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永录
摘 要 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上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一般呈慢性经过,由于病原菌侵害牛羊的生殖系统,可引发子宫、腹腔、关节、睾丸等炎症,全身弥漫性网状内皮细胞增生和肉芽肿结节形成,临床可导致母牛流产和不孕症。牛布氏杆菌病以前在牧区多发,而随着我国交通运输的日益快捷、便利,牲畜跨省区调运日益频繁,导致布氏杆菌病在全国范围内流行更广泛,不仅严重影响畜牧业的发展,而且由于是人畜共患疾病,可通過病畜传染给其他动物和人类,从而直接危害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应更加引起高度重视。
关键词 牛羊;布氏杆菌;防治
1 牛羊布氏杆菌病
1.1 发病原因
布氏杆菌病又称“波状热”,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简称“布病”。近年来在一些地区呈散发流行,给人畜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菌患畜是本病的传染源。病菌主要存在于患畜的体内,随乳汁、脓汗、流产胎化、胎衣、生殖道分泌物等排出体外,污染饲料、饮水及周围环境,经消化道、呼吸道、皮肤粘膜、眼结膜等传染给其它牲畜,吸血昆虫可成为传播媒介。当人们赤手接羔、或处理流产物时,这种病菌就有可能通过受伤的皮肤侵入人体,或与家畜密切接触后不洗手就吃东西、吸烟、揉眼睛、抠鼻子等都可能把布氏杆菌带入人体而引起感染,人们食用带菌未经煮熟的奶、肉等也可引发本病。
2 羊布氏杆菌病
2.1 发病特点
母羊比公羊易感性高,性成熟极为易感,消化道是主要感染途径,也可经配种感染。羊群一旦感染此病,开始公为少数,以后逐渐增多,严重时可达半数以上,多数病羊流产一次。
2.2 临床症状
多数病例为隐性感染。怀孕羊主要症状是发生流产,但不是必有的症状。流产发生在怀孕后的3-4个月。有时患病羊发生关节炎和滑液囊炎而致跛行;公羊发生睾丸炎;少部分病羊发生角膜炎和支气管炎或四肢关节肿大等症状。外表上看不出,通过检疫可以查出。多数病母羊在怀孕4个月左右发生流产。流产前病羊发病,口渴,不吃草,精神不好,阴道流出黄色带血的黏液,持续1至2天。流产母羊常出现乳房炎、关节炎和后躯麻痹等症状。
2.3 诊断要点
由于发生流产的病因很多,而该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均无明显的特征,同时隐性感染较多,因此,确诊要依靠实验诊断。
2.4 病理变化
剖检常见的病变是胎衣部分或全部呈黄色胶样浸润,其中有部分覆有纤维蛋白和脓液,胎衣增厚并有出血点。流产胎儿主要为败血症病变,浆膜与黏膜有出血点与出血斑,皮下和肌肉间发生浆液性浸润,脾脏和淋巴结肿大,肝脏中出现坏死灶。公羊得病时,可发生化脓性坏死性睾丸炎和附睾炎,睾丸肿大,后期睾丸萎缩。
2.5 防治措施
对羊群每年应定期检疫,并采取隔离病羊、消毒等防治措施。
新买羊要检疫并隔离观察15天,确认无病后方可入群。
定期进行布氏杆菌菌苗接种。布氏杆菌羊型5号弱毒疫苗可采取注射免疫法和气雾免疫法。
可用金霉素、土霉素和磺胺类药物治疗,两种药物配合使用。
3 牛布氏杆菌病
3.1 流行特点
多种动物对布氏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易感性,自然病变主要见于牛、羊和猪。病畜及带菌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母畜在流产时,随流产胎儿、胎衣、胎水和阴道分泌物排出大量布氏杆菌,污染产房、牛舍及其他物品。本病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被污染饲料和饮水经消化道感染,其次是皮肤、粘膜及尘殖道。本菌不仅可以破损失肤感染,而且可以从正常的皮肤、粘膜及生殖道。本菌不仅可从破损皮夫感染。一般情况下母畜比公畜多发,幼畜对本病有一定抵抗力,随年龄的增长易感性增高,性成熟后对本病非常易感,第一次妊娠母畜容易感染。多数病母牛只发生一次流产,流产两次的较少,老疫区的病牛发生流产的很少,而了宫炎、乳房炎、关节炎、胎衣不下及久配不孕的牛增多。饲养管理不良,牛群拥挤,寒冷潮湿及饲料不足,能促使本病的发生和流行。
3.2 临闲症状
潜伏期2周至半年。孕母牛最主要症状是流产,通常发生在妊娠的5~7个月。流产前一般体温不高,主要表现阴唇和阴道黏膜红肿,从阴道流出灰白色或浅褐色黏液,乳房肿胀,乳量减少,继而发生流产。流产胎儿多为死胎,多数病牛流产后伴发胎衣不下,人阴道流出红褐色分泌物,有时恶臭,往往持续1~2周,病公牛发生睾丸炎和附睾炎,睾丸肿大,有热、痛,后逐渐减轻,无热、无痛,触之质地坚硬,配种能力降低。病牛逐渐表现关节肿胀、疼痛、喜卧,常为膝关节和腕关节发病。
3.3 解剖病理改变
胎儿皮下及肌间结缔组织出血性浆液性浸润。黏膜和浆膜有出血斑点,胸腔和腹腔有微红色液体。肝、脾和淋巴结有不同程度的肿大,有时有坏死灶。肺有肺炎病灶。公畜的睾丸、附睾,有时在精囊有炎症和坏死灶或化脓灶。
4 诊断
如牛群中第一次妊娠母牛大批流产,胎衣滞留,并有关节炎、睾丸炎病例,流产胎儿、胎衣又有本病特征病变,可疑为发生本病。在临床上应注意与其他有流产症状的疾病如钩体病、乙脑等区别。这些病除各具有其特有临床症状和病变外,关键在于病原学和血清学诊断。流产是本病的主要症状,但并非所有感染牛都发生流产。要做出诊断,必须依靠细菌学和免疫学。
5 预防
平时作好综合防治工作,未发病地区坚持自繁自养,防止本病传入。每年定期进行检疫,成立病牛饲养场。定期预防注射,常用于牛的菌苗有布氏杆菌19号弱毒菌苗(5~8月龄注射1次,18~20月龄再注射1次)、布氏杆菌羊型5号弱毒菌苗、猪型二号活菌冻干菌。病牛群净化措施:反复进行检疫,阳性牛隔离饲养,继利用、逐步淘汰;阴性牛只作为假定健康群继续检疫观察,加强卫生消毒、培育健康犊牛等综合防制措施,从而尽可能做到防止扩散、就地扑灭。
6 治疗
对病牛数量较多或有特殊价值的病牛,可在严密隔离条件下治疗。可用金霉素、链霉素或磺胺类药物和中药益母散,需坚持用药。有了宫炎时用0.1%高锰酸钾或0.02%呋喃西林冲洗子宫,每日1~2次,2~3天后隔日1次,直到痊愈。
巴氏消毒法10~15mim能灭活,煮沸立即死亡。本菌对消毒药敏感,常用消毒药0.1%升汞、1%来苏儿、2%福尔马林或5%石灰乳都能在15mim将其灭活。直射日光0.5~4h可灭活本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