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国栋
开篇先谈认识问题。
在寿光全市范围内创建特色学校是市教育局一项高瞻远瞩的决策,是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的助推剂,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发力点,不能当成一阵风,这是学校管理团队在这个单位工作留下的精神印记,是学校的精神财富、无形资产,需要持续推进,不断完善,最终成为让师生家长均受益的惠民举措。
我们经常出去旅游,到一个地方,一般会不自觉地先问:这里的特色是啥?——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往往正是这些特色才是吸引我们去的重要原因。落脚到学校,也是如此,通过特色来吸引师生家长的向往,助力学校的发展。
我有幸被抽调到寿光市特色学校评审组,对全市一百多所中小学提报的特色学校材料进行学习,收获和感触颇多,现对学习中的一点思考简述如下:
一、瓜果不分,概念不明
“特色学校”和“学校特色”这是两个概念,前者是努力方向、最终目标,后者是前者的组成部分,一个学校可以有多个特色,单单一个艺体特长或某个大奖不是“特色学校”,课堂改革的一次尝试也不是“特色学校”,特色学校是百花齐放,满园皆春。
少数学校和几个学区普遍存在单拿一项艺体特长当作特色学校创建的情况。在创建初期,从一项艺体特长着手开始打造,这无可厚非,但在市教育局牵头搞了两年多后,还是在拿这一项艺体特长说事,没有提炼总结出相应的内涵和文化,显得步伐缓慢。
从特色项目入手打造。某小学跳绳运动搞的很好,师生参与度高,拿过许多奖项,通过这一项活动,增强了师生凝聚力和向心力,那么就可以把跳绳运动“阳光向上、团结一心、永不言败”等精神提炼出来,再把这些精神落地到课堂、课程中去,由此形成学校独有的“绳”文化,那么创建特色学校那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同理,某校篮球搞得很好,通过篮球运动能联想到
拼搏、友谊、团结、默契,然后梳理到精神和文化层面,以此整体构建学校课堂、课程體系。从打造特色项目入手,深入进行挖掘、提炼,最终覆盖到全校师生,最终形成特色。市教育局从去年提出先创建特色项目学校,然后创建特色学校,可能就是引导一些学校从这方面入手。
二、守着金山去要饭
像植庭小学、乐义小学等这类学校,只看校名特色就非常突出,完全可以从这些人物精神本身进行挖掘。从李植庭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园丁精神、红烛精神等;从王乐义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敢为人先、求实创新的创客精神等。在如此丰厚的文化金山里,好好开发,大有可为。这类学校如果持续打造,甚至可以成为全市研学旅行的一个基地。
从自身特点入手打造。一是从校名入手进行挖掘,如圣城中学提炼出“三圣文化”,建桥学校提炼出“桥”文化等,然后形成一整套的课程体系,落地到师生中去,特色明显,品牌突显。二是从本地资源入手。像牛头的学校,挖掘当地红色资源构建红色文化;羊口的学校,挖掘海洋资源构建蓝色文化;侯镇某小学片区内曾出现过一位抗日名将,然后由此挖掘出学校文化……这都是好的方向,后面持续辅以内容和内涵,加以时日,特色自现。
说到这里,学区办公室的作用不可忽视,侯镇、洛城、羊口、纪台等几个学区充分发挥了团队作战、群策群力的作用,特色创建整体概念明确、思路清晰,帮助提炼的各小学的特色均符合各校自身特点。
自身挖掘有难度的学校,可以尝试着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灵感,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印记,能为我们学校的发展提供助力。
3.不注重整合,特色不清
有少数学校存在特色定位不清的现象,文化随意改动,未能体现连贯性,文化是一个学校灵魂层面的东西,可以丰内涵,切忌随意改变方向。
