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墨子“兼爱”可行性的质疑

2018-10-21 11:02刘心怡
速读·上旬 2018年10期
关键词:思想道德建设墨子

刘心怡

摘 要:“兼爱”是墨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主张人与人之间无差别的爱。本文通过对墨子“兼爱”思想的分析讨论,总结其局限性,并对“兼爱”思想在当代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可行性提出质疑。

关键词:墨子;“兼爱”;思想道德建设

一、背景及内涵

任何思想的产生都有其社会历史背景。战国时期,生产力大变革,诸侯纷争,天下大乱。“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人人利己,各诸侯国亦然,为了本国利益,互相攻讦。因此,墨子提出“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兼爱”思想的基本内容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兼相爱”,即爱无差等,强调人与人之间跨越宗族血缘和等级制度的爱。避免分裂割据的同时,人与人之间也不存在矛盾芥蒂。因此,“兼爱”的基本含义就是不分亲疏远近,无差别地爱一切人。二是“交相利”,即在道德范畴中要对等互助互利。与儒家“爱有差等”相对,墨子认为正是因为“差等”,才导致了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不相爱”。只有家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利益都满足了,就不存在割据掠夺。表面上人人相爱,实际是利益的满足使人际、国际关系取得了一个平衡。因此,“兼相爱”是手段,“交相利”是实质。

二、“兼爱”思想的局限性

在墨子的伦理思想中,人缺乏兼爱的动机,所以他依赖于外在的途径论证兼爱。他通过经验历史来证实其益处,或以“天志”、“明鬼”为外在根据。此外,为了保证人人“兼爱”,墨子主张政治制裁和宗教制裁,而非从道德良心层面约束人们的行为。

墨子认为战争的根源是人们“不相爱”,需“交相利”,人们互助互利,最后必然会实现人人相爱。原因在于“若夫兼相爱、交相利,此自先圣六王者亲行之”,已有君王创下兼爱的先河。他只是从历史事实去论证实行兼爱所能达到的理想效果,但仅仅说明了实行兼爱的必要性,没有涉及其可能性。

此外,墨子还借助天志明鬼来支撑“兼爱”思想。天志与鬼神的本质与爱利相关,天的本质就是爱利,鬼神亦以爱利作为“赏贤罚暴”的标准。但这种论证方式依然不是人性本身的内在根据。天志鬼神一类的存在与否难以得知,墨子也只是从一些经验事实来论证天志鬼神与兼爱的关联,没有确凿可信的论据,存在经验主义之嫌。

总的来说,墨子的兼爱缺乏内在的动机。墨子认为要实现“兼爱”,除了要靠人们对等地互助互利,即“交相利”,还要诉诸于天志鬼神和政治、宗教制裁,强调外在的力量而没有从人的内在层面去设想。这极有可能把兼爱的价值追求还原为对自利的追求,因为每个人遵守兼爱的义务只是为了获取自己最大的利益,避免鬼神的惩罚而已。其基于经验事实的论证也不能为“兼爱”的实行提供合理的理论基础。

三、“兼爱”思想在我国当代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可行性

在墨子的年代,生产力处于大变革的时代,群雄割据,实现“兼爱”思想的条件不完全具备,无法付诸实践。一是经济原因,在小农经济时期,广大农民没有或者只有少量土地。在这种经济制度下,不分阶级、无差等地互爱互利,是做不到的。因为经济基础的差异,“交相利”只是弱者為改善自己的境地所提出来的道德要求罢了,若实践,地主阶级所要付出的“爱”要远远大于他所得到的“爱”,这是不可能的。二是政治原因,西汉以后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再者,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结构中宗法制度和专制主义制度,维持的是森严的等级制度,文化必然要为政体服务。墨子将实现“兼爱”诉诸于统治阶级的政治制裁的想法揭露了其局限性。在阶级社会中,统治与被统治阶级之间只存在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兼相爱,交相利”的理想局面不会出现。至于他列举的明君,其政策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阶级矛盾,但最终目的仍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兼爱”思想忽视社会主体之间存在着社会地位的差异和利益的多样,幻想忽略利益差别而实现不同社会主体之间的道德调和,脱离了当时的社会实际而且不符合统治者的利益要求,难以实现。

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正式确立。那么,“兼爱”思想的可行性在这种环境下是否存在?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人们之间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只有经济地位平等,人格平等才会实现。但是,我国现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实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都是平等的,并不存在悬殊的社会地位差别。但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得到支持与发展,就会存在社会分工的差别,社会主体的利益需求总是表现出多样化和多层次性。墨子的“兼爱”思想所折射出的经济环境应是共产主义制度下的平均主义,人们利益的无差别,才能使爱无差别。因此,尽管在社会主义的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难以做到“兼相爱”。

文化方面,儒家思想仍受尊崇,而儒家的“爱”有差等,即爱分亲疏远近。在当代人的孝文化观念中,子女对自己的父母长辈要尽孝,对他人父母长辈的爱护仅从内在道德良心出发。在孔子看来,人有亲亲之情,而且人可能将这种亲亲之情向外推开。同样,孟子也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儒家主张的“推己及人”。相反,兼爱是不分亲疏的爱,即模糊化了家人与他人之间的界限,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家庭伦理道德要求。

墨子“兼爱”思想无论是在古代中国还是现、当代中国的可行性都较低。不可否认,其作为一种理论存在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其理想的状态。

参考文献

[1]冯达文,郭齐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郭琰,陈江进.自爱与兼爱——墨子思想的内在困境与出路探析[J].道德与文明,2010,(2).

[3]张宝石.对墨子“兼爱”思想的反思——兼谈“兼爱”思想对我国当前道德建设的启示[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29(4).

[4]杨学梅.论爱有差等与爱无差等[D].河南:河南科技大学,2014.

猜你喜欢
思想道德建设墨子
墨子破云梯
墨子训徒
墨子训徒
墨子训徒
墨子教诲青年
初中政治教学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探讨
医院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新时期文艺工作者思想道德建设路径研究
高职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研究
墨子兵法(一)墨子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