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乏风利用技术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18-10-21 19:10魏星叶仁文
中国化工贸易·中旬刊 2018年11期

魏星 叶仁文

摘 要:随着煤矿乏风瓦斯利用技术的发展和推广,我国煤矿瓦斯治理工程正向零排放的标准进发。本文主要分析了煤矿乏风利用技术的必须要和可行性,同时阐述了煤矿乏风利用技术的发展现状和问题,仅供参考。

关键词:煤矿瓦斯;资源综合利用;乏风利用技术;现状和问题

1 乏风利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1 乏风利用的必要性

①环境保护的需要。如果煤矿乏风能够全部实现综合利用,将大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效促进我国二氧化碳减排任务的完成,环保效益十分明显;

②煤矿安全生产的需要。实施煤矿乏风利用项目可以有效地处理乏风,实现清洁排放,获取减排和节能收益,改变煤矿通风只支出没有效益的局面,既达到了安全生产的目的,又能获取了经济效益。因此,实施乏风利用必将有力促进煤矿通风的积极性,有力的推进煤矿安全生产[1]。

1.2 乏风利用的可行性

①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天然气利用政策》(发改委[2012]15号令)鼓励煤层气就近利用(用于民用、发电),并鼓励地方政府出台如财政、收费、热价等具体支持政策。开展乏风利用可有效利用乏风中的热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促进国家节能减排指标的完成,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②技术可靠。通过使用国产乏风氧化技术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我国相继在山西、陕西等地建设了多座乏风氧化示范项目,取得了乏风氧化装置运行的技术经验,并储备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为乏风氧化装置的推广和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2 乏风利用技术发展现状

2.1 热逆流氧化工作原理

反應器两端是石英砂或陶瓷颗粒构成的热交换介质层,热交换介质层中心装有电热元件,反应器周围有较好的绝热层。操作过程中首先将蓄热陶瓷氧化床加热到甲烷氧化温度(1000℃),煤矿乏风以一个方向流入氧化床,气体被蓄热陶瓷加热,温度不断提高,直至甲烷氧化、放热。氧化后的热气体继续向前移动,把热量传递给蓄热陶瓷而逐渐降温。随着乏风气体的不断进入,氧化床入口侧温度逐渐降低,出口侧温度逐渐升高,直至气体流动在控制系统控制下自动换向。

2.2 工作过程

气体(排风瓦斯/乏气)与固体(热交换介质)在反应区进行热交换,气体受热达到瓦斯燃烧所需温度,发生氧化反应(燃烧),放出热量。一个循环包括两次风流转向,所以,每一次转向称为半循环。在第一个半循环中,阀1、4打开,阀2、3关闭,风流从反应器底部流向顶部。经过一段时间(主要由反应生成的热量确定),阀2、3打开,阀1、4关闭,风流从顶部流向底部,完成另一半循环(图1)。开始运行时,电热元件对热交换介质进行预热,使之达到反应所需温度(约1000℃)。在第一个半循环中,回风流以常温通过反应器,由于热交换介质层中心温度达到引燃瓦斯所需温度,发生氧化反应。

2.3 构成

乏风安全氧化发生器由一个钢制容器组成,内部是陶瓷床,加热元件位于陶瓷床中央。由于采用的是箱式标准化设计,所以很容易扩容、搬迁到其他风井重新安装也很容易,可以根据矿井的生产需要而移动。

如果甲烷浓度低至0.1%,仍然可以运转而不需要补充额外的能量。如果甲烷浓度高于0.1%,就可以从系统中回收热量并产生诸如热水、过热蒸气等,然后利用蒸气来推动汽轮机发电。该系统氧化甲烷的效率高达98%,最终将甲烷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

2.4 取热方式

目前的主要取热方法是将换热器布置在氧化床高温区附近,通过换热器,将甲烷氧化产生的热量用于生产饱和蒸汽或过热蒸汽,再进一步用于发电、供热、制冷等。

3 存在的问题

国家对乏风利用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乏风综合利用尚未引起广泛重视。一是随着煤矿开采深度增加,井下地质条件日趋复杂,瓦斯防治成本持续上升,治理难度越来越大。二是随着物价上涨及生产材料、人工等费用快速增长,现有扶持政策激励效应日益降低,煤层气产销价格倒挂现象突出,即使享受财政补贴,煤层气企业仍无法盈利。三是煤炭和煤层气协调开发机制不健全,矿业权交叉重叠问题在一些地区依然存在。一些煤层气勘探开发项目与煤炭开采缺乏沟通协调,给煤矿安全生产带来隐患。四是低阶煤、深部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难以满足大规模开发需要。

4 结语

煤矿乏风利用技术是是煤矿治理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也是多学科相互交融的复杂系统工程,其技术的工艺水平要结合地区煤矿的实际情况进行改良,从而进一步满足相关地区的技术要求,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要结合煤矿资源的综合利用情况,进一步丰富技术经验,提升工艺技术水平,确保资源有效合理的利用。

参考文献:

[1]马磊.煤矿乏风瓦斯利用技术概况[J].山东化工,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