个别学校概念错乱,不注重整合,提出的特色前后矛盾,中长期规划与学年度规划脱节。例如:某校前面是“幸福教育”,后面成了“紫藤文化”,两者可以整合到一起。紫藤花语很多,象征意义也很多,其中有一句“对你执着,最幸福的时刻”,这可以成为“幸福教育”特色项目升华提炼后形成的学校文化--紫藤文化;“对你执着”中的“你”,可以是管理层眼中的师生、家长,也可以是老师眼中的学生、家长,学生眼中的老师、课程等内容。其他花语,均可以引申到课堂改革、课程设置、队伍建设、学校党建,形成一个完整的校园文化体系,再提炼紫色作为学校整体色调,软硬环境共同打造,持续打造,特色自然突显,最终形成品牌。
几处高中,日常活动也很多,课程也丰富,特长培养比较成功,但往往文化和师生活动脱节,没能很好整合到一起。例如:海洋文化,相应提炼是宽广、渊博、深邃、蓝色等,落到具体的成人仪式上,可以叫做“海洋文化·成人仪式”课程,希望每名学子在成人后都具备大海一样宽广的胸怀,大海一样渊博的知识……
同样,在打造学校党建品牌时,结合着自身的文化和特色一脉相承的来打造,不能形成党建、业务两张皮现象,加重教师负担。一些工作,在学校层面结合好了,能省很多力气。
特色学校创建不应成为师生的额外负担。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本人对此深有感触,所在学校科室对口局里十几个科室,日常性工作落到具体责任人身上,造成部分基层人员负担过重,许多学校把创建当成了一项很普通的常规性工作。
例如:有的学校优生培养非常成功,特色明显,但材料却像论文,无实质内容;某校打造的礼仪教育,是挺好的特色,这一框架下的文化和课程已成体系,有着广泛的认知,但却出现了“乡镇改办事处”、“县局”等明显性错误;还有某学校,打造的传统文化教育比较成功,知晓度高,但材料中,还是以课改内容为主。
以上反映出基层学校日常事务性工作多,此次材料准备未能引起足够重视,也建议主管部门创新评价形式,对各校进行更客观全面的评估,引入第三方评价或现场评价等。
特色学校创建不应成为师生的额外负担,也不能成为具体负责人的应付性事务,它是一把手牵头的创建团队的整体性工作。
特色学校建设应该引发每位师生主动去思考、探索,有着较高的参与度和认可度,每名师生都能从中找到归属感,体验到获得感和幸福感,成为特色学校建设的主力军,这与减轻教师负担的方向并不矛盾。
教师工作主要是上课、备课、教研等,如果他在备课,看到自己的备课本上写着学校**文化课程体系时;当按课改要求进行上课,一看教室后面写着**文化课堂改革时;当收到节日鲜花、集体庆生,贺卡上写着**文化幸福课程时……这些从细处着眼的学校文化会让每位老师感到自己的学科、课堂属于学校文化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工作还是那些工作,但老师们的感觉完全不同。同样的工作,为什么不想办法让老师们快乐点干呢?乐观的老师能影响到孩子身上,孩子有发展才是我们每位教育者的初心。
圣城中学的讲解员社团,就是在学校建成了三廊一室一家一广场等众多场地后,还有面对各地的考察团,党员老师主动想到组织孩子成立讲解员社团,写好讲解词,利用每周的社团活动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然后利用迎接考察团的机会进行讲解,从一开始的吐字不清、拘束紧张,到现在的个个落落大方、从容不迫,令参观者甚至校长都感到惊叹,这也是校园处处皆育人、墙壁能说话的一种体现。
今年文博会期间,该校党员老师本来只实地查看版面制作情况,而与主办方交流时,得知文博会开幕式隆重、规格较高,但内容较单一,建议把开幕式前后的时间用来展示该校孩子的素养,得到主办方的同意和邀请。于是从全校社团中层层筛选,组织了二百多人的演出团队,开幕式当天演出非常成功,受到现场观众热烈欢迎和各大媒体的广泛报道,更是获得了文博会主办方的高度评价。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孩子的成长和改变,更看到了老师们的主动、自发和不放过任何一个让孩子成长的机会,正是这一个个的亮点,组成了特色学校的内涵,打造了学校的品牌。
以上是本人的几点不太成熟的感悟。特色创建,品牌打造,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参与度高、永远在路上的大工程。希望寿光所有中小学都能把握住这个机会,保持住教育高地的优势,从中找到学校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早日把寿光建成校校有特色的教育现代化强市。