195.60±10.55观察组 32 57.01±4.24* 180.48±8.57*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n(%)
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人口老龄化加剧,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患者因长时间缺氧,引起继发性红细胞增多,血液粘滞及血流速度受到影响,进而使患者咳嗽、喘息、呼吸困难及劳动耐力降低等,降低患者生活质量[2]。因此,需通过实施有效护理干预,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提高临床疗效。
在本研究中,观察组血常规、血气变化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原因为护理人员密切观测患者生命体征,指导用药;注意帮助患者清除呼吸道异物,以避免出现感染而加重病情,进而改善患者血常规、血气变化情况。本研究中,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原因为在患者住院期间护理人员能够密切观察其病情变化,帮助患者排痰,并教会其进行正确呼吸,进而减少呼吸道疾病;通过日常护理取得患者信任,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责任制整体护理应用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血常规、血气等,改善其病情,提高护理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