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志高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是一门说理性较强的课程,它的教学成功与否就要看学生的道德情感激发的程度。“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生活化是小学思品课程的首要特征。在当前聚焦核心素养下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呢?下面结合六年级思想品德《伟大的普通一兵》这一课,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在整节课的教学流程中,我主要通过“九个一”来达成教学目标:猜一猜、议一议、读一读、讲一讲、评一评、找一找、谈一谈、听一听、做一做。
一、学生为本,重在讨论
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填鸭式”“满堂灌”“一言堂”“说教式”的弊端,教师是“一张嘴和一支粉笔包打天下”,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变学生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为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思想品德的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通过讨论课,学生思维活跃,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设计问题讨论,应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思想品德课由于一些说教原理抽象难懂,使许多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敬而远之”,长此以往,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无从谈起。要改变这种教学状况,一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方式是设计问题讨论。比如我把“伟大的普通一兵”这个内容设计成几个环节:我思我行、小品表演、情景体验、换位认知。因为这些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在实际的问题讨论中展开丰富的想象,这样学生回答问题的角度多且新颖,打破了“一言堂”,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在《伟大的普通一兵》教学中,在“交流明理,感受体会(议一议)”这一环节中,教师根据课题,向学生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说雷锋是普通的而又是伟大的呢?”然后,请学生通过看教材上的内容和阅读课前搜集的有关雷锋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派代表发言回答这个问题。此环节的设计,意在培养和训练学生对资料的归纳、整理、分析、概括提取的能力,同时锻炼学生的小组交流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们在讨论交流中认识了解雷锋,深刻感受和体会到雷锋伟大的精神所在。在本环节的最后,让学生们总结一下搜集资料的几种途径,指导学生学习使用以前没有尝试过的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问题讨论,还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讨论课不能只说不做,设计问题时,尽量把讨论与实践相结合。比如我在设计“伟大的普通一兵”时,设计了一个实践问题——调查:在你们身边有活着的雷锋吗?他们是怎样做的?以往的政治课教学只重课堂,课外的社会实践几乎是空白,设计实践问题,使学生能面向社会,可以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另外也可以根据内容设计撰写小论文、开展调查、收集资料等,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贴近生活、注重体验
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教育 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帮助学生參与社会、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创设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促进他们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的发展。如在《伟大的普通一兵》一课中,我设计的教学流程中,“以理导行,规范行为(讲一讲)”这一
环节,就是教师提供贴近学生生活的小事例,让学生结合雷锋精神谈谈自己的看法。然后又让学生来说说在他们身边发生的类似的事,并谈看法。同时,在“自我体验,知行合一(评一评)”这一环节中,要求学生阅读教科书第53页的材料《不变的承诺》,他们的行为给我们怎样的启迪?评一评他们的举动给社会带来的变化。这两个活动的设计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使他们有话可说,有事例可举,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们通过自己身边的事对雷锋精神有了更具体更深刻的认识,从而轻松自然地完成了教学目的,达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走进社会、学会实践
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让儿童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去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社会实践能力。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设计。如在《伟大的普通一兵》一课中,我设计的教学流程中,“欣赏他人,学习精神(找一找)”这一环节。就是教师请学生们找一找,在他们班有没有这样的小活雷锋。意在培养学生用心去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并能真心地对他人表示敬佩和赞扬。同时,教师要对班级中的小活雷锋和能够发现别人优点和长处的同学进行表扬和肯定。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也没有与社会脱离了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象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又如”以理导行,规范行为(讲一讲)”这一环节,教师提供贴近学生生活的小事例,让学生结合雷锋精神谈谈自己的看法。然后又让学生来说说在他们身边发生的类似的事,并谈看法。这两个活动的设计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使他们有话可说,有事例可举,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们通过自己身边的事对雷锋精神有了更具体更深刻的认识,从而轻松自然地完成了教学目的,达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因此,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我们在实际教育时,应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看到事情的真实部分,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触及他们的心灵,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
总之,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性极强的课,这种性质,决定了它是不受时间、地点、形式、内容所约束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也应该百花齐放。教师也应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热爱生活的价值观,为学生的品德和